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学生心理咨询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07
/ 2

新时期中学生心理咨询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研究

胡云云

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进入21世纪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对于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更加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以真正培养出高核心素养水平的学生,满足社会发展之需。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得到多方充分关注,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也越来越多,尽管如此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方面,依旧略显不足。本文从中学生心理咨询角度出发,分析面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用的心理咨询策略,希望可以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关键词:心理咨询;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时期

随着社会对人才素质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中学生所面临的学习压力越来越重,加之中学生处于向大学迈进的准备阶段,此时学生所面临的环境复杂,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更高。心理咨询作为解决心理求助者相关心理问题的过程,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充分发挥心理咨询优势,助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为营造中学生健康心理创造条件。

1.新时期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咨询对其产生的影响分析

1.1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特点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指教育者为达到维护受教育者心理健康、促进其心理适应与发展,而开展的一系列实践活动。通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优良品质、强化学生适应环境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心理咨询作为一个改变求助者心理状态手段,从某种意义上其可以作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手段。中学生心理咨询与一般心理咨询还有较大差异,其自身特点明显:(1)中学生心理咨询遵循自愿性原则。中学开展的心理咨询必须要在学生自愿接受的情况下进行,只有在自愿情况下,才便于中学心理咨询相关教师与学生建立一个信任、和谐的关系,为心理咨询工作推进提供必要保障。(2)心理咨询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中学生心理咨询主要目的为解决学生出现的某些心理问题,且整个咨询过程均围绕这一目标进行,使得心理咨询活动体现出较强的目的性。(3)中学生心理咨询注重和谐、愉快的关系构建。中学生心理咨询推进需要学生与提供心理咨询帮助教师之间构成和谐的关系,且在与学生沟通交流中更加注重对等教育,鼓励学生无所顾忌,与学生建立愉快和谐的关系。

1.2心理咨询对新时期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的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心理,而关于健康心理的标准目前众说纷纭,笔者更偏向于将健康心理概述为学生心理功能与心理活动是完整的、协调的,学生在行为反应上是灵活的、适度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便是帮助学生打造这种健康心理。心理咨询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可用手段之一,其运用对心理健康教育影响极大:(1)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实现。心理咨询相关教师,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解决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对待客观世界客观的认知,并可以在面对环境变化时做出适度、灵活的反应,形成学生健康的心理,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达成,同时还可以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帮助[1]。(2)健全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心理咨询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运用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满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需要,且在心理咨询推进中,还可以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累更多经验,从而助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不断完善。

2.行之有效的中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教育策略——从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咨询角度分析

目前大部分中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包括考试焦虑、校园欺凌心理、早恋困惑、人际交往恐惧等,这些问题对中学生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故在中学生教育过程中必须认真对待这些问题,并寻找行之有效的办法进行应对,帮助学生接触干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多种心理咨询手段与技巧的巧妙运用,可帮助学生解决上述心理问题。

2.1团体心理咨询的科学运用——有效解决人际交往恐惧、早恋困惑

在面对一些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可以科学运用团体心理咨询手段,帮助学生解决出现的类似于人际交往恐惧、早恋困惑等问题,让中学生可以正确认识到自身的角色,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学习当中,迁移情感注意。在运用团体咨询手段时,心理咨询相关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积极促进中学生参与到集体中[2]。在团体咨询运用中,相关心理咨询教师需要注重以下要点:第一,结合学生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团体心理咨询方式。教师等可以充分运用角色扮演法、行为训练法等,帮助学生完成角色的转换,提高自身认知周围世界的客观性,使得其可以清楚自身在所处集体中扮演的角色,规避学生出现人际交往恐惧、早恋困惑等情况。教师或者心理咨询相关教师可以运用下述案例一,通过“我的名片”制作,学生在入学第一天,通过交流熟悉了解自己的同学、通过发掘特质的帮助自己树立自信,解决出现的人际交往恐惧等心理问题。第二,注重团体咨询氛围营造。团体心理咨询对于团体氛围的要求很高,教师或者心理咨询相关教师需要积极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咨询环境,确保团体咨询活动够可以顺利开展。

案例一:“我的名片”活动

活动目的:让学生学会推进自己,理解他人。

活动道具:若干彩色笔、胸卡(1个)

活动时间:25分钟。

活动契机:入学第一天

活动过程:教师将空白的胸卡发放给学生,将准备好的彩色笔放在场地中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好自由选择,后要求每一位学生在5分钟之内设计一张属于自己的“自制名片”,插入胸卡之中。在自制名片上要求每一位学生写出关于自己的信息5条,信息必须符合自身情况,可以用抽象形容词表示,也可以具体化形容词表示,除文字外学生可以使用图形等进行装饰。待学生自制名片完成后,教师将学生随机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内部之间进行互相交流与重点问题相互提问,教师观察学生交流情况,发现其中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挖掘个性特质。

2.2合理运用多种心理咨询技巧——有效解决考试焦虑、校园欺凌心理

在中学生心理咨询开展中,相关咨询工作者或者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种心理咨询技巧,帮助学生解决出现的考试焦虑、校园欺凌心理等问题,确保学生心理维持在一个健康状态下。首先,在心理咨询开始之初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考试焦虑、校园欺凌等问题均比较敏感,中学生往往处在一个好奇、自我否定、被伤害等状态下,需要心理帮助的中学生情绪通常比较压力,因此在心理咨询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个沙袋,让学生通过击打沙袋等方式,将负面情绪宣泄出去,并鼓励学生采用记笔记、放声哭泣等方式改善自己的压抑情绪。其次,帮助中学生进行认知系统的重构。无论是考试焦虑或者是校园欺凌心理,其中学上长期处于一种自卑状态,对自我认知出现偏差,教师可以运用“情绪ABC疗法”,让中学生看到或者认识到,拥有不同信念的B,在面对事件A时会出现不同的结果C,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身的自尊水平,重拾信心[3]

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时期心理咨询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出积极作用,为解决中学生一些常见心理问题提供助力。但,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生所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并运用心理咨询手段,帮助中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让学生可以积极面对当前学习与生活。教师在开展学生心理咨询过程中充分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结合学生心理具体特点,运用团体心理咨询的科学运用、合理运用多种心理咨询技巧等策略,科学解决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促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马文博, 柏灵. 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热点与趋势[J]. 校园心理, 2020, v.18(01):49-52.

[2]李志勇, 廖军和, 陈紫燕. 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J]. 安徽教育科研, 2020, (003):P.1-7.

[3]俞国良, 琚运婷. 教育社会学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9, No.305(09):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