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19
/ 2

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分析

王柯予

昆明市晋宁区第七中学 云南昆明 650607


摘要:初中数学作为重要的学科,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情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发展。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做好有效行为,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自我、突破自我、挑战自我提供鼓励,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是教师们应深入考虑的课题。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使学生掌控更多的解题技巧,形成较好的探究习惯,为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实现双向发展目标奠定基础,为当代素质教育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行为



前言:对于初中数学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深入探究,日益探究新型途径,加强课程资源的整合,坚持以人为主,积极组织特色的教学活动,为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提供保障,并从各个角度以及各个层面出发,将趣味元素融入其中,加强教学过程的简化,引导学生积极融入知识的海洋,才能学好数学,自主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这也是新课改的新要求,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还是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稳定发展的重中之重。所以,本文结合我国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进行了深入分析,旨在为更多的同行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与参考。

1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定义

课堂有效教学行为通常指的是教师在预设的教学目标基础上以及在规定的教学期限内,利用创建实际的教学情境、采用切之可行的教学方式及措施充分引导学生顺利完成高质量的学习任务。课堂有效教学思想与理论研究工作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课堂有效教学细节探究与教学活动的设计现已成为研究特点。课堂有效教学思想满足工作效率最大化的原则要求,其研究内容通常分为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两个方面。初中生的思维能力不仅是感知实际实务,呈现出静心抽象的形式推理,初中生的思维发展迈入形式阶段,他们的感受能力与观察能力具有很快的发展,意识识别能力与注意力非常稳定,为初中数学知识的拓展带来重要基础。初中数学具备严密的逻辑性、广泛的应用、抽象性,所以,对于初中数学教学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行为拥有更高的要求。

2初中数学课堂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特点

2.1有效教学行为应充分导入生活化

数学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关联密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提前设计一些能够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的语言,充分了解数学知识。这种情况需要数学教师选择问题,特别是课堂中重要部分的导入,需充分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元素开展设计。在此条件下,才可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充分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2.2有效教学行为引导学生实现自我体验

有效的教学行为表现于教师可利用数学课堂重要内容提供支持,才可以让学生顺利完成自我判断与自我体验。教师的引导可以让学生系统改正自身的思想,顺利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的数学知识体系。

3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策略

3.1加强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明确以及数学教学内容的优化

初中数学教学工作是高中教学工作开展的基本条件,为构建整体数学知识体系带来必要条件。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价值并不会因个别限制而受到忽略,教学行为可充分结合学习内容。新课改背景下,对于初中数学教育工作拥有更高要求,数学的教育工作需对思维品质的教学与培养提高重视,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的优化性应确定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结合教学目标进行数学教学内容的优化,为课程资源的合理选择与课程教授方式的合理选择带来重要导向。教师可充分结合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述,还要合理筛选并组织讲述的内容,应确保课堂讲述的内容通俗易懂,将抽象的知识转变为具体生活化内容传授给学生。

3.2掌控教材是提升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基石

数学教师应尊重教材,并详细了解教材内容的研读与编写的意向。不仅如此,数学的课堂教学不应限制在教材本身,需站在科学的角度加工并处理教材,确保教学中充满数学的思想与方法。创造性的应用教材是如今数学教师需具有的能力之一。特别是新课改的指导下,教材内容应充分结合生活实际,唯有如此,才可实现特色教学,充分满足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学习的需求,有效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初中三年级《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时,为了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因学生对于借助数量关系抽象出方程很难理解与处理,教师不仅要紧抓课本中一元二次方程最基本的解法,还要设计与生活事例相关的应用题引导学生解答,为学生充分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提供帮助。

3.3创建教学的有效情境

现代教学方法的日益更新,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可加强新型教学方法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等各种手段的利用,开展情境教学。利用各种情境教学模式,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投入大量的精力,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情境式教学模式必须要具有适宜的教学目标,充分结合教学目的设置适宜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中涉及的问题应充分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思维特征,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挑战性,避免深奥难懂,严重影响学生学习与思考的积极性。教学情境的设置应具有新颖性,还应重视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充分结合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创建适宜的情境模式,为满足教学目标提供保障。

3.4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由于教学策略具有灵活多样性,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各种知识,进而获得有效的教学效果。尤其是近些年来,伴随知识的不断膨胀、学科的日益分化、知识传播的各种途径,教师、学生获取、理解、运用新知识的方式均在发生剧烈变化。进而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群体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国内外各个学者均在不断提出提升学习有效性的教学措施。其中,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只在改善独白式及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利用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实现举一反三的教学措施;讨论式教学方式的应用是激励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有效方法,也是国内外高效教学中较为常见的方法;翻转课堂教学措施的核心思想就是翻转传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课外顺利完成知识点与概念的积极学习,课堂则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通常用于答疑解惑、汇报探讨,进而有效提升学习的有效性。不同的教学措施均各有优势缺陷,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群体,全面且灵活利用各种不用的教学方法,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有效提升学习有效性。

3.5引用生活实例,感受数学魅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供指导。为了充分有效的教学目标,教师可积极引入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营造较好的教学氛围,打造优质的互动平台,拉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以此为基础,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建立一种“数学即生活”的意识,学生才能切实感知到数学学科的魅力所在,顺势走上一条全面发展的创新之路。例如,在学习《概率初步》一课时,教师可将全班男生女生的身高作为随机事件,让学生初步的了解概率;再将太平洋中的水常年不干作为确定事件,加深学生“概率”理解的同时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真正实现有效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结论:

概而言之,初中数学教育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重要阶段,初中数学教师在此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在于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可为学生认识数学、了解数学提供帮助,为学生日后建立数学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陆,李瑶.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透视下的教学现象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04):77-85.

[2]薛瑾,于飞飞,殷建华.基于课堂观察的教师教学行为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7(05):36-41.

[3]崔安玲,朴昌虎,雷丽霞.关于吉林省延边地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引发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33(04):1-8.

[4]赵士元.中小学课堂中数学教师讲解行为有效性探究[J].数学通报,2019,58(04):24-28.

[5]裴长安,莫亚男,张云青.实习支教生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9,29(01):15-21+31.

[6]于国文,曹一鸣.“中澳法芬”中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的实证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9,28(02):5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