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整体意识,探寻真实学习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8
/ 2

渗透整体意识,探寻真实学习路径

孙琳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第一小学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真实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通过多元比较——在语言训练中真实对话,感受言语智慧的高度;链接作者——在拓展延伸中真实对话,触摸文本生命的温度;整体布局——在主题体验中真实对话,彰显思维发展的力度。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打造高效的课堂。

【关键词】拓展 整体 结构 真实

笔者深谙“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真实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通过真实的比较、拓展、联结,构建切实的体验平台,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打造高效的课堂。

一、多元比较——在语言训练中真实对话,感受言语智慧的高度

我认为统编版教材的学习“聚焦点”首先便是直击语言文字运用。以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课文《麻雀》为例,笔者在引导学生读懂猎狗动作的基础上,快刀直入地聚焦描写老麻雀动作的句子。

教学片断回眸:

出示文中句子: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师:“落”还能换什么词?作者为什么用“落”?

生:一个“落”字说明速度之快,落地掷地有声。麻雀的躯体本是柔弱的,但此时此刻,却顽强如石。

出示另一译本: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扑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引导学生领悟:一个“扑”字让我们感受老麻雀救子心切,毫不犹豫。

“扑”也好,“落”也罢,看似简单的一个字,却让我们看到了在阅读描写动物的文本中,我们要关注准确的用词,甚至可以通过这么几个字去感受动物间的情感。

于是顺着抓住精准用词这条线,我进行了一系列的结构化训练。

训练一:出示《森林报》中《舞蹈》片段

灰鹤妈妈带着它的孩子们在沼泽地上开舞会。它们围成一圈,有一只或两只走到当中来,于是就开始跳舞。起初还没什么,只不过用两条腿蹦高罢了。后来越跳越上劲;索性大跳而特跳起来了,那些奇形怪状的花步子,真能把人笑死!转圈儿呀,蹿跳呀,打矮步呀——活像踩着高跷跳俄罗斯舞!站在周围的那些小灰鹤,挥着翅膀打拍子,一下一下,不快也不慢。

1.圈圈画画,你觉得哪些词写得精彩极了?

2.你从文中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大跳特跳”“转圈儿呀”......动词后面的“呀”加得巧妙,体会鹤跳舞时的欢快。

训练二:出示《森林报》中《细心照顾孩子的妈妈》片段

通讯员们把小山鹑捉住了。小山鹑啾啾地大叫起来。山鹑妈妈不知忽然打哪儿跑出来了。它看见自己的孩子被人家捉在手里,就咕咕地()着,()了过来;接着又()在地上,()着翅膀。

通讯员们以为它受伤了,就放下小山鹑去追它。

1.展开想象,填上合适的词。

2.你从文中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填入“叫”“扑”“摔”“耷拉”,连续的几个动词让学生体会到小山鹑被捉住时的狼狈、紧急的样子。

在训练完两个片段之后,再顺势地推荐学生阅读《森林报》,就更加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也促使学生在阅读时关注这样的精准字词,无形中提高了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精准用词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地提升语文素养。

二、链接作者——在拓展延伸中真实对话,触摸文本生命的温度

在执教的省级公开课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火烧云》一课时,我的教学关注点是文中萧红对火烧云颜色描写的片段。读完此文,我想再也没有人能够像萧红这样把云霞描绘得如此精彩。她用丰富而诗意的笔触,在读者面前描画了一幅绚烂至极的巨幅图画。文本首先描摹了这幅画的底色——红色。在火烧云的映照下,天地万物都染上了红色:小孩的脸、大白狗、红公鸡、黑母鸡、老头儿、小白猪......这些乡村特有的人和景物,都被涂抹上了如此浓郁而艳丽的色彩。接下来,萧红进行浓彩着色,她的笔下变幻出更加丰富而绚丽的色彩: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茄子紫、梨黄......天空中仿佛铺上了巨幅的锦缎,引人向往。

拿到文本时,我不禁自问:为什么萧红对色彩的描写可以如此出神入化,色彩的表现力为何如此之强?多种不同的构词方式参差运用,使语言不断发生变化,读来极有节奏感,到底是什么赋予了作者如此敏锐的色彩洞察力?在查阅了多篇作者萧红的各种介绍后,终于被我挖掘到背后的关键。于是在带领学生由自悟到背诵,深刻体会火烧云自由灵动的色彩、绚丽之变后,我穿插了对作者的相关介绍。

师:为什么萧红能准确地捕捉到那么瞬息万变的颜色呢?老师不得不先向大家介绍一下萧红。

作者微课链接(文字稿):《火烧云》选自萧红后期创作的带有自传色彩回忆性的小说《呼兰河传》,在这部小说中尽情地表达了她对童年、少年时期的全部记忆和感悟。作家萧红酷爱绘画,她在美术课上得到了专业的绘画训练。第一年学铅笔画,第二年学水彩画,第三年学油画。萧红对色彩具有特殊的敏感,在对生活的观察中也能捕捉到别人看不到的色彩。她用绘画来表达感情,在文学创作中选用色彩词语也是她的一种特色。(在微课中穿插萧红的绘画作品)

三、整体布局——在主题体验中真实对话,彰显思维发展的力度

整体思维能比较清晰地展现学生整体性的真实性的思考过程、准确的学习思路,看到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结构化。那么,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工具,为课堂教学的整体布局提供了方便,以笔者执教的一节市级公开课统编版四年级上《豆荚里的五粒豌豆》为例:

6088b356eb46f_html_4243fb1272678ebb.png 习活动一:填写思维导图,梳理课文脉络

师:故事的主人公是豆荚里的这五粒豌豆,别看豌豆小小的,它们有各自的愿望,也有着不同的命运。接下去我们试着填填看,他们的愿望和命运。

出示要求:

默读课文,试着填填五粒豌豆有什么愿望?又有着怎样的命运?内圈是豌豆们的小小愿望,外圈是豌豆的最后命运。独立填完后,小组里交流一下。

学习活动二:学生填写,教师巡视。(提示用简短的词语或短句填一填)

小组交流,投影反馈。

小结:借助思维导图,是理清课文脉络的好方法。

因此,在语文课堂的细枝末节中渗透整体意识,聚焦一个知识点进行分解和拓展,努力增加学生真实阅读和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大量的有序的有结构化的阅读。学生学到了结构化的阅读方法,持之以恒进行这样的思维训练,肯定会深化学生对文本的认识,真实地感受阅读的力量,充分经历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乃至评价的能力,形成经验,发展能力,提高素养。

参考文献:

[1]闫学,小学语文文本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杨跃林,语文课堂实现“深度对话”的路径,教学月刊,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