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与成长规律探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6
/ 2

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与成长规律探知

师瑞峰

西安科技大学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多种媒体在社会生活中占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社会发展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给予了新时代大学生崭新的视角和宽广的视野。当代大学生具有着全新的思想认知、在现有环境下研究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与成长规律的变化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为大学生日常教育提供有效的支撑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

  1. 新时代大学生基本状况

  1. 坚持正确的政治观念

在贯彻教育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下,新时代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切身感受着祖国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产生的伟大成就。在良好的成长环境下、当代大学生对正确政治观念保持度极高,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从内心深处有着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保持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高度认同,怀有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1. 新兴媒体关注面宽泛

在高度发达的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的多元化、传递的便捷化进一步为学生可关注的内容提供了更为宽泛的选择面。高速移动网络和多类型媒体的出现为学生了解社会、了解生活提供了高速通道。数量众多的信息降低了学生对事件关注的持续度,对事物热度的保持度降低、新事物的新鲜感减弱、关注范围宽、了解深度小、多方面的非深入掌握占据了更多的情况,在此类情况下学生的思想特征在大范围内较易达成一致。

  1. 个人追求日趋多元化

与传统的追求稳定性发展和对几种目标趋之若鹜的情况有所区别、新时代大学生在获取了更多中类型的事物影响后,对个人的追求有了更多元化的体现,个人成就的表现形式有了更多类型。无论是追求心理满足和物质充裕以及技能的精进、或者小众领域的认可都能体现个人追求的多元化。在学生群体中各类圈子中的高度认可都容易造成个人的一定满足。

且随着专业教育的进行、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追求跨专业、新领域发展的数量在逐渐增多。对社会新技术、新行业的追求度有着较高的热度。在高度信息化的现状下、了解新行业、寻找新起点的机会越来越多,学生对个人价值的丁定义和个人追求的目标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更为灵活的选择余地。

  1. 社会环境下学生家庭背景状况

  1. 繁荣社会经济下新型的家庭沟通

学生家庭在社会经济繁荣的大环境下、需要更多的成员参与到社会经济活动中。交通的便捷更为家庭成员在异地谋求发展提供了机遇,家庭成员间的有效沟通时间逐步减少和沟通内容也不断缩小。家庭关系的构建以新的方式进行了构建,以随时随地、方式灵活的新沟通方式替代了过去固定时间地点的模式。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与家庭的沟通方式变的更为现代化、更为年轻化,这促使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自由灵活、身份特征的约束更为模糊。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体会到新型的家庭成员关系感受,和更为自主的家庭成员角色,这对于学生自身思想特征的构成具备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1. 家庭成员构成中的个人存在感

目前多数家庭是以独生子女为主、个别家庭有两至三个子女。与多年前的多子女家庭相比,学生在家庭中能够感受到更多的关注度、习惯于在高关注度中成长是学生中普遍具有的特点。在习惯于高关注度的同时引申出的是对自身需求达成的重视和个人利益的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家庭投入更多的精力、家庭对学生个人教育投入和成才引导为学生灌输了部分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1. 成长经历对学生个体思想特点的影响

  1. 高约束性教育环节下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初中、高中的高强度学习对学生具有高度的约束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学校的每一步教学安排。在按部就班的学习过程中自我管理的能力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对自我认知也缺乏客观性。严格按照在校学习的安排对学生的自我管理产生的影响需要在高校教育中保持一定的关注度。

(2)高竞争性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压力意识

受教育人口的基数逐步扩大前提下,作为学生面临着更为巨大的竞争压力。课程内容的增加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关注自身的学业发展,对于学业的压力主要以自我消化为主,高竞争性的环境对学生养成的惯性能够在学生的思想特征中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注重竞争、轻视协作,选拔性的环节也使得学生更加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和获奖获优意识的固化。

  1. 大学教育下学生的思想特点

  1. 大学校园内学生个体思想状况

新生进入大学后。在陌生的校园环境中面对远离父母,独立生活,异于高中的教学方式以及全新的生活环境,会萌发强烈的好奇感和陌生感。会因无法适应中学到大学的转变、生活上巨大的差异而产生疑惑:因学习上无法适应新的教学方式而产生对专业兴趣的冷淡:因对个人发展目标的不明确,适应大学生活,建立校园和集体归属感。在大多数高年级学生相比树立校园安全意识,端正个人学习态度,认识专业特点及发展方向,这些大学校园内的普适性的思想与之前是大学新生的重要变化。

  1. 大学校园文化与环境影响效果

大学文化氛围更多的是潜移默化作用,相比高中教育而言具有更为宽松的环境和新颖的形式,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本身就给予了大学生个人思想更多的空间。校风、学风、教风教育,促进学生正确自我认识的形成,建立学生和谐人际关系,营造学生健康生活学习情绪,通过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开展寓教于乐的特色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思想教育。

  1. 校园内大学生成长目标构建与发展规律

  1. 基于时间顺序划分的四阶段目标

以大学年级为划分:分别为树立目标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强化实践认知竞赛组织参与、引入职业发展认知和就业规划、突出专业特点与学习成就实现成长目标。在四个阶段中围绕自我认知到集体意识、从计划制定到修订实施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在高度自我意识的情况下实现在集体中的成长。

(2)以认知为主导的按层次实现规划

在集体意识的教育过程中融入纪律教育,将爱国主义教育、社会法治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校纪校规学习渗透在集体活动的实践中、以实践带动教育;从认知自我、认知专业、认知发展三个层次的规划路线逐步的实现个人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发展规律会出现与集体成长路线基本相同,在学生的发展中多数以螺旋上升的形式表现出自己的发展状况.

参考文献:

[1]封波.新形势下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研究——基于新 媒体视角[J].市场周刊,2011,(10)

[2]孙志德.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大学生人格成长规律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6,(24):37-39

[3]方季红.自媒体时代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3).

[4]郭萌萌.从整体环境构建和谐心理:生态心理学观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7)

[5]万美容,胡咚,叶雷,等.湖北省新生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实证分析报告[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0).


作者:师瑞峰、1987年1月12日、籍贯陕西榆林,西安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