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具操作有效性的分析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15
/ 2

学具操作有效性的分析与思考

潘瑞兰

浦江县七里中心小学 浙江省 浦江县 322200


【摘要】学具操作能让学生手、口、脑等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让枯燥、抽象的数学更直观有趣。而教学中因把握好问题,让操作意义不大,真正的有效学具操作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操作内容、操作时机、操作过程。

【关键词】有效学具操作 内容 时机 过程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于他们的指尖上。”所有的自然奥妙和人的思想意识的奥妙,完全是依靠手来解读的。甚至可以这样说:儿童是用手来思考的,禁止了手的活动,就相当于禁止了儿童的思考。当动手操作起来,存在着高速的信息双向传输途径,使手脑同时得到发展。低段儿童的思维又以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如何让抽象思维能更直观,可以使学生手、口、脑等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为学生创设探究、思维和创造的情境,使学生成为探索者、发现者和创造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具的运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但是也发现存在着一些问题:孩子的学具操作会让部分孩子的注意力不能很好的转移,会被小棒、计数器吸引,课堂会有很多的小问题。准备的过程较慢,效益低。那么,如何恰当的操作学具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懂得取舍,精选操作内容:

要根据内容的必要性,孩子的思维发展为出发点去选择学具操作内容,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判断:

1. 教学内容比较难,学生根据书描述不太能理解,而不是为操作而操作,为体现学生主体性而无取舍,这样又耗时又费力,学生也会反感,明明和显现的知识要来回折腾,学生兴趣低落,学生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提高。

2. 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无法实现的掌握理解重难点,知识思维有梯度,不容易记住,在手、脑、口个感官参与中实现理解。

3. 教材特点,推导抽象的法则、公式,理解应用题、辨析易混淆内容等,都可有计划地安排学具操作,例如在教学《9加几》进位加法时,为了让学生更清晰的理解算理,可让孩子通过摆一摆、拨一拨,圈一圈等操作过程,直观得看到“一凑、二分、三合”的“凑十法”的算理。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时,先通过摸一摸、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让孩子通过摸、印、画、描等过程,感受到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平平的,直观的理解面与体的关系。

  1. 激发思维,把握操作时机

只有把握好恰当的时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未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具操作成为引导学生开展积极思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1. 新授课时,利用学具验证猜想

例如,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时,我先讲解了体积的三个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并在学生已了解了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有多大后,让学生猜想自己身体哪部分接近1立方厘米?教室里哪些物品接近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盒子,可以装下几个人?这时,学生会在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猜想,有的学生可能会猜出这两题的正确答案,但不知道到底对不对?需要验证。这时,我让学生拿出课前我为学生准备的学具(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量一量它们的体积。

2. 练习课时,利用学具操作延伸拓展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三角形分类”一课后,学生对三角形按边分、按角分有哪些类型都清楚了。做练习时有一体拓展题:沿图中虚线将正方形纸片剪成两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这时,我及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在操作中深刻体会到这两个三角形的特殊按角分属于直角三角形,按边分又是等腰三角形,从而精确起名等腰直角三角形。这样不仅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而且让学生在活动中领悟数学。

3. 复习课时,利用学具操作化解难题

学生在进行复习的过程中,疑难问题是经常会遇到的。通过操作、观察活动,不仅轻松解决了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三、遵循认知,设计操作程序

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感知的、动作的、表象的、概念的和符号的,由于年龄小,缺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设计丰富直观的操作,能让孩子建立牢固而清晰的表象,逐步认识到运算规律的存在。学具操作程序大致可分为以下步骤进行:

1. 明确要求,做好操作准备。在进行学具操作前,必须向学生讲清楚操作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必要的教师还可以作出示范动作。

2. 动手操作,关注学生动态。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对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再耐心地向学生说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操作动态,了解学生操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3. 反馈交流,剖析知识结构。学生学生动手操作,消化理解,把内部语言转化成外部语言并表达出来,而且一万个读者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对于解法多样的问题,学生会相互补充,让知识更清晰。

在数学教学中,切实关注有效学具操作的三要素——操作内容,操作时机,可行细致的操作程序,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课堂更丰富,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高,数学知识更清晰,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更全面。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北师大出版社,2012年

[2]张宁.《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学具》[J],河北,2014

[3] 李智文.《如何有效发挥数学学具的教育价值》[J]. 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9 

[4] 何萍.《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的有效使用》[J],小学教学参考,2011(6)


个人介绍:潘瑞兰,出生日期:1988年2月,女,汉族,浙江浦江人,职称:一级教师,学历:本科,专业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