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象棋与日本将棋发展历史和传播方法的分析与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2
/ 3

中国象棋与日本将棋发展历史和传播方法的分析与比较

杨皓月 张湘锦

扬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扬州

摘要:中国象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日本将棋同样因其独有的棋文化魅力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分析两棋的发展历史以及传播方法,比较两者在传播方法上的异同点,从而总结出中国象棋在传播方法上能够借鉴日本将棋之处。


关键字:象棋、将棋、发展历史、传播方法


  1. 中国象棋的发展历史

据文字可考,象棋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楚国大诗人屈原所赋《楚辞·招魂》已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的记载,反映出在当时棋类游戏已流行于楚国宫廷[1]。此后,西汉司马迁在《史记·苏秦列传》中也谈到“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描绘了象棋繁荣于市井的民生景象。进入两宋,象棋逐步开始规范化,棋盘与棋子的样式已与当代象棋别无两样。明、清以后,象棋进入了黄金时期,涌现了《橘中秘》、《适情雅趣》等传世名谱[2]

民国时期,象棋风盛之地为华北、华东和华南三个地区。新中国成立以来,象棋逐渐成为现代体育项目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956年是象棋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年,象棋被列入第一批体育项目之中,在北京举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象棋比赛——全国象棋锦标赛。同年,象棋的首本期刊类杂志《象棋》出版发行。八九十年代,象棋运动开始由各地举办不同规模和形式的比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81年由霍英东先生赞助创办的第1届“五羊杯全国象棋冠军赛”。

另外,象棋在国际上也有较大程度的发展。1978年,在东南亚棋界人士的发动下,亚洲象棋联合会产生;此外,在日本、菲律宾还成立了中国象棋协会;并达成约定单年世界象棋联合会举办个人赛,双年亚洲象棋联合会举办团体赛。为进一步推动象棋的国际化,将象棋向欧美地区更好地传播,“亚象联”委托中国象棋协会举办“七星杯”国际邀请赛,该邀请赛每两年举办一次,现已举办两届。

  1. 日本将棋的发展历史

关于将棋的起源,主流的观点认为将棋由中国唐代的“大象戏”演变而来。据日本明治时期出版的《围棋与将棋》一书所记,日本的将棋是由中国的象戏演变而成。距今900 年的日本古文献《台记》中记载,中国北宋时民间流传的“大象戏”在当时已传入日本。还有观点认为日本将棋起源于公元前 3000 年前后古印度的一种叫“ 恰图朗加” 的棋戏。而将棋初传日本的时间,则有奈良时代说和平安时代说等,但是,由于缺乏物证,无论是关于将棋的起源还是初传日本的时间,学者以至棋手们各执己见,尚无定论[3]

据说1993年奈良县兴福寺内发掘出的棋子是最古老的。这个时期的棋子已经接近于现代将棋棋子的五角形。日本最早记载将棋的文献资料是藤原明衡的《新猿乐记》。本书讲述了访问平安京(现在的京都)参观猿乐的右卫门尉的家族构成和生活态度等。右卫门尉的女儿的爱好之一是将棋。

随着时代的发展,将棋棋子的种类有所增加,并修改了一些规则。13世纪左右,在平安大将棋中增加了棋子数,也设计了将大将棋的飞车、角行、醉象引入平安将棋的小将棋。14世纪左右,设计出简化了的大将棋规则的中将棋。到16世纪,“小将棋”中的“醉象”一子被去掉才形成了今日流行的“本将棋”[4]

  1. 中国象棋的传播

古代中国象棋的传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帝王贵族的喜好。北周武帝宇邕因十分喜爱象棋便编写了一篇《象经》,把古代象棋称为“象戏”,并且还亲自给文武百官讲解象棋,而隋朝时期隋炀帝杨坚认为《象经》多乱法,故对象棋推广持反对态度,一时象棋的传播大受限制,直到唐代,由于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下象棋,象棋运动才在这个时期又恢复了发展,在国内有了进一步的传播。另一方面古代一些著名文人所创作的作品也让象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播。如南宋李清照在她的《打马图》中附刻了一副象棋盘;明清时期徐之选编出了象棋古谱《适情雅趣》,戏曲文学艺术家李开先的《前象棋歌》和《后象棋歌》为后世所传唱。

