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语文课程实施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0
/ 2

军校语文课程实施初探

王晶 李冬梅 赵延平

( 陆军军事交通学院 天津 300161 )

摘要:目前我军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既承担了人文基础课程的任务,还要与军队实际工作对接,培养指挥官所具备的基本表达能力。这就要求军校大学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创新思维,还要明确不同课程的功能定位,建设课程群。

关键词:军校;大学语文;课程实施


军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既要突出文学性、文化性,又要讲究适当的“军味”;应用写作、演讲等课程要与勤务指挥等专业课程相联系,能力指向更加明确;辅以一定数量的人文讲座、选修课程,丰富内心,开拓眼界,引发兴趣。

一、将阅读习惯的养成、创新思维的培养融入课程实施。

这既是打好语文学习基础的要求,又是超前教育理念的贯彻。在现有课程中,特别是《大学语文》一类基础课程中要加入专门的阅读辅导和阅读训练,或开辟阅读类课程。阅读既是一个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又是一个人心灵自我观照过程,即通过阅读来反刍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这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从来不读书的人是一个修养良好、内心丰富的人。因此,养成爱读书的习惯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素质教育课程必须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个任务,要把这个工作看成是教育改革实践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归根结底,语文课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培养学生读和写的能力,其中读是根本,是前提。而且,这个“读”需要一定量的积累,光靠一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教材所起的作用犹如一朵花之于花园,一滴水之于大海。这个“花园”和“大海”就是课外阅读。语文素质教育的任务是借助于这一朵花或一滴水来引领学生自己到花园里去采蜜,到大海中去邀游。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是说明语文能力与阅读量有直接的关系。没有广泛的阅读,“说”和“写”无从谈起,写作和演讲的理论也无从讲起。

军校语文教育课程在培养学员创造性上具有以下优势:其一,长于塑造鲜明形象、营造优美意境,被公认为最有利于左右脑协调发展的学科,益于改善学员思维结构不完善状况。其二,语言和思维虽属不同范畴,但是二者互相依赖,密不可分。其三,语言是一种背景知识,任何人在使用母语进行思维时,都在运用这种背景知识。军队的特殊使命,决定了军校教育亟须打破重知识轻创造的传统观念桎梏,不拘一格地培养个性鲜明、灵活变通、能出奇制胜的军事创新人才。军校学生以理工科专业居多,课程也多长于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致使学员思维模式较为单一、创造性思维结构不完善。语文素质课程可以改善这一状况。在经济全球化和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因数字鸿沟的裂变而带来的语言文化侵略日益明显,因此,对语言类知识的学习和能力培养尤显重要。大学语文课程的内容要讲现代汉语,现代文学,包括外国文学,也还要讲一点文艺理论。另一方面要讲较多的古代文学作品,连带要讲点古代汉语和古代的文化、艺术、哲学以至宗教,内容可谓十分丰富。此外写文章当然也包括在大学语文教学内,也是其中很重要的方面。授课过程中,教员要发动学员挖掘文学作品思想内涵,针对国内外文学作品赏析,引入批评理论,提供思想武器。鼓励多种解释,促进学员发散性思维锻炼;作业、考试可以采取开放式,打破学员思想枷锁。加大介绍作品背景信息量,布置不同类型的书目供学员阅览,并写下书评。注重培养学员的独立意识、问题意识和批判意识,引导形成个性化认识。鼓励学员对原文的解读和思考个性化,是锻炼其独自思考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知识讲授类课程要着重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

在院校教育中,文学鉴赏类的课程以文史知识讲授为主,但只注重知识的讲授便与中学小学课程无差,它更重要的功能是通过文学艺术陶冶情操,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格境界,是《大学语文》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大学语文》应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充分吸取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不断补充人文文化的最新发现,以此形成课程内容的重要的补充力量。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出了丰富而灿烂的文化,而随着时代的延伸,新的重要的文化又被不断发展,有些甚至影响到我们每天的生活、工作和对事物的认知。因此,除了必要的古代文化、现当代文化外,适量选讲优秀的外国文化和不断跟进新的文化是 《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文学鉴赏的内容和方法应实施改革创新,应突出内容的宽泛、前卫和形式手段的多样化特点。所谓 “宽泛”,是指其内容应广泛涉及到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和影视戏剧鉴赏等。所谓 “前卫”,是指选文应多与时代同步,并尽力避免与中学的重复。而不同时代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作品,有着不同的鉴赏方法,可采用教师分析、同学讨论、观摩表演、放映影视作品等方式同步进行。

三、能力培养类课程要注重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

在写作能力培养方面,拓展教学机制。探索、构建“专业任课教员主讲、学员队管理干部引导、机关参谋推稿观摩”的联合培育型教学机制。打通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界限,创新写作能力提高模式机制,做好全程培养的活动设计,实践训练的计划不断线。每周总结一篇读书笔记,每月参加一次岗位体验,每学期参与一次写作演讲,每年撰写一篇调研报告。以讲座辅导、兴趣小组研讨及岗位实践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将培养与任职结合,突出应用写作与工作紧密契合、一体化的观念、规律。

在演讲能力培养方面。考虑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如何在拓展性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呢?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重视和加强口头语言训练,落实“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应促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文字的魅力,体会文学的美妙,领悟智者的思想,并结合自身的性格气质、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产生自我呼应与感悟。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或被文中描绘的情景所吸引而沉醉其中,或对文中阐述的理有所领悟是阅读教学的归宿。我们要善于抓住和突破阅读教学的中心——重点和难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个性体验,提高口头表达的生动性和精彩度。

四、注重整合课程教学体系,平衡各门课程关系。

从事军事工作需要一些独特精神品质,如坚持探索的独立人格,富于变通的灵活态度,博采众长的开阔胸怀等。培养这种综合能力,语文素质课程的作用,是任何其他课程都无法代替的。

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实施总体思路应是将其视为一个课程群概念而不仅仅是一门单一的课程。将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审美性、应用性、和工具性的课程目标进行分解,分别由不同的子课程来承担,如阅读、写作、演讲等。最终形成多门人文选修课相辅相成,同时配合文化、战略讲座以点带面,有层次、有重点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改革,突出人文课程教学的民族文化性,爱国主义教育性、民族文化认同性、民族精神信仰性。

同时,在课程实施中还要注意调整改革课上教学模式,增加与学员课上互动活动。课堂设计以教学目标为导向, “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基础”,它主张“学”重于“教”。这种“以人为本”的现代国际高等教育理念应用于高等语文教学活动中,就要求高等语文改革教学方法。通过课上进行与大学语文相关的小活动,增强教员与学员之间的互动,从而鼓励学员,调动学员的兴趣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雷保荣 孙国轩.提高参谋人员写作能力之浅见.西北军事[J],[2008](3): 64-65.

2.高竞艳.对当前高校应用写作课程教学的调查和思考.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J],[2011](7):213-214.

作者简介:王晶(1981—),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职副教授,硕士, 研就方向:主要从事人文教育,陆军军事交通学院,天津市河东区,30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