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30
/ 2

土地整理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综述

刘文豪

广州市第一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广东省广州市 51006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城镇化发展和城市规划建设对土地资源的消耗增加已经开始威胁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从我国目前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来看,资源规划配置不合理,土地资源价值难以充分发挥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我国开始推行土地整理政策,通过节约利用的方式来达到土地科学利用目标。本文就土地整理相关内容和其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为我国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科学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

近年来,随着土地整理的开展,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更加合理,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并且实现了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土地整理不仅对农田标准化建设与农荒地开发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在城市土地规划方面同样作用明显。但是,在土地整理落实过程中,对于耕地整理方面认识过于片面,过分追求耕地数量开展的大范围复垦一定程度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土地整理开展目标的实现。通过对土地整理及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可以寻求土地整理开发的平衡点,实现生态环境与土地价值开发的双赢。

一、土地整理的概念

土地整理指的就是为了达到土地规划目标,对土地进行调整、安排,从而实现某些功能的需要。土地整理工程涉及工程、技术、经济、农业、生态等诸多领域,是对土地价值和使用的综合组织协调[1]。从广义角度来看,土地整理可以分为农用地整理和城市用地整理。而狭义上的土地整理仅包括对农业用地的整理,对土地性质的重新定义,通过复垦或者开荒来实现农业耕地的增加。尤其是随着近些年我国土地资源的紧缺,农业用地整理上力度逐渐加大,对于采矿废弃地、未利用土地的复垦工作逐步开展。

二、土地整理的内容

(一)农用地整理

农用土地对于我国稳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土地整理的重点。在农业土地整理中,核心的目标是将耕地的面积扩大,同时提高耕地质量,使其能够为农业生产创造更高的价值。不仅如此,通过农业土地整理可以提高农业活动效率,为耕种管理提供良好的作业空间。例如,在农田的整理过程中,需要将田地、水源、道路等众多方面进行综合规划,使农田能够满足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要求。田地的标准化建设通过修筑田坎避免水土流失,同时改善农作物生长环境。水源配置为农业灌溉用水提供基础条件,田间道路则可以为农业机械的通行提供方便[2]。总之,农用地整理关键在于通过土地的科学规划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田产能。

(二)城市用地整理

城市用地的整理主要指的是城市发展规划范围内的建设用地整理。城市的发展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早期城镇发展主要依据自身工程布局发展,导致了城市功能和发展潜力受到了制约。随着城市规划理论和相应技术的成熟,城市用地的整理需要按照规划方案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保障城市现有发展速度的前提下,通过对建设用地功能和区域的划分,提升城镇发展潜力。当前建设用地的整理包括对土地的调整和改造,使土地能够适应新时期城市发展的需求[3]。在进行土地整理时,不仅需要考虑城市的平面布局,还需要根据其三维空间的利用效率,进行土地的立体规划。当前城市用地整理主要集中在旧城区改造、城镇用地规划和交通水利设施方面。

(三)土地开发复垦

土地开发复垦也是当前土地整理的主要方向。开发主要针对当前并没有利用的土地,其自然地质条件在当前技术的改造开发下能够被应用在某一领域。针对该类土地的开发不仅需要其具备一定的应用用途,同时还需要其具备足够的发展潜力和开发价值,能够创造出相应的效益[4]。通常此类开发土地包括荒山、滩涂、荒地等。由于现阶段我国针对这些土地的开发利用均为农用开发,将其作为耕地使用,所以也将其称之为开发复垦。对于一些偏远乡村搬迁后房屋用地的复垦也属于土地开发复垦的范围之内。在土地开发复垦过程中,必须确保土地的使用功能和价值,避免出现塌陷、滑坡等自然灾害或者其他问题。

三、土地整理的环境影响

(一)对水环境的影响

在自然生态体系中,水环境是最容易受到污染和影响的,因此在土地整理活动开展过程中,必然会对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不论是农用地的灌溉用水还是水利工程的修建,都会改变地表水系的原本状态。通过对水环境影响的分析可以发现,大多数影响都是由于地表水系变化造成与水环境相关的生态体系发生改变。例如,农田整理后灌溉用水量的提升,导致自然水体的水位下降,从而导致河流等地表水系两岸的生态环境受到影响[5]。动植物的栖息环境发生变化。水利工程的修建会造成上游水量增加,动植物生存环境被淹没,下游地区水资源匮乏,导致水生植物、动物大量死亡等。甚至影响下游村镇的正常生活。

(二)对植被生态的影响

土地整理对植被生态的影响最为直接,在土地整理过程中会对地表属性进行重新规划,从而用作不同的领域,地表原本生存的植被就会破坏,导致动物栖息环境减少,影响区域生态平衡。土地整理对于植被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植被数量,随着土地的规划应用,植被的数量会大大降低,例如荒地和荒山的开发。另一方面是植被空间分布上的影响。植被是维持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基础。为动物生存提供空间。随着土地整理,自然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就会造成动植物生存环境慢慢改变,出现空间上的变化。例如,在荒地上修筑一条公路,就会造成道路两侧动植物被隔离,动物迁徙,植物孢子的传播都会在公路的格局下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运行

[6]

(三)对土壤生态的影响

在进行土地整理活动时,对于土壤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土壤生态的影响主要指的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土壤理化性能发生变化,进而对动植物的栖息造成了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土壤结构的改变。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原本的土壤结构由于不如何土地规划用途,往往需要对其进行改良,例如夯实、开挖等,造成土壤结构发生破坏。这种结构的破坏可能会造成水土流失、沙尘等恶劣自然灾害,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其二,土壤质地发生改变。土地整理时,如果土壤性能不良,无法使用,往往会采用客土移植的方式进行土壤的性能的优化,不土壤的理化性能不同,接触后可能会出现不良变化,影响地表植被的生存。其三,影响土壤肥力,造成土壤污染。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土壤开发复垦最为常见。由于复垦过程中忽略了土壤肥力的保养,导致肥力下降,土地生产力降低。甚至由于人类活动过多造成土壤污染。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地整理是当前我国对国土资源科学开发利用的规划活动。通过对现有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能够提升土地价值,为社会发展、城镇建设、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土地资源。但是在土地整理过程中,由于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和土地潜力,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严重时可能导致恶劣自然气候,出现水土流失和沙尘。所以,在土地整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得不偿失。

参考文献:

[1]周亚伟, 张晋芳, 吴晓利,等. 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影响及生态重建设计研究[J]. 住宅与房地产, 2019, 543(21):51.

[2]刘彦忠. 浅析土地整理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宏观管理对策[J]. 华北自然资源, 2020, 000(002):118-119,123.

[3]李莉. 土地开发整理中生态环境问题及应对分析[J]. 华北自然资源, 2019(4):132-133.

[4]闫辉. 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探讨[J]. 商品与质量, 2019, 000(009):233-233.

[5]关于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探析[J]. 数码设计(下), 2019, 000(002):142-142.

[6]黄书灵. 浅谈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J]. 探索科学, 2019, 000(012):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