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决定朗读方式的选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16
/ 1

文体决定朗读方式的选择

黎于春

垫江 实验 小学 我国古代语文教学就十分重视朗读,古语有“熟读唐诗三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的说法。教育发展到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阅读欣赏在语文能力(特别是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中的作用。多读已成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件“法宝”。执教多年的我也一直都在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因此,我对读的意义,读的作用,读的分量及读的形式,有越来越较深刻的认识。 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读法不同,效果就不一样。常见的几种读法有默读、朗读、齐读、自由读、赛读、美读。默读,它属于内部精神活动,它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可以自由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朗读,它变视觉为听觉,能使朗读者在美的音韵中,发现美的思想,体验美的境界,受到美的熏陶。自由读,这种读法可以充分体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规律。齐读,这一读法能培养集体意识,同时还便于教师能在短期内大面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美读适用写景的古诗、抒情的散文等。赛读则用于低年级,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时间短,而赛读既能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又能达到组织教学的效果。那么如何在这各具特色的诸多读法中选择最佳的读法,才能读出最佳效果呢?

首先,要根据文章内容的特点,选择恰当的读法。不同的内容和文体,它的语言风格和思想感情不同。读法也就应该有所不同。在读法选择上要根据文章的内容确定,进行合理的训练。
古诗词和写景类的文章,不但语言精练,词藻华丽,而且饱含感情,这些都是感情朗读的最好材料。我们就可以充分运用各种感情去朗读,直至达到积累语言、陶冶情操的目的。如苏东坡的《六月二十七是望湖楼醉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多采用朗读的形式。
写人记事类的课文,语言没有古诗词及写景文章那样优美精炼,但思想内容却往往很深刻,要思考的问题多,这时多用默读、自由读的形式就比较合适;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法、灵性,激发学生创造力,提高思想认识,如茅盾的《白杨树》而说明文、应用文特点是知识丰富,感情平淡,这类文体多半只要求增长知识,了解事物,可以默读为主,如《新型玻璃》、《景泰蓝的制作》、《琥珀》、《鲸》等。
其次,选择读法还要根据教学程序,也就是:初读---精读---熟读,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来选择读法。初读,就是快速阅读,整体感知。阅读者可按这种思路流程速阅课文;文中提出什么新的见解,它的依据是什么,作者对此又是如何评价的等等,这样便对全文有一个初步的整体的感知。这里可采用默读的形式,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精读,即明确目的,瞄准关键。在全文大概了解的情况下,再看清阅读提示中的要点,有的放矢、重点精读,再细细揣摩。古语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文章中的重点语段精细朗读,会让课文的教学效果更佳。熟读,理解文意、品味风格。在感知到理解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课文的基调,充分调动激情,把文章内涵、作者的情感 、风格读出来,让自已真正有身临其境之感。笔者认为采用齐读形式比较适宜。
最后,我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的范读也是不可忽缺的。教师的范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也是很重要的,因为教学过程其实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积极参与,其作用不只是指导,更是融洽师生感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活跃课堂气氛。
综上所述,文章的读法是根据其本身内容特点,教学程序而确定的,因而,我们教师为了能更快地提高教学效率,收到理想的教学资果,在设计教案时,我们一定要根据课文的内容、文体,教学程序有针对的给学生进行读法上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品味名家名篇,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