关于象棋在国际上的传播,较早传播至印度马来西亚、泰国、朝鲜等地。1861年《伦敦新闻画报》曾有过对“中国的家庭生活”介绍,其中的第二幅插图,就是描写的有几位满族男子正在下中国象棋的场景[5]。最突出的还是象棋在日本的传播。九〇年底,特级大师赵国荣东渡日本推广中国象棋,学习日本将棋,几年来,他往返于中日之间,交流棋艺,深受日本人民欢迎。为提高象棋水平,日本象棋协会理事长户川芳郎和事务局长山田光纪先生合力创办了月刊《中国象棋研究》,每月将月刊寄至中国各个象棋杂志社进行交流[6]。另外在2016年10月,中国象棋协会“象棋海外推广”团队远赴大洋彼岸,抵达多伦多,开展了“象棋在加拿大”的多场推广活动。现代象棋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国内与国际上的一些象棋赛事。国内主要有全国象棋锦标赛(团体及个人)、五羊杯全国冠军邀请赛等;国际上的主要有象棋世界锦标赛和亚洲象棋个人锦标赛。近年来还有一些网络线上象棋赛事,2020年腾讯天天象棋“花木杯”线上象棋擂台赛自3月开赛以来,已连续开展9个月,参赛人员包括数百名来自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等国和地区的棋手。通过这一系列的象棋赛事,促进国内外象棋爱好者的交流,并且进一步扩大象棋文化的影响力。

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一些象棋软件被开发出来。如3D游戏软件《橘中戏》,《橘中戏》的设计创作是数字时代背景下,通过数字方法诠释传统文化的一次有趣尝试[7]。2000年北京有线电视台还推出了一部以象棋为素材的古装武侠电视剧《棋武士》。该剧将象棋与武侠故事融合在一起,开创了武侠剧新类型的同时也让更多人了解了象棋的一些基本规则与内涵故事。

当代象棋的传播还结合了最新热点。疫情期间线上网课在社会上引起新热潮,2020年2月象棋特级大师赵鑫鑫开展了全国象棋公开课的直播活动,棋迷们通过本次公开课与赵老师深入交流了下象棋的感悟,赵老师本人也表示通过本次线上直播,探索出象棋教育的新方向与新模式。当下时代另一个传播热潮就是短视频平台,拿风靡全球的抖音APP举例,打开抖音,搜索栏输入中国象棋,发现有关话题中,包含上万个视频,最多有9.6亿次的播放量,而这个数据几乎每天都在增长。看短视频是广大民众闲暇时倾向于选择的现代娱乐方式。这就给作为传统娱乐方式的象棋运动带来了传播与推广的契机。对于象棋推广者来说,应思考如何充分利用短视频平台来向社会群众,尤其一些年轻群体,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象棋运动,感受下棋的趣味以及象棋背后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1. 日本将棋的传播

与中国象棋相同,日本国内也有许多将棋赛事。最有名的就是八大公式战,分别为:龙王战、名人战、王位战、王座战、棋王战、棋圣战、王将战、睿王战(2017年新设立)。分别都有预选赛以及头衔战,也有相应的赏金。各大头衔没有明显的高低区别,而且头衔只有获得多次连胜或累计胜利(不同公式战要求不同),才能获得永世称号,如永世龙王、永世名人等。日本将棋史上有一个不能不提的神话人物:羽生善治,他获得了7个永世头衔,是第一个达成“永世七冠”的人。另外日本还为女流棋士设立了一套特殊的头衔,分别是女王,女流王座,女流名人,女流王位,女流王将,仓敷藤花。这一个个头衔成为了无数学习将棋者不断努力奋斗的目标。

