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教育视域下的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12
/ 2

人文素质教育视域下的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

杨柳

湖南警察学院 410012

摘要:近几年,在高校教育改革不断得以推进的背景下,使得大学语文教育面临着新的局面,不再仅仅强调其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方面的作用,而是将其作为向学生渗透人文素质的平台,具有关键性的意义。本文将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发展中的必要性和作用作为切入点,对人文素质教育视域下的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策略展开了一系列的浅析。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大学语文;教学实践


前言:从对于高校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大学语文课程表现出明显的优势,这是由于其具有较为深刻的文化内涵,更加重要的是其所体现出来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点,为教师夯实学生语文基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正确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和必要性,并结合实际学情,并运用合适的策略开展教学活动。

  1. 大学语文教育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学生这个群体较为特殊,从年龄的角度来看,高校学生基本都已经是成年人,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加之大部分当代大学生都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在成长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较强的独立思考观念。当前,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高校学生每天可以获取到较为丰富的信息,使得其对于世界以及社会的认知也会出现差异,如果缺少正确且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其思想指导,很容易使学生出现问题。首先,思想观念。在网络环境中形成了各种消费观念,大学生长期投入到互联网环境当中容易形成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的思想;其次,思想品德。学生长期持续接收负面的消息很容易使其责任心、公德心受到不良的影响,无法承担起其在社会中的责任。

二、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高校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目标

相比于语文学科授课,人文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是共同点为能够发挥积极教育作用。教师以课堂为平台向学生传授语文课程知识,能够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为高校培养不同领域的人才发挥指导意义。人文素质教育与语文教育相结合能够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认清社会关系,对自己形成清楚认知,从而促进其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形成人文素养

大学生毕业后就会成为具备高素质的群体进入到社会当中,在不同的行业领域中发挥作用。但是,大部分大学生并不了解其即将面对的行业和工作,不知道如何适应社会。针对这样的情况,通过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向学生传授更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培养其形成人文主义精神,使其能够在社会中作为个体与他人相处,并将自己的价值发挥出来。

  1. 有利于为高校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我国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关键的指导作用。大学生是新时代的储备力量,应该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在大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强化学生的思想观念,认识到自身的社会价值,并在思想层面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人文素质教育视域下的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策略

  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精神

在大学阶段,语文课程的内容以语言文字与风格各异的文章为主,其中蕴含较为丰富的文化元素和人文精神。但是,受到传统语文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已经习惯带领学生进行课文精读,却没有重视挖掘课文中的人文精神。这样的教学方式并不利于促进学生形成人文素质[1]。针对这样的教学情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出语篇,而是将其内容放到文化背景当中,引导其从深刻的角度感受文化内涵。具体而言,在课堂中分析文学作品时,不能局限于语句,而是应该从文化角度把握课文的细节,挖掘潜藏的文化现象,比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民俗风情、精神趣味等,鼓励学生从社会、艺术、科技、哲学等角度理解存在于各个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教师应该督促学生阅读更多文化书籍,使得大学语文学习能够以作品作为出发点,促进文化全面渗透。以这样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人文精神。

  1. 基于古典文学的现实意义健全学生的思想品格

学习语文与学习做人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关联,学生通过对于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能够逐渐形成新的认知、情感体验,并接受人格教育。古典文学作品是大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个关键模块,凝结了古代先贤的文化和智慧,能够反映其生活和情感态度。很多当代大学生并未形成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素养,对于其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形成了一定的阻力。文学经典能够流传下去的一个关键原因是其能够为各个时代的人们提供阐释空间,激发情感共鸣。

所以,大学语文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古典文学作品时,不仅应该为学生讲解文学知识,引导其体会古人思想,还应该从现代人的生命体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的现代意义。在我国文学史上不乏生命坎坷的人物,其在面对命运和现实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与做法应该引起现代大学生深思

[2]。比如,北宋的苏轼在政治斗争中受到打击,遭人陷害,但是仍然没有影响其对于家国的责任感,乐于为人民做事。苏轼写道“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表达了其宠辱不惊的豁达心态。

阅读古代文学经典作品能够带给大学生更多启示。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角度进行文学作品阅读,联系社会与自身实际,从而获得情感熏陶,促进其塑造健全的人格,达到理想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

  1. 积极开展个性化阅读活动调动学生的创新和探究意识

文学作品本身具有较为丰富的内涵和多重含义,加之读者的生活经历、审美能力、所处时代背景、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性,难以针对同一个对象形成相同的理解和解释。这种审美层面的区别大多存在于鉴赏文学作品当中[3]。例如,对于白居易所创作的《长恨歌》主题理解已经形成多种说法,比如,“同情说”、“主题双重说”、“矛盾说”、“爱情说”,其原因在于文学作品具有多义性以及鉴赏者的创新意识。这种对于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认知,从而从更加完整以及准确的角度理解作品的内涵。

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语文课程的经历较久,并不具有新鲜感,比较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基于人文素质教育,大学语文教师应该避免让学生从标准化与平面化的角度进行阅读,而是鼓励其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从不同的角度阐释自己的理解。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具有启发性质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锻炼[4]。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自由合作讨论,并针对学生理解错误以及学习薄弱点对其点拨,并引导学生从人文和文化的角度做出合理的解释。一旦学生被赋予更大的学习空间,能够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提升创新意识的同时形成人文素质。

  1. 以培养学生审美素养为目标革新语文教学方法

首先,创设良好的诵读情境。诗词是我国文化体系当中存在的一项重要模块,其蕴含深刻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5]。所以,以向学生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作为目标,大学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诵读与体验古诗词,从而感受其中的韵律美、意境美以及人生哲理。教师可以为学生选择具有能够凸显人文特色的诵读内容,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文化特色,使得诗词中的人文精神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到学生的内心当中。其次,向学生传授语文鉴赏学习方法。大学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向学生传授文学鉴赏的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人文素养。大学语文教材中包含较多美文,如果教师仅仅让学生从字面意思进行鉴赏,那么难以发挥文学作品的人文素质教育作用。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针对于文学作品的类型向学生传授相应的鉴赏方法,使学生分析字面意思的同时也能够体察作者所表达的人格美,在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形成人文素养。长此以往,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的发挥大学语文在落实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

结论:综上所述,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大学语文教学体系当中已经成为了高校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在具体的教学环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精神;基于古典文学的现实意义健全学生的思想品格;积极开展个性化阅读活动调动学生的创新和探究意识;以培养学生审美素养为目标革新语文教学方法。通过本文对人文素质教育视域下的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展开的一系列浅析,希望能为提升大学语文教学质量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冰燕.工程背景下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以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01):52-53.

[2]周丹.人文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校语文教学探微[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08):133-134.

[3]魏兰妤.人文素质教育融入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对策分析[J].科教导刊(下旬),2020(04):136-137.

[4]果海尔妮萨·阿卜力克木.基于人文素质教育的高校语文教学改革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22):134-135.

[5]段宏军.简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6):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