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乐部制”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发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2
/ 2

“俱乐部制”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发展研究

赵欣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7

摘要:“俱乐部”制创新创业平台将成为本科院校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新的载体模式。本文深入探讨了“俱乐部制”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路径,针对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的建议和措施,以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所面临的一些困境。

关键词:俱乐部制 创新创业 大学生

一、引言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很多高校及企业纷纷成立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俱乐部,并以此吸引成员加入。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作为一种新的载体形式开始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出现。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就是指一群拥有共同兴趣的人们聚集起来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场所。

二、俱乐部制创新创业平台运行现状

为了解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困境,对山东省XH学院创新创业管理部门负责人、10名创新创业导师及30名俱乐部学生进行了一对一访谈。根据访谈结果,可以将山东省XH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面临的困境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定位不清晰,工作流程不畅

目前,山东省XH学院创新创业办公室负责主持领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各二级学院根据学科要求及专业特点等自行设置创新创业工作室或者俱乐部。各学院的创新创业俱乐部大多未设置固定的管理机构,学生们基本以项目组或者竞赛指导团队的形式进行活动。专业教师兼任创新创业导师,对项目进行日常指导和定期检查。俱乐部没有明确定位,没有成文的工作目标及任务分配,且大多未形成明晰的管理机制,缺少成员准入机制、评价机制、考核办法等管理制度,工作流程随意性较强,严重影响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活动的开展。

(二)缺乏专职管理人员和创业导师

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中的创新创业导师由各学院专职教师担任,教师教学工作量大,科研任务重,且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往往只在学期开始布置工作和指导比赛时,导师才会频繁出入俱乐部,在专业层面进行指导。俱乐部和导师较少为学生举办专项讲座和培训,大部分俱乐部一学期举办的讲座和培训不足1次。

(三)经费不足,项目形式单一

据调查,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没有专项经费,这影响了俱乐部内部培训和活动的开展。各项目组和竞赛团队在项目审批后或者竞赛获得名次后获取一定数量的经费及奖金,学校财务报账管理严格,程序复杂,有些花费不能报账,如网上购物没有发票,或者外出调研打车费等,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项目类型单一,学科背景单一

目前二级学院建设学院层面的创新创业俱乐部,具有一定的专业局限性,缺乏学科间的融合,不符合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规律。在竞赛方面,许多高校倾向于参加专业知识型的竞赛,而较少参与实践创新型的竞赛,这样使得学生视野不开阔,专业技术使用非常单一。

三、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明确创新创业俱乐部目标定位,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创新素养和创业能力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是人才培养、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载体,其目标定位要与学院学科建设、专业群建设同向而行。各学院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应明确定位,设置工作目标,并将目标分解到可操作的具体任务里。

完善俱乐部管理制度,制定俱乐部成员准入机制,明确项目成员筛选标准及流程,择优录取。制定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明确考核标准和奖惩细则。与各职能部门形成联动机制,建立俱乐部创新创业项目与科研项目互认互管机制、与教研室对口管理机制,俱乐部工作量与专业学分、素质学分转化机制,助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明确管理责任,提高导师指导能力

设置专兼职管理人员,合理规划俱乐部组织架构,明确管理岗位设置,清晰划分管理职责。定期对俱乐部导师进行创新创业培训,全面提升导师创新创业素养,提高导师指导能力。给予创新创业导师相应的指导报酬或计算工作量,激发导师指导活力。

做好学生培训工作,定期开展培训,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创新创业知识以及学习方法、团队合作等技巧,提升学生能力;邀请校外专家举办讲座,如创意开发、专利申报、比赛筹备等方面的讲座和培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送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拓展学生视野。

(三)拓展项目来源,规范项目管理

积极开拓项目来源,选择具有创业经验或者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担任创新创业导师,利用校企合作资源、导师资源、科研项目等引进企业项目、科研项目,增加企业训练与社会服务锻炼,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申请配备俱乐部专项经费,推动俱乐部创新创业讲座和活动的开展。规范项目管理,明确财务报账相关政策,详细说明报账流程和注意事项,及时与财务部门沟通,在合理合规的情况下简化项目报账流程。

(四)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创新创业项目建设

区别于专业知识型的竞赛,在目前经济发展形势下创新创业项目往往需要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由多个专业背景学生组成的团队,在日常交流过程中能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多种思维模式的交流有益于创新思维的产生,提升团队设计水平。

四、结论

本文探讨了“俱乐部制”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参考山东省XH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的建设情况,深入分析发现问题,提出明确定位、完善内部管理、提高创新创业指导能力、拓展项目来源,吸纳多专业背景项目成员等优化建议。该建议为促进学科间交叉融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蒋君,张志强,肖志坚.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的策略研究[J].高教学刊,2021(09):28-31.

[2]谭继成,赵克林.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工作室建设的困境与对策——以H职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工作室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0(15):30-34.

作者简介:赵欣,女,汉族,山东泰安,1981.07.06,研究生,副教授,财会与金融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