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工作法创新红色文化教育“昌邑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19
/ 1

“333” 工作法创新红色文化教育“昌邑路径”


李军

昌邑市文山中学 山东省潍坊市 261300


昌邑市委教育工委坚持以党建工作统领全局,紧紧围绕“三个推动”、“三个融合”、“三个搭建”的工作总思路,建强红色堡垒、深磨红色思政、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发挥红色文化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天然载体作用,探索出红色文化教育“昌邑路径”。

  1. 抓实阵地建设,推动红色教育,提升德育教育质量

立足昌邑本地红色资源,以“三个推动”为抓手,推动红色教育入脑入心。

一是推动“红旗讲堂”全覆盖。在昌邑市委党校教体局分校建立“红旗讲堂”的基础上,指导全市78处中小学校全部建立“红旗讲堂”,定期邀请知名专家教授进行授课,组织“五老”志愿者特别是“老革命”走进校园,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是推动红色文化满校园。将“红色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推动红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家庭、进头脑。通过建设党建文化长廊、设置国史党史宣传栏、张贴红色文化宣传画、打造红色主题文化墙等方式,着力打造“红色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好“文化育人”功能。举办读书活动、读书会、文化讲座、唱红歌、演讲比赛等文化活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坚定“四个自信”,营造良好的政治舆论氛围。

三是推动党建带团建、带队建工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建设以昌邑英雄名字命名的英雄大队18处,充分发挥英雄的榜样作用,把学习英雄的过程转变为学生成长的过程。牵头渤海走廊红色教育基地,举行“红色小讲解员”活动,建立红色讲解员资源库128名,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弘扬榜样人物的引领作用,在“榜样故事我来讲”活动中,共收到各类上报作品600多件。

二、深研红色思政,融入日常教学,激活红色教育元素

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三个融合”,真正发挥红色思政课培根铸魂作用。

一是实现红色思政与学科教学融合。加强红色思政课程研究,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内容,提高教育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充分发掘各个学科、教材固有的红色元素,在落实学科知识点的同时,梳理出“嵌入点”,做好 “结合点”,把红色思政资源融入学科教学,让课程发挥“1+1>2”的育人功能。文山小学深入挖掘暗含的红色教育资源,确立了“研、定、寻、合”红色课程“四步”整合法,把红色教育融入德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

二是实现红色思政与思政主题课融合。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红色价值引领,中学以家国情怀为先,小学以品德养成为重,幼儿园以寓教于乐为主,挖掘出价值引领、社会参与、道德品质、自我发展、行为习惯5领域,涵盖“理想、信念、爱国、诚信、节俭、好学、守纪”等“15个中小学生必备品格”的教育元素作为红色思政主题课内核,积极推广“一课两讲”的先备先研教学模式,推进红色思政课守正创新。

三是实现红色思政与实践思政课融合。发挥红色教育基地意识形态主阵地作用,广泛开展红色思政践行活动,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开展阅读一本红色经典、讲好一个英雄故事、学唱一首革命歌曲、观看一部爱国影片、开展一次红色研学的“五个一”红色思政主题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组织“渤海走廊•红色班会”走进学校和“渤海走廊•红色课堂”走近家长活动,传承红色基因,培养根正苗红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已举办430多场次,2.6万多名学生及家长参与。

三、坚持多维发力,积极搭建平台,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着力“三个搭建”,全面提升党员教师素质。

一是搭建红色思政教师教研发展平台。开展红色思政课“同城大课堂”活动,遴选全市不同学段优秀师资,结合昌邑本土红色故事和英雄人物,研究“同城大课堂”活动主题,研制教学指导方案,开展集体备课,发挥思政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是搭建党员考核激励机制平台。实施“双优双培”“争创先锋岗”“红色榜样”工程,健全月度育人楷模、“闯难关、解难题,党员在行动”、党员积分制管理等制度机制,不断放大党员“头雁效应”,引领广大教师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三是搭建党建工作研究会平台。率先在潍坊市成立了中小学校党建工作研究会,积极推进党建课程化、课题化、标准化、规范化“四化”建设。昌邑红色思政教育典型经验做法先后被《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潍坊日报》等媒体刊发,陕西宝鸡、河南兰考、山东菏泽、临沂等地相继前来学习考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