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神经衰弱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9
/ 2

对神经衰弱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效果研究

梁懿

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 , 重庆 合川 401520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对于神经衰弱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从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神经衰弱患者中抽选7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38例,接受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38例,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651、3.200,P<0.05)。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7.37%)明显高于对照组(84.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934,P<0.05)。结论:神经衰弱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能够很好的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消除紧张焦虑情绪,患者睡眠质量得到提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神经衰弱;心理护理;临床效果


神经衰弱是一种神经症,具体表现精神易紧张、易烦恼、易激动等,大多数人还会出现睡眠障碍、肌肉紧张性疼痛等,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会有很大的影响。针对神经衰弱患者,临床上还需要更加重视心理护理,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帮助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让患者能够很快的恢复。本文主要探究分析对于神经衰弱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具体操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从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神经衰弱患者中抽选7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8例,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最大年龄69岁,最小年龄23岁,平均年龄(35.26±1.79)岁,患者病程最长2年,最短1个月,平均病程(8.51±1.17)个月。对照组38例,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最大年龄68岁,最小年龄24岁,平均年龄(35.21±1.82)岁,患者病程最长23个月,最短2个月,平均病程(8.55±1.23)个月。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较高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包括药物指导、健康宣教、饮食干预等。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1)环境营造。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结合医院情况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每天定期打扫,保证病房干净卫生,同时保证一定时间的通风,调节好温湿度,让病房更加舒适,调节病房光照,在休息时间段,尽量不要进行护理操作,保证病房安静,给患者提供一个安静的休息环境。2)入院指导。很多患者入院后,由于对医院不熟悉,容易产生排斥感和陌生感,针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带领患者熟悉医院环境,包括医院设施的位置、医护人员排班表、护理站位置、医生办公室位置、各种物品设施的摆放位置和使用方法等,尽快消除患者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和排斥感。3)心理疏导。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有效评估,然后结合患者的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心理疏导方案。在患者对住院环境适应之后,采取针对性心理疏导,建立护患之间的信任感,改善患者焦虑状态。4)沟通交流。在日常护理工作当中,护理人员需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需求,同时保证态度温和亲切,尽量不给患者压力。对于不愿进行心理护理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引导的方式,让患者将自己心中的顾虑说出来,对于负面情绪比较严重的患者,护理人员还可以先安排家属陪护,等到患者情绪稍微稳定之后,再进行心理干预。5)情绪转移。护理人员可以让患者适当的在医院进行散步或者与他人聊聊天,缓解焦虑情绪,让心情平和下来。此外,护理人员还可以推荐患者听一些轻柔的音乐,通过音乐安抚患者的情绪,同时加强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让患者家属多陪伴患者,主动与患者沟通,帮助缓解患者心理压力。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主要以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评分(SAS评分)、抑郁评分(SDS评分)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作为观察指标[1]

1.4统计学分析

最后数据采用spss29.0软件进行处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属于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差(`x±s)表示,用t进行检验,护理满意度属于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用x2检验,当p小于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651、3.200,P<0.05),具体情况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比较(`x±s,分)

组别

例数

焦虑评分

抑郁评分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实验组

38

64.33±8.93

48.55±7.14

65.88±8.92

47.76±7.26

对照组

38

64.12±8.87

54.76±7.68

65.71±8.86

53.19±7.53

t

-

0.103

3.651

0.083

3.200

P

-

0.918

0.001

0.934

0.002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7.37%)明显高于对照组(84.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934,P<0.05),具体情况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例]

组别

例数

十分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度

实验组

38

25

12

1

37(97.37)

对照组

38

17

15

6

32(84.21)

X2

-

-

-

-

3.934

P

-

-

-

-

0.047


3讨论

神经衰弱属于神经疾病的一种,具有心理因素明显、起病急等特点,大多与周围环境、患者精神压力、情绪波动等有关。近年来,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神经衰弱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已经成为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疾病类型之一[2]。当患者出现神经衰弱之后,情绪状态会有很大的变化,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所以对于神经衰弱患者,除了常规治疗外,加强心理护理干预是非常重要的。心理护理主要是针对患者心理方面的一种护理干预,但却不仅仅只是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实施心理护理的目的是为了让患者释放精神压力,从而更好的接受治疗。所以在心理护理干预当中,护理人员除了结合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之后,还需要从患者住院环境、陪伴人员入手,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从而让患者更好的放松下来。同时,加强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让患者家属能够更好的陪伴患者,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从而让患者更好的放松,以便能够积极接受治疗,保证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选择76例神经衰弱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采取心理护理干预的患者干预后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明显更低,护理满意度明显更高,表明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能够帮助患者缓解负面情绪,从而更好的接受治疗。该研究结果与廉文静[3]在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在神经衰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中相关研究结果相似度高。

综上所述,神经衰弱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能够很好的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消除紧张焦虑情绪,患者睡眠质量得到提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温敏香. 对神经衰弱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方法及效果研究[J]. 养生保健指南, 2019, 033(015):187.

[2]张晴. 心理护理在神经衰弱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探讨[J]. 医学研究, 2019, 001(004):P.149-149.

[3]廉文静. 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在神经衰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心理月刊, 2020,

15(07):10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