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预习环节 落实高效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09
/ 2

把握预习环节 落实高效课堂

喻应坤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第五中学

内容提要:文章从高效课堂改革的实际出发,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探讨预习环节的必要性及基本的方法与原则。

关键词:高效课堂 预习 重要性 方法 原则


高效课堂的改革,是新时期教育教学的大的趋势。它可以让老师从“满堂灌”的繁重的讲课中解脱出来,也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它的出现,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欢迎。

我校的高效课堂的模式,其完整的教学过程分为“问题生成课——问题探究课——能力迁移课”三个部分,而预习就是为了生成问题,因此,预习就成为高效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考察全国高效课堂改革比较成功的学校,例如,河北的昌乐中学、江苏的洋思中学、四川的棠湖中学等等,无不重视预习环节。只有认真地预习,课堂才能真正做到高效。

我们崇雅中学高中部是惠州市较早推行高效课堂的学校之一,通过两年多的实践,已逐渐成熟,有了一套完整的、独有的高效课堂操作体系,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而注重预习也是我们学校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之一。

下面,我就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际,对预习环节的相关问题,作一点浅表的分析。

一、充分认识预习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预习往往被老师和学生轻视。老师认为预习是学生的事,学生认为学习内容反正老师会讲。学生要么根本不预习,要么敷衍了事,真正认真预习者很少。上课时,还是老师全面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滔滔不绝,学生奄奄欲睡。这样教学的效果就大打折扣。

而作为高效课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预习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没有预习,就不能生成问题,就无法进行问题探究,那么高效课堂就不可能真正进行。预习的优劣成败,直接关系到高效课堂的质量。作为教学活动的两大主体——老师和学生,预习对他们来说,都有较大的好处,有一般讲解课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首先,有效的预习可以使学习效率更高,能力更强。学生通过预习,可以熟悉本课时的教学内容,通过预习自己能够掌握哪些,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和老师、同学讨论解决。这样,就能够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对知识的把握会更牢固,更容易形成能力。例如,《前赤壁赋》一课,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就能够解决基本的字词,基本不用老师再逐字逐句讲解;而最难理解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就生成问题,留待与老师、同学探讨。

其次,通过有效的预习,可以改变学生在学习上的被动局面,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滕王阁序》一课,课文很长,典故很多,如果不认真预习,无法展开讨论,学生会感到课文枯燥无味。而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通过资料,了解了作者及典故中的人物,理解了大意,就能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讨论,深入理解文章。

再次,通过认真的预习,还可以培养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以后的学习与工作。例如,学生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就能够对文章的基本技巧有较深的理解,对今后的写作很有好处,这在以后多多工作域学习中用处极大。

从老师的角度来说,首先,有效的预习可以让老师的讲解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学生预习了,根据学生生成的问题,教师可以对进行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哪些该讲,哪些不讲,做到心中有数。例如,我们语文的《雅园学海》对课文的背景材料及课文的内容结构解读较细,只要学生认真预习了,老师对这些问题就可以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去讲解,老师只要关注学生的问题就可以了。这样,教学就更有针对性、实效性。避免了学生会的讲了,不会的没讲。

其次,预习可以大大减轻老师上课的工作量。老师在课堂上只讲解学生生成的问题,不用面面俱到讲解,同时,通过预习,一些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共同讨论。这样,就能够减轻老师的工作量。

有效的预习能够让老师的教学质量更好,教学成绩更佳,老师的自我价值也能够得到更好地体现。

二、掌握预习的基本方法

有的老师虽然在平时要求学生预习,但缺少对预习的方法指导,预习的效果就不够理想。在预习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要共同参与,尽管他们在预习中所担当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不同,但只有师生都积极参与,才能达到有效预习的目的。

在预习的过程中,老师是引导者的角色,要注重自己的指导作用。

首先,要布置预习的目标任务,辅导学生编定预习提纲。例如,在上《鸿门宴》一文时,因为课文较长,高考涉及的实词、虚词、句式等很多,就必须提前布置预习任务,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理解、总结。学生可以利用《雅园学海》《雅园导学案》进行预习,老师要把预习的内容明确、细化,有目标,有任务,有提纲,学生才能真正落实。

其次,在预习的过程中,对重点问题及重点学生要进行辅导。对难度较大的预习任务以及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老师要加以点拨和辅导,要走到学生中去,参与学生的预习,不能布置了事。老师要随时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以备在探究课上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例如,对《逍遥游》一课,因其内容及思想较难理解,老师如果不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许多学生很难独立完成有效预习。

最后,对学生的预习要有检查评价。没有检查评价,一些学生就没有动力,就不能长期保持预习的习惯。检查可以是作业,可以是小测试,也可以是课堂的提问,但一定要有评价。我们的《雅园导学案》的预习案上有一些预习检测,可以利用。

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是预习的最基本要求。预习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根据学习内容或者老师布置的目标任务,编写预习提纲;然后,进行自主预习,进行独立思考;最后,发现问题,生成问题,并把问题记录整理,把疑问留待探究课解决。

根据高效课堂的教学实践,预习的大致流程可以设计如下:

第一步:教师创设学习情境,展示学习目标;师生共同编定预习提纲。

第二步:学生自主预习,独立思考;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

第三步:教师检测预习成果。可以以习题的形式,也可以以提问的形式。

第四步:师生检查目标达成情况。

第五步:学生生成问题,并把问题在学习小组中汇集、整理,上交老师。

第六步:老师根据预习情况,分层布置作业

当然,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灵活设计,适当取舍。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预习的目标任务完成,就为教学过程的下一步——问题探究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预习应遵循的原则

预习不是放任自由,不是随意而为,要符合教学的一些基本要求。预习课有其应遵循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预习不是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制定明确的预习目的和任务,这样,预习才能有效,才能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例如,语文课本中《邹忌讽齐王纳谏》的预习,学生不能把课文读一遍了事,而要根据老师的要求,理解字词及大意,还要思考邹忌为什么会那么说。

2、针对性原则。预习的目标任务,预习的提纲编写,对学生的指导,预习结果的检测,作业的布置等等,要有针对性,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不同的学生,作不同的要求。学困生能够完成一些浅表的任务就不错了,不能要求过高;有深度的问题让一些有学科优势的学生完成。这样,才能个尽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启发性原则。预习的指导,预习问题的提出,都要有启发性。尽量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去解决问题,不能太难;同时,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解决,不能老师包办,变成了讲解课。

4、激励性原则。预习要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自觉认真学习,深入发现问题。老师设计的问题要简洁、新颖、趣味性强;习题的检测或提问要有评价,要有激励性。要让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并要结合我们学校的量化考评,鼓动学生积极预习。

5、灵活性原则。预习的时间安排要灵活,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可以放在课外,也可以放在课内,作为专门的预习课来上。从高效课堂的教学来看,预习作为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放在课内,设计成完整的预习课,效果最好。但对于一些繁杂的内容,尽量提前布置预习,放在课外完成,仅靠课内预习是不行的。例如,《阿房宫赋》如果把预习全部放在课内,需要太长时间,提前布置下去,可以节约课时,加快进度。

总之,预习作为高效课堂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最终效果。只有把握住预习环节,才能真正达到课堂的高效。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