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大学生志愿服务教育功能常态化机制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09
/ 3

师范类大学生志愿服务教育功能常态化机制研究

胡媛

怀化学院机械与光电物理学院 湖南怀化 418000


摘要:新时期教育发展大环境下,师范类大学生志愿服务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鉴于此,笔者在本文针对当前师范类大学生志愿服务教育功能常态化机制的创新构建策略进行一定分析和探究,并且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师范类大学生;志愿服务;教育功能;常态化;创新策略


众所周知,志愿服务针对于新时期师范类大学生来讲意义重大且不可或缺,志愿服务堪称为社会主义新时期师范类大学生实践精神与创新思想的一种完美体现,也堪称为师范类大学生奉献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过程中与重要途径[1]。优质的志愿服务教育体系,不仅能够让师范类大学生提高自我素质和综合能力,而且能够让师范类大学生在未来的职业教育生涯中更好的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当前阶段,如何有效构建一个优质的志愿服务教育功能常态化机制与体系,已然成为师范类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得不认真思考和仔细探究的一个重要教育学术课题。


  1. 当前阶段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分类

  1. 专项型的志愿服务活动

专项型的志愿服务活动包括很多有目的性的服务项目,旨在帮助某一群体或地区展开的专项志愿服务活动,目前在国内,国家政府所鼓励的“西部计划志愿服务”是一项分布较广的志愿服务活动。对于师范类大学生而言,以“西部计划”为例,每年毕业之际都会有很多师范生志愿者前往西部地区进行志愿服务活动,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师范技能以支教、支医的形式参加相关活动,从基层做起为贫困地区的教育等行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困难的环境下坚持不懈,他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在志愿服务活动结束后将会成为社会中的清流,为美好社会的构建奉献着自己,实现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将志愿精神发扬光大。

(二)专业型的志愿服务活动

专业型志愿服务活动是志愿活动中的另一项极为重要的志愿服务活动,参加志愿活动的人员都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对需要特定帮助的人员提供志愿服务。专业型的志愿服务活动对专业素养要求较高,但是在参与志愿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感受自身的社会价值,在面对被救助人员的困境时更容易引发学生们的自我感受,在活动中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对于师范生而言,他们从成为一名师范生后,就肩负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标签,琴棋书画、唱歌跳舞、心理辅导、班级管理他们都是专业的师范生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三)社区型的志愿服务活动

社区型的志愿服务活动是分布最为广泛,也是实际教学过程中最容易落实的志愿服务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在校期间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帮助社区中的老弱病残,提高学生们的自我修养与价值[2]。近年来,社区建设已经变得足够完善,社区志愿者活动成为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地最佳路径,是大学生思想与政治建设的最佳手段。其中主要是帮助社区弱势群里或是进行政策理念的宣传,无论哪一项活动都能够很好地提升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1. 当前志愿服务对师范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教育的意义

(一)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实践教育

大学生志愿活动以服务他人与社会为主,是一项具有实践性的社会参与性活动,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会有很大的参与感,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不错的实践途径。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一项重要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有效帮助大学生参与到社会中,了解到社会中各行各业的艰难之处,感受社会中的“酸甜苦辣”,是大学生接触与参与社会生活最有效的实践手段,也是具有实践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3]

在过去几年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教育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不仅让学生在毕业前先一步接触与了解社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有所感动,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使这些孩子更加有爱心,对自身也有更高的道德要求,大多数都愿意把社会中的道德要求付诸实践。

(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一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个词语,然而在课堂上将社会责任感拿出来讨论则会显得过于虚无缥缈,大多数人对这个词的看法停留在表面,了解到什么是社会责任感,但是在生活中却没有较好的参与和感受。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是进一步构建美好社会的先锋,引导大学生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我国建设美好社会的重要内容。

在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大学生可以通过实践与活动感受作为社会成员的作用,引发他们对社会的反思,指导社会责任感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从而可以达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完成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教学内容。

(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社会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另一大重要的教学内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当下社会重要的一大热门话题,牵动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志愿者服务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活动紧密相连,能够帮助大学生在日后有正确的价值荣辱观,面对各种事情有最基本的价值判断。

