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意外”, 彰显精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6
/ 2

善待“意外”, 彰显精彩

刘亚萍

(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实验小学 安徽省 池州市 247200)


【论文摘要】: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状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应把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赶,让学生配合我们来完成“教案剧”,而要根据教学进程和学生需要的实际,不断地进行调整,树立起强烈的资源意识——把课堂上即时生成的预设外的情况,也当做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来开发利用,从而使师生在互动过程中有真实精彩的动态生成。

【关键词】:

课堂预设,善待“意外”,彰显精彩。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地变动。”的确,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状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应把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赶,让学生配合我们来完成“教案剧”,而要根据教学进程和学生需要的实际,不断地进行调整,树立起强烈的资源意识——把课堂上即时生成的预设外的情况,也当做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来开发利用,从而使师生在互动过程中有真实精彩的动态生成。

【案例描述一】:

在教学“正比例的意义”一课时,我严格按照教案设计的流程进行教学,先出示表格,学生观察,总结规律,得出两种量之间的关系,再进行适当点拔,得出正比例的意义。教学正比例的量的判断时,我又引导学生总结出三点判断标准:1.两种量是否是相关联的量;2.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是否随着变化;3.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是否一定。还强调指出,重点是第三条。等到进入巩固环节时,出示课后“练一练”,判断一个人的年龄和身高是否成正比例?全班学生的答案几乎如出一辙:“成正比例”。我的心里顿时凉了大半截,认认真真按教案教了近一节课,结果却……?稍加分析我明白了:按照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身高当然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至于“比值一定”根本就没在学生心中建立概念,学生的判断仅凭的是感性的认识,缺乏理性地思考,这一问题脱离了学生的认识实际。我静下心来,立即调整教学思路,于是就出现了下面的精彩片断。

师:好,那老师想请同学们算一笔帐好吗?

师:小明今年12岁,身高1.5米,请大家算一算他身高与年龄的比值。

生1:0.125 

生2:1/8。

师:都对。成正比例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生:(异口同声)比值一定。

师:根据比值一定的条件,再请大家算一算,等小明长到他爸爸现在的年龄36岁时,他的身高就是多少米呢?

生:(算了一下)4.5米。

(大部分学生“哇”,议论了起来)

师:再请同学们算一算,等小明长到他爷爷现在的年龄72岁时,他该有多高呢?

生:(不假思索)9米高。

“哇!有教学楼这么高了!”学生哄堂大笑。

师:现在回头看这道题:“一个人的年龄和身高是否成正比例?”你还认为成正比例吗?说说你的理由。

生1:不成正比例,人到了一定年龄就不长了。

生2:变成大人后,身高就不长了,但年龄会不断的增加,它们的比值就不是一个固定的值,就不成比例了。

生3:即使是我们正在生长的儿童,生长的速度也不是均匀的,也就是说年龄与身高的比值是不一定的,所以我也认为,一个人的年龄和身高是不成比例的。

师:看来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我们不仅要结合三条判断标准,还要结合生活实践,否则就会出现今天的笑话了。

【案例描述二】:

在教学“倒数的认识”这节课时,我在做了简单的铺垫之后直接进入主题。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来“认识倒数”。(板书课题)

生:“老师,倒数我懂”、“我也懂”。(学生纷纷举手)

师:(感到意外,仅有几个没举手)挺好,那老师考考你们,什么叫倒数?

生: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师:能举个例子吗?

生:1/3×3=1 

师:1/3×3=1,1/3和3都是倒数。

生1:老师,你说错了,应该说1/3是3的倒数。

生2:还可以说3是1/3的倒数。

师:(窃喜)老师说错了,我改正,你们知道为什么错了吗?你还能举例子说明吗?

生1:因为单独一个数不能叫做倒数,只能说谁是谁的倒数,或者谁的倒数是谁,比如5的倒数是1/5。

生2:人与人之间也可以这么说,比如父子俩,只能说a是b的爸爸,b是a的儿子,不能说a是爸爸,b是儿子。

虽说这些只是课堂中出现的小小意外,但也正因为这些意外,改变了我对课堂教学中意外生成的看法,我期待这样的意外情况能多出现一点,这样生成的精彩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生成更多的精彩意外并加以利用呢?

首先,应该倾听孩子们的心声。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生命体验的交流场,倾听是师生间内心的相互呼应。教师一定要学会倾听,倾听意味着理解、尊重,意味着接纳、期待。他的意义远不止给孩子一个表达的机会,更多的是对他们人格的尊严。通过临时变换教学方式,我不仅仅维护了大部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热情,更让所有同学特别是周炜栋体会到了尊重。当我开始耐心倾听时,才发现学生虽然他们制造的“意外”打乱了原本的教学节奏,但正是这一个个“意外”,让这堂课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精彩。这样的课堂让我们感受到了彼此尊重的幸福,交流的幸福。

其次,让孩子们成为“生成性资源”的解决者。

“问题从学生中来,在学生中解决”,这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好途径。案例一中,我没有因为学生的判判断出错而恼火,也没有因为学生出错而感到意外之后而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巧设陷阱,诱发学生自己动笔,通过计算,使学生发现自己的判断是错误的。在探索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不断相互碰撞,互相启发。

就像布鲁姆说的那样:“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我们的教学存在“意外”,而且就是因为“意外”才能称为一门艺术。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捕捉和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这些资源稍纵即逝,如果我们不及时把握,那么他就会在平淡中失去,学生就不会有更大的思维空间,更不会碰撞出这么多闪光的思维火花。 学生的“意外”是宝贵的,课堂正是因为有了“意外”才变得更加精彩。让我们在课堂上善待意外,彰显精彩吧!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