日本有一个专门为将棋设立的日本将棋联盟,在联盟的官方网页上经常会更新将棋赛事的新闻,并且能够搜索到一系列与将棋有关的信息。联盟还推出了适用于苹果设备的将棋世界APP,是一款比较新颖的阅读应用,相当于一本象棋的综合杂志,内容包括官方棋战的动向、从初学者到有段者适用的将棋讲座、人气棋手的自战记等,非常有助于提高对将棋的了解。此外,还有许多线上进行将棋对战的应用,2010年开发出了英文版的80Dojo(国际在线游戏网站),2019年开发出了日本将棋国际版,2020年开发出了中文版的“将棋”应用。

提起日本就肯定会想到日本的影视动漫产业,一项研究表明,当今青少年中对日本通俗文化感兴趣的人占比达到43.86%,而其中动漫的比重最高,达到66.45%[8],由此看出通过动漫让众多国外的年轻群体感受到了日本本国文化的魅力。因此在将棋的推广与传播过程中,日本巧妙地将将棋文化融入于影视动漫产业。将原本漫画中的故事通过动漫的方式更好地呈现了出来。如2007年播出的《紫音之王》,2016年播出的《3月的狮子》,2018年播出的《龙王的工作》等,以将棋为背景,展开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以动漫为媒介,让更多喜欢动漫却没了解过将棋的群众认识了将棋,从一系列看过这些动漫的观众的评论中看出很多人通过这些动漫对将棋产生了兴趣,知晓了将棋的一些基本规则,以动漫为契机开始走进将棋的世界。除此之外,还有1955年播出的关于将棋的电影《风云将棋谷》,2000年播出的关于将棋的电视剧《月下棋士》。以动漫为主,影视剧为辅,将棋正以不同的身份映入人们的眼帘。

  1. 比较两棋的传播方法

相同之处:两国都通过一些国内外的赛事活动,组织本棋爱好者进行切磋与交流;两国都有固定的棋类组织来具体策划相关事务;两国都能够借助本国的热点、平台等融入棋文化的宣传。不同之处:中国象棋国内外赛事都有涉及,而日本国外赛事较少,国内赛事资讯在民众中比较普及;中国的象棋组织主要负责象棋相关赛事的开展,日本的将棋组织除了关注将棋赛事本身,还致力于赛事活动对外呈现形式的设计工作;中国的象棋推广者能够将时事热点与象棋传播相联系,日本用自己的优势产业带动将棋文化的传播。总结而言,从日本将棋的传播方法中可借鉴之处大致有三点:1.必须提高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对外传播的前提是对内充分传播;2.文化相关管理部门必须开拓新思路,寻求新方法;3.在热点中不断寻求新契机,充分发挥优势领域的带动作用。

  1. 结语

中国象棋走向世界之路任重而道远,必须在不断强化本国民众棋文化意识的基础上,加强传播方法的独特性与创新性,才能更好地扩大象棋文化的传播范围,让更多外国友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促进中外文化的相互交流与融合,为世界文化宝库增添新的色彩。

参考文献

  1. 崔乐泉.中国古代六博研究 (上) [J].体育文化导报, 2006 (4) :85-87.

  2. 王艳花.中国象棋渊源钩沉[J].兰台世界,2011(28):69-70.

  3. 张建立.从游戏规则看日中两国国民性差异——以日本将棋与中国象棋为例[J].日本学刊,2009(01):113-122.

  4. 胡嫔.论楚汉文化艺术品质的承转与出新[J].求索,2012(10):251-252+233.

  5. 罗时铭,陈新华.晚清时期西方社会对中国体育的关注—以《伦敦新闻画报》为研究基础[J].体育文化导刊,2016(09):167-172.

  6. 潇峡.艺术无国界 幽香沁邻邦——日本的《中国象棋研究》[J].北方棋艺,1994(12):41-42.

  7. 上官大堰.中国古典象棋游戏的数字化传播与创新实践[J].科技与出版,2014(09):64-67.

[8] 张雅妮.文化传播视域下当代日本动漫探微[J].文化学刊,2020(10):125-130.

作者简介:杨皓月,女,生于2000年2月,汉族,江苏盐城人,扬州大学本科在读,英语(师范)专业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扬州大学大学生科创基金项目《从跨文化视角看中日棋文化传播方法的传承和创新》,项目编号:202011117103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