价值取向是指引一个人成长的指南针,未来社会下一定是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需要指引人们拥有良好的品德和价值标准,在个人行为时能够参照正确的社会价值标准来执行,弘扬社会中的正义之气。在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大学生通过一系列服务他人的行为,来对社会中各类事件有了最基本的认知,对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1. 新时期师范类大学生志愿服务教育功能常态化体系有效构建策略

  1. 构建志愿服务质量保障体系,突出志愿服务对师范生的思政教育实效性

新时期教育大环境下,想要全面构建一个优质的师范类大学生志愿服务教育功能常态化体系,就必须全面加强师范类大学生志愿者的相关组织与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让其能够充分发挥出凝聚功能、引导功能以及各项常态化教育功能。具体来讲,首先,在日常志愿者招募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当在师范类高校学校团委、各学院辅导员中进行重点宣传与深入突进,鼓励优秀的师范类大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参与其中。并且对招聘环节和考核环节进行公开化处理,全面增强师范类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与此同时,应当结合师范类大学生志愿者们的服务志向、性格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进行部门划分,为志愿者们创建较为详细、具体的档案,进而能够在各项志愿活动开展与组织过程中结合申请意愿以及能力特点等精准化配置人员,达到最佳人员优化效果。其次,师范类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组织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理念以及发展方向创建不同部门提升工作效率。比方说创建外联部、实践部、秘书处等部门,达到各司其职、分工明确、高效合作。与此同时,还应当积极聘任师范类学校的团委老师以及相关专业教师等师资力量作为志愿者组织的专业指导老师,有的放矢的提升志愿者活动整体水平与效果,进而形成一定的品牌意识,让师范类大学生志愿服务教育功能常态化体系能够完美构建。

(二)完善志愿服务管理机制,改进管理理念

当前阶段,各师范类高校全面组织和开展师范类大学生各项志愿活动以及实践活动过程中,想要确保师范类大学生志愿服务教育常态化,就必须不断创新改进相关管理理念与管理形式。这就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师范类高校志愿服务团队必须要收集和整理基层团队意见,并且将基层意见以及不同需求作为各项志愿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依据。能够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范畴的各项志愿服务活动以及项目进行科学化的分类规划与系统化的综合管理。此外,新时期参与基层志愿服务的师范类大学生也能够借助各种渠道与途径向支援项目运营主体进行意见反馈与提出改进策略,进而为师范类大学生志愿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良好的、扎实的常态化服务基础。

(三)构建网络思政平台与志愿服务的协同育人机制

除了上述两大有效构建策略之外,新时期师范类大学生志愿服务教育功能常态化构建过程中,还应当让各项志愿服务能够与网络公益平台完美结合,充分发挥出互联网资源优势,让全国师范类大学生们能够借助网络平台积极参与各类优质的志愿者行动。以当前较为普及和流行的腾讯公益网为例,这一公益平台既堪称为一个公益组织的高效化运作平台,又是全国高校学生志愿者的参与平台。平台宗旨与服务方向就是“致力于公益慈善事业,关爱青少年成长,倡导企业公民责任,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结合上述分析,当前师范类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的网上参与过程中也应当积极报名、积极申请,让志愿服务能够与各类优质的网络公益平台联手协作,构建常态化的优质师范类大学生志愿服务网络平台。

综上所述,新时期教育大环境下,师范类大学生志愿服务教育常态化创新实践之路可谓“任重而道远”。师范类大学生志愿者组织与团体在日常各项工作组织和开展过程中必须要不断探索、不断钻研、不断反思,积极寻找更为科学化、合理化的创新策略与方式,力争让师范类大学生志愿服务整体水平和质量能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尽早树立和培养自身优秀的职业素养,为未来正式走上教师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章棋,邵刚,崔滢,雷玲.高校志愿服务专业化的内涵、现状及反思——基于江苏省部分高校的问卷调研[J].中国农业教育,2018(02):22-26+93.

[2]朱露露.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 智库时代, 2020, No.234(14):189-190.

[3] 钟平艳.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 033(003):35-3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怀化学院科研计划项目“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研究----以怀化学院为例” ,项目编号HHUY2019-6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胡媛1988.02.02-,女,土家,湖南溆浦,讲师,硕士,怀化学院机械与光电物理学院,高等教育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