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五大要素在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中的重要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12
/ 2

自然地理五大要素在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中的重要性

田秉涛

保山曙光学校

摘要:本文立足于自然地理五大要素在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中的重要性,从提供趣味视频素材,培养人地协调观念;构成严密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综合思维;提供大量探究案例,培养学生区域认知;有效引入乡土地理,培养地理实践能力四个方面展开探究。

关键词:自然地理;核心素养;高中地理

社会的进步会对教育教学带来巨大的影响,相比过去,现代的教学更加重视能力的培养。而在现代,无论是在哪一学科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都是教师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自然地理五大要素即气候、水文、土壤、地形、生物。其不仅在高考的考核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且作为高中地理学生最初接触到的部分,也是学生学好地理的基础。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利用五大要素的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也成为了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提供趣味视频素材,培养人地协调观念

人地协调观是学生对人地之间形成和谐关系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而在现代“知行合一”的理念要求下,这一观念的培养不仅需要学生有正确的认识,也需要学生有相应的行为。在这样的要求下,教师即需要使用更加具有吸引力,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素材。而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自然风光往往吸引力要比人文景观要高得多,而自然地理五大要素则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具有趣味性的视频素材,这对于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认识和品格,有效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水圈和水循环”这一节,教师就可以合理剪辑纪录片素材,展现美丽的海洋、河流风貌。相比传统的素材,通过视频素材,教师能更加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而在本节基本知识讲授完毕后,教师就可以讲述当今水资源利用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其中包括但不限于过度使用地下水造成的地下水漏斗,不正确灌溉造成的土地盐碱化,以及使用化学物品造成的水体污染。其中,后两者教师可以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展现。而这样,通过视频素材,教师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这对于从内而外培养学生良好品格,从而深入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念有着巨大的作用。

二、构成严密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是学生系统、全面、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的能力。而要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帮助学生构建严整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全方位思考的能力相当重要。相比之后学习的人文地理,自然地理五大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对较为简单,关联性也较强,这在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故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应用各种方式展现自然地理五大要素的关系,帮助学生构建严密的知识结构,有效培养学生综合思维。

例如在正式的学习之前,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构建完整的思维导图,其中,地理为思维导图的中心,从中延伸出两个主要分支为“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五大自然地理要素即为自然地理分支下的内容。而后,在每一个要素学习中,教师都可以在总体思维导图的基础上向下延伸。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就其中两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构建微专题教学。如在“生物圈和植被”这一节,教师就可以以中国为例讲解气候对植被和土壤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中国的植被按照热量带和干湿度两种方式结合来划分。每一种植被对应一种气候,对应相应的土壤。而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也能将气候、植被和土壤有机联系起来。这样,通过思维导图和微专题两种方法,教师有效构建了严密的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综合思维。

三、提供大量探究案例,培养学生区域认知

区域认知即学生从区域的角度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习惯。而要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区域地理的引入是必不可少的。自然地理五大要素相关知识是初入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内容,其虽非区域地理,却与具体区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可探究案例。故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所教学的要素引入合适的案例,以此有效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进而全面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例如在“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这一章,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构建表格,以区域对比的方法带领学生学习地形与地貌的知识。这一章主要讲述了三个区域,而在实际的表格构建中,教师也可以以“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河流地貌”三种地貌进行对比学习。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能明白桂林、敦煌、澜沧江—湄公河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以及不同地貌对各地发展带来的优势和限制。这样,在自然地理要素中引入具体的区域对比,教师让学生充分了解了每个区域的特征,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

四、有效引入乡土地理,培养地理实践能力

地理实践能力是学生在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实践能力,其培养最好的方法就是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乡土地理是学生实践活动开展的主要场景,对于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作为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地理五大要素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不仅是开展野外考察活动的主要知识点,对于全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还能有效引入乡土地理,让学生更加主动地进行地理实践活动。

例如在“大气”这一要素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引入本区域“空气污染”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展现本区域内六项污染物浓度和大气质量综合指数,让学生探究本地的空气质量呈现什么样的特色,主要污染物是什么?而在这一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即可以向学生布置调查本区域污染源,并完成污染源清单的作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负责调查不同的区域。当然,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使用互动地图这一工具进行记录。而这样,教师结合自然地理要素合理引入了区域地理,开展了实践活动,这对于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这一素养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自然地理五大要素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大量具有吸引力的素材和案例,并引入乡土地理,在内部还有着明晰且严密的结构,这为教师提供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素材。故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然地理五大要素的优势,应用各种方法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高考的考核和未来可能到来的学习和研究做好充足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张文宾.指向区域认知素养的高中地理差异教学调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0.

[2]戴雨倩.高中自然地理课堂教学媒体融合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0.


个人简介:田秉涛,男,汉族,32岁,硕士研究生,高中地理教师,中学二级教师,邮编:67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