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思维能力培养教学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7
/ 2

小学语文课堂思维能力培养教学实践

王玲玲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黑里寨学区中心小学 256306

  摘要:语文是一门包含大量知识的学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提高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与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本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意义以及策略做了相关介绍,以期为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思维能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

  前言

思维能力是指从多个方面将学生的认知过程转变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时代的要求下,小学生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不仅要学会语文基础知识,还要形成思维能力和提高小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

  1.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现代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课本知识,更要让学生提高认知能力,发散学生思维。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本质和归宿,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培养思维能力,将会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大帮助,学生能够学会制作思维导图,唤醒主动学习的能力,用可视化的方法学习,不仅使学生全面掌握了知识点,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从而使教师达到教学目标。

  2.思维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策略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小学生要将自己已经形成的直观形象的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方式,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时,从简单到复杂的知识向学生循序渐进的进行传授,切记操之过急。

  2.1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在现在的语文教学课堂中,部分教师存在对教材内容讲解的逻辑层次不清晰,课文的分析不够深入。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也往往是在一个部分学到了知识点,很快就跳跃到另外一个知识点,学习的过程是中存在碎片化的状态,对知识的掌握也是零散的。而利用思维导图能有效解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上的问题,教师在思维导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在脑海里形成框架,便于学生掌握本节课内容的重点,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课后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自己独立完成思维导图,不仅巩固了学生学过的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例如,在学习《宇宙生命之谜》的课文时,由于知识点比较多,提取文章信息难度较高,作者又运用了更多的修辞手法来说明问题。对此,语文教师可以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对文章的整体内容进行全面梳理。教师可以先借助多媒体播放宇宙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宇宙的广阔,去寻找宇宙生命之谜。接着让学生通读整篇文章,让学生先对文章有整体的感知。然后,教师向学生提问:“这篇文章是以什么顺序来写的?”让学生前后桌讨论回答,教师做出总结“同学们回答的是正确的,文章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结论的顺序写的。”接着教师让学生拿出纸笔按照这个顺序画思维导图,将课文第一段提出的的问题写在思维导图的第一栏。对于文章分析问题的方法,在分析问题的一栏一步一步带着学生寻找。最后探求结论上写上宇宙是否存在生命还是未解之谜。通过这种思维导图的模式,在学生脑海里形成了对课文的整体框架,复杂的科技文章也更容易理解,培养了学生追求真知,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2.2利用唤醒思维培养探究思维能力

  唤醒思维是指唤醒学生的认知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思考学习的内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往往是语文教师将教材的内容直接讲解,学生听课记笔记,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缺乏思考,对知识的认知也只是教师讲课的内容。而唤醒理论打破了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主动思考,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发现学习中的乐趣。通过唤醒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落花生》这一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运用唤醒策略的教学方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首先,教师可以采用读课文接龙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轮流朗读课文,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问题“什么是落花生呢?”在这种带着问题朗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学生朗读结束,教师让学生找出文章中最后父亲说的那句话,向学生提问:“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父亲说的这句话讲了什么样的道理呢?”教师在对学生回答的内容进行指导总结之后,继续向学生提问:“在生活中有哪些人也和这花生的品格一样呢?”学生进行思考回答。用这种提问问题的方法,充分唤醒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3利用可视思维激活学生想象空间

  可视思维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思维往往是一种抽象化的概念,将抽象的思维借助形象,具体的图文形式进行概括和分析,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学习一种较为抽象复杂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将思维导图进行变异或者迁移,转变为可视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教材里的复杂内容,为掌握知识的框架奠定基础。

  例如,在阅读书籍《城南旧事》的时候,虽然这本书是非常有可读性的,但是由于这本书里人物较多,学生阅读的时候往往会对人物混淆,阅读的时候有一定的难度。正因为如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将图文结合起来,做出可视化的阅读导图。可视导图可以从故事中精彩的片段出发,在多个方面运用关键词的形式,将小说以可视化图片的形式展示出小说的重要情节。可视导图中还包含着小说的三要素,三要素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理解小说内容,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利用可视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作品内容,在大脑里形成对整个小说的阅读思维路线图。语文教师可以逆向使用可视导图,学生阅读完一本小说之后,思考书中的内容,能够自己制作出可视化导图,这种可视化导图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离不开思维能力的参与。教学,就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教师就是导演,而且是一个集多重角色的导演。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会“导”,还要会“演”,要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将教学的艺术性和科学性演绎得淋漓尽致,将学生的天赋充分应用起来,让课堂活泼一点、让学生快乐一点,让老师轻松一点。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新课标的标准,对学生的教学采取适当的方法,教师要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针对性的设计好教学流程,运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蒋秀云.小学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与教学策略[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9,33(03):53-58.

  [2]段潮.利用“情商”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4):69.

  [3]彭星.注重课堂实践,指向能力生长——翻转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19(19):13-1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