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薛宝钗眼里品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19
/ 2

从薛宝钗眼里品教育

刘琪

厦门工商旅游学校 福建省厦门市 361024

摘要:薛宝钗有着一颗玲珑剔透的冰心,放入每个人的嘴里都会化作一股暖流,砌成冰屋又使人感到温暖。在宝玉的生日宴上,唯独宝钗抽到了牡丹花签,也只有她配得上这群芳之冠,所到之处皆是蜂拥蝶引、花繁叶茂,呈现出一片宁静祥和之气。原本就馥郁缤纷的大观园有了这位牡丹仙子的光临,更显蓬勃生机、熠熠生辉。她天生是语言的锻造者,在轻言细语间化干戈为玉帛,在颔首盈指间化腐朽为神奇。就让我们紧随牡丹仙子的盈盈步履,遁入红楼深处,静观她如何在只言片语间玉暖生香……

关键词:薛宝钗、教育、学生、语言艺术

从“宝钗转眼瞥见,便趁众人不理论,急忙回身悄推宝玉”中足见宝钗做事步步小心体察,能够在宝玉危机关头,助他一臂之力,又不轻易落人口舌。从“因说笑又怕他耽延工夫,遂抽身走开了”足见宝钗的从容睿智,懂得把握分寸,游刃有余。宝钗一开始并没有给出心中的答案,而是先告诉宝玉为何不能用“绿玉”,让宝玉明白了缘故后,再给出为什么用“绿蜡”的合理解释,让宝玉心服口服。

湘云性格豪爽,快人快语,没想好后果就忙应下了海棠诗社东道主。宝钗深知其性情,也不好当众揭短,只在夜深人静,闺阁密语时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此极致细腻也唯有宝钗了!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帮人,才是帮人帮到家。想想中国的教育,哪个老师对待学生不是苦口婆心、殷勤恳切,但很多学生只是出于畏惧师道尊严,才耐着性子聆听老师的谆谆教诲,明着装出一副毕恭毕敬的摸样,背地里却死不悔改。不是老师敷衍了事,也不是学生顽劣不化,是双方的地位一开始就发生了倾斜,老师高高在上,令学生不寒而栗,只可远观不可近亲。有效的谈话是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人愿意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宝钗听她说了半日,皆不妥当”好的教育者一开始就是一个好的倾听者,卖家都是根据买家的需求来推销商品,老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教育。只有在完全了解学生的想法后,才能够找出问题的核心,做出合理的判断。如同每把剑都有适合自己的剑鞘,好的锻造师应该根据剑的特点去打磨合适的剑鞘,而不是拿着先成的鞋去适他人的脚。主观臆断是教育者的大忌。

林黛玉行酒令失口坦言读过《牡丹亭》和《西厢记》,这些书在当时被书香门第列为名门闺秀的禁书,宝钗没有当众揭短,等到回园至分路之处才叫住林黛玉,款款道来,一席话,说得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服,只有答应“是”的一字。

宝黛的这段金兰语是二人关系发生变化的转折点,虽说这些陈词滥调不知被黛玉听烦了多少回,但能把这种守时安分的话说得黛玉心悦诚服的也就只有薛姑娘了。难怪她只有垂头吃茶的份儿了。宝钗的成功之处有三:一是不当面揭短,“黛玉便同了宝钗,来至蘅芜苑中”;二是适可而止,“宝钗见他羞得满脸飞红,满口央告,便不肯再往下追问”;三是将心比心,“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黛玉是个多愁善感的人,有着一颗玻璃般易碎的心,连宝玉都要小心翼翼地捧着,更不用说被黛玉视为“暗里藏奸”的宝钗,一不小心,可真是吃不了兜着走。在我看来,这是宝钗最成功的一次劝说。想想中国的教育,有些老师总是不分场合,不顾学生的颜面,喜欢在众目睽睽之下点名批评某个学生,特别是在家长会上,被点名批评的学生的家长总是恨不得有一条缝钻进去,那些学习成绩倒数的学生的家长更是视家长会为洪水猛兽,不仅学生和老师反目成仇,连家长也对老师有了成见,这样激烈的教育方式把学生和老师、家长和学校推到了两个对立面,又怎么能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得到更好的沟通呢。还有一些老师喜欢和学生算成年旧账,殊不知,人最怕最厌恶的就是那些往自己的伤口上撒盐,不断揭自己伤疤的人。睿智的老师应该如薛宝钗一样,拥有容纳百川的胸怀,懂得分清场合,适可而止,因材施教,多为学生和家长着想,多为学生的未来着想,而不是一味追究推卸责任。把他人的伤痛作为自己手中的利刃,只会伤人伤己。

