肌内效贴联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7
/ 2


肌内效贴联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的影响

王畅 田利华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济南 邮编 250200

摘要:目的探讨肌内效贴联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19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康复治疗和药物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系统的作业治疗以及肌内效贴疗法。应用Fugl-Meyer量表评分法(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目测类比评分法(VAS)以及X线片上肩关节两侧的肩峰至肱骨头的间距(AHI)值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FMA、MBI、和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内效贴联合作业治疗可有效促进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恢复,有助于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肌内效贴 作业治疗 脑卒中 肩关节半脱位


脑卒中,又名“中风”,病因是不能对缺血最敏感的脑细胞供氧,从而导致脑血管系统出现了故障[1]研究表明,超过70%发病约半年的脑卒中患者,一定程度上都伴有肩关节半脱位并发症。患者在发病后的三周内均属于软瘫期,由于偏瘫导致肩关节相关肌肉瘫痪,肩部肌群无法起到固定肩关节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肩关节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稍许的疏漏便会造成肩关节半脱位情况的发生[2]。许多研究表明,肩关节半脱位与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息息相关。目前来说,肌内效贴在此方面的应用以及对应的作业治疗方法在肩关节损伤中有着显著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随机抽样法选取2019年9月-2019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康复治疗和药物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系统的作业治疗以及肌内效贴疗法。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康复治疗手段和药物治疗,包括:正确的良肢位摆放,主、被动运动,功能性电刺激,针灸治疗以及偏瘫肢体综合训练。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肌内效贴疗法并结合具体的作业治疗。治疗方法包括:肌内效贴布贴扎:促进肩部周围肌肉组织收缩,达到稳定肩关节的效果。(1)患者坐位或仰卧位,患侧肩关节外展45°,屈肘90°约肩胛水平,将“I”型贴布的锚点固定在肩胛上角内侧,其余贴布以自然拉力沿冈上窝经肱骨大结节延展于三角肌粗隆。(2)患者坐位,把“Y”形贴布的锚点固定在肱骨三角肌肌腱下端约5cm处,使患者肩关节伸展外旋,将“Y”形贴布的前面一条向锁骨外1/3处贴扎,后使患者肩关节屈曲内旋,将“Y”形贴布后面一条向肩胛冈外侧的1/3处贴扎。1次的贴扎效果最好在48小时以内,2次之间休息一次,持续时间为一个月。作业治疗:(1)患肢负重法:在患者呈坐立位情况下,负重活动可以通过伸直肘关节的同时弯曲腕关节,并将躯干压向患侧,用来刺激肩关节周围肌群以达到增加肌张力的效果。健侧上肢可做相关作业活动以避免负重。(2)磨砂板训练:患者训练时双手或单手握住磨具,通过肩、肘关节的屈伸活动,在磨砂板上反复进行推拉,以改善肩、肘关节的活动范围。(3)手动功率车训练:治疗师应根据患者情况调节适当的阻力或助力,增加患者上肢的肌力和耐力。(4)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包括患者穿衣服、日常洗漱、吃饭翻身等活动,有助于提高上肢的灵活性和协调性。(5)肩胛骨被动活动训练等。

1.3 观察指标

(1)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对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总分为34分,分数越高,表示上肢运动功能越好。(2)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越强,依赖他人程度较小。(3)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自发性疼痛程度,满分10分,分数越高,上肢疼痛感越强。(4)参考复位标准:患侧X线片上双侧肩峰至肱骨头的距离(AHI)值相等表示患者肩关节复位。(5)疗效标准:显效:患者疼痛消失,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肩关节周围肌群肌肉肌力达到正常标准;有效:患者疼痛基本消失,关节灵活程度有一定提升,周围肌群肌力较治疗前有明显增加;无效:患者仍有较强疼痛感,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且肩部肌肉力量差。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2.0软件分析,统计资料用百分比描述。计数用均数、标准差或相对数描述分析;各组各维度间得分进行比较,统计学方法采用t 检验、方差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FMA、MBI、VAS评分比较对两组患者治疗一个月后,两组的FMA、MBI和VAS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X线片AHI比较治疗后实验组患侧X线片上AHI数值均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3.1 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原因

肩关节是个极其特殊的关节,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生与其特殊性有着必然联系。肩关节是以较小的关节盂和较大的肱骨头相连,它是人体最灵活、同时也是最不稳定的球窝型关节。

3.2 肌内效贴对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恢复的影响

肌内效贴是近年来兴起的无痛贴扎技术。最大的特点是对关节活动的限制性小,粘附性好,不易脱落。疼痛的产生是一个过程,由于肌肉引起炎症,或者疲劳等原因,肌肉会变的僵硬或紧张。肌肉和皮肤之间的间隙变窄,淋巴液等组织液的循环变差,这样的话,肌肉、筋膜以及皮肤中的痛觉神经接收到刺激,产生痛感。这就是疼痛产生的原因。因此,如果把有疼痛的区域的肌肉伸展开来,将有收缩性的绑带贴扎在上面,肌肉从被拉伸的状态恢复到平时的状态时,弹性绑带会在皮肤的表面产生褶皱。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疼痛以及肩峰到肱骨头的间隙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情况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常规康复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肌内效贴疗法和作业治疗手法,能够对卒中后患者肩关节半脱位情况的发生有着更好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柳浩然,陈惠安,吴海权.作业治疗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观察[J]. 青岛医药卫生,50(3):36-38.

[2]邱永斌,贾伟,郭亮亮,等.肌内效贴技术治疗肩关节半脱位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1):100-102.

[3]祁奇,王予彬,陈文华,等.肌内效贴在运动损伤康复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10):971-974.

指导教师: 田利华 山东协和学院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