适时施教确实是宝钗的制胜法宝,可惜她碰上的是个“混世魔王”、“富贵闲人”,铁铮铮一块“顽石”,硬得很,哪能拧得动,反倒叫宝弟弟和她疏远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好为人师也是宝钗致命的弱点,教育不仅要有好的方法,也要注意教育对象的特点。总体看来,宝钗采用的都是引导性教育,先让对方看到自己的不足,再让对方沿着自己的思路反思,做出令自己满意的行为结果。引导性教育确实是一种不错的教育方式,但什么才是真正的引导性教育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我看来,引导性教育是以学生为主,根据学生的特点,发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做出属于自己的正确的选择。而在中国教育中,引导性教育是以老师为主,老师充当乐队的指挥棒,学生顺着老师指示的道路前进,千篇一律,整齐划一。学生如同盆栽,在老师辛勤的培育和精心的修剪下,各成姿态,百媚生娇,形成一株株令人啧啧赞叹的艺术品。但这样的植物早已失去了它的灵性,如同放在实验室里的栩栩如生的标本,终将在岁月尘埃的覆盖下黯然失色。世界上找不出两片同样的叶子,人亦如此。既然宝玉不喜腐朽经纶,宝钗何苦硬逼他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呢,还不如应势利导,让他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收获累累硕果。老师不应该低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能力,中国的教育也不应该总是把老师和学生变成捆在一根绳上的蚂蚱,应该给老师和学生更广阔的天地,让学生在发展的道路上绽开琼花玉叶,描绘一幅属于自己的风景。

在红楼女儿中,我独爱那雍容大度的牡丹和袅娜于水榭楼台的缕缕青烟,牡丹自然是指薛宝钗,那缕青烟便是那位和宝钗一同走到石头后面的女子——邢岫烟。邢岫烟是个钗荆裙布的女儿,在姹紫嫣红的大观园里,她顶多是墙角里的一株含羞草,把明媚的春阳让与群芳争艳。她如一缕日出山洞的青烟,无声无息地来到金碧辉煌的大观园,袅袅亭亭地绕了几圈,觉得并无新奇,留下几抹熏香,就悄然离去了。邢岫烟在红楼里的笔墨并不多,但她与宝钗的那份真挚的姑嫂情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宝钗以己为例,提醒邢岫烟不可学贾府奢靡浪费,要勤俭持家,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宝钗是个安分守己之人,绝不是那种只为贪图荣华富贵而嫁给宝玉之人,况且当时贾府早已衰败,物是人非。薛宝钗看到湘云手里拿着邢岫烟的当票,立马掩藏起来,可见她是个守得住秘密的人,她虽好为人师,但并不好大喜功,只在私下里急人所急,比起那些小恩小惠就想贴大字报的人要高尚睿智得多。保守学生的秘密,尊重学生的隐私,是每个老师的必修课。老师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指路人,但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神,对于学生的一些小秘密应该小心保守,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真正的信任,才能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让学生对自己敞开心扉。不要事事都通报家长,警察还要尊重罪犯的隐私,何况是老师呢。特别是对于学生早恋这类比较敏感的问题,更应该妥善处理。其实何为早恋呢?每个人都有爱人的权利,纯洁无暇的爱情是青春期里一场朦胧美好的初雨,为何非得把它视为水沟里的污泥呢,莲花都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何况是活生生的人。不仅是老师要尊重学生的隐私,家长也要尊重学生的隐私。回顾上述所写,有效的对话是在双方相互尊重的前提下进行,老师要想让学生“听话”,就得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对话。

“红学”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可以从各个角度去分析,真是印证了那句话“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对《红楼梦》的阅读并不深入,只能就其中一些方面提出自己的浅见,有不足之处,还望读者海涵。其实,除了薛宝钗外,袭人和平儿也是很好的教育者。例如袭人对宝玉的几次精心设计的良苦劝谏,虽然长期疗效不佳,但是实时效果很好,确实压制了“混世魔王”一阵。例如平儿在坠儿偷窃虾须镯事件和彩云偷盗玫瑰露事件里,显示出的与王熙凤截然不同的处事作风也堪称一绝。《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经典,也是一部教育经典,值得教育者好好学习研究,为教育事业再添一笔华彩。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