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的权利——自主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06
/ 2

浅谈幼儿的权利——自主权

张丹丹

荣成市教体局学前科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母育学校》中提出:儿童们爱好游戏是极为有利的,因为儿童“还不能从事真的工作,而我们就应该和他们共同游戏。”教学的目的,不只在于系统知识的传授,更主要的在于让幼儿在与教师、同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体验、感受,以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和情感;教学的内容不一定是系统的学科知识,对于幼儿而言,具有一定联系的生活经验、规则更为重要,学科知识的生活化、游戏化是教学内容的一种重要改造;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一定要时刻和全班幼儿共同作用,除了全班集体教育形式外,固定小组、自选小组、个别及自愿等形式也是常被采用的形式。几乎每一节课都是各种形式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幼儿园教学往往是多种方法有机结合的过程,尤其注重幼儿参与的方法。总之,幼儿园的课程应注意幼儿的情绪,注重幼儿的体验,注重幼儿的兴趣及投入度,也就是要把更多的自主权还给幼儿。

一、趣味游戏促进幼儿自主发展。

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自主的活动。因此教学中注重游戏的充分运用。与教学相比,游戏中幼儿有更充分的自由。游戏中,幼儿主动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使幼儿的语言、动作、个性等得到发展。游戏中,社会领域的教育目的、教育要求易被幼儿接受,其社会化也能得到充分发展。因为游戏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游戏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它是受社会生产方式、道德观念、文化习俗及环境影响的。具体地表现在幼儿的游戏种类、游戏内容、游戏规则都会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区域性、民族性。如游戏中的角色往往是社会中的人物或带有人性象征的动物,游戏的内容和主题是幼儿生活中接触的事物,游戏的规则也总是反映生活中的原则与要求,游戏中的材料也总会带有时代特点。总之,在游戏情境中,幼儿身体力行成人生活,积累有关社会经验,使自己逐渐成为“社会人”。角色游戏是幼儿永恒的游戏,是学前儿童人见人爱的游戏。角色游戏中常见的爸爸、妈妈、老师、医生等角色形象,在角色游戏中的行为就是社会行为模仿。幼儿模仿角色的体态言行,在角色交往中根据角色的社会行为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处理着角色间的人际关系。除角色游戏之外,还有表演游戏、结构游戏、智力游戏等。无论哪一类游戏都有社会化教育的内容与作用。结构游戏要求幼儿认真细致、克服困难、团结协作;表演游戏要求幼儿间相互配合协调,还能陶冶情操;智力游戏要求幼儿善于自控、遵守规则、诚实操作等。因此,游戏是幼儿了解社会与社会实践的手段,我们要多利用游戏手段促进幼儿社会化的进程。

二、科学实验激发幼儿主动探索。

科学领域中除了更多的联系生活和运用游戏之外。科学实验活动也能够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调动幼儿学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幼儿年龄小,认知能力较差,因此,设计的小实验都应具有方法简单、易于操作和趣味性强的特点。幼儿在积极参与、动手操作、认真思考中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小实验“自制洒水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教师在户外的场地上放了四盆水,请幼儿分成小组用吸管做洒水器来给花草浇水。而这也是主题活动——《帮水宝宝搬家》这一主题活动的延伸。孩子们一听用吸管做洒水器,都会惊讶地张开小嘴。教师先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有的幼儿会把吸管平放,让水灌进吸管里,但是还没走几步,水就已经洒了;有的幼儿会用吸管吸水,到草地上再从嘴里吐出来等等。之后再教给幼儿一种既卫生,又方便的方法:将吸管的一端插进水里,停留几秒,再用手指堵住吸管的另一端,吸管里会有水,跑到草地上再松开手,水会滴落。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兴致勃勃,他们在亲历和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探索出答案,体验到了科学带来的乐趣。

三、领域融合培养幼儿素养提升

幼儿园教育内容很多,有健康领域、科学领域、社会领域、语言领域、艺术等五大领域。在选择各类活动内容时,老师要有意识地根据目标选择内容,使不同的教育领域既可独立,也可相互交叉,相互联系,体现了一个整合的概念。科学区活动能满足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促进幼儿与周围事物发生作用,进一步培养幼儿的社会化技能。教师在数学区、科学区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实验材料,这些材料不但要具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还要随着幼儿的兴趣、需要和教育目的要求以及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幼儿感兴趣且意犹未尽的操作活动,可作为延伸活动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探索。教师要认真观察幼儿操作情况,及时补充、调整和更新材料,使新旧材料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供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操作实验。而且材料所蕴含的知识要更丰富,教育目标要更明确,使幼儿在玩玩、做做、想想、说说的愉快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在科学区,幼儿通过用酸奶盒做的电话来了解声音的传播;用曲别针、磁铁做的“小蝌蚪找妈妈”游戏来认识磁性;用塑料袋做的降落伞来感受速度等等,这些拟人化、趣味性强的材料激发了幼儿探索的兴趣和对科学的喜爱。在科学区域活动中,幼儿主动摆脱了对教师的依赖,自己动手反复操作、不断地互相争论,这些既促进了幼儿语言的表达和交流,又使幼儿在与事物的相互作用中,充分地体验着学习的快乐。

四、一日活动科学进行随机教育

《纲要》指出:“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内容与要求又提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一次户外活动时间,孩子们发现了一只蚯蚓,他们围着这只蚯蚓议论纷纷,有的孩子说它是虫子,有的孩子说它是害虫,我听见泓润喊道:“这是蛇,妈妈说蛇会咬人的。”斯淳马上跑出去找东西要来打蛇,胆小的孩子早就吓得大叫,一时之间,热闹非凡。这时,我走过去用小棍将蚯蚓挑起来,放到花地里,很快地,蚯蚓就钻到土里去了,然后,我带着孩子们来到活动室,找到《十万个为什么》并从里面找到了答案,孩子们明白了那不是蛇,是蚯蚓,而且是帮助花草松土的,是庄稼的好帮手,此后的日子里,孩子们再遇到蚯蚓就会找我帮忙,把它送到土里面去,并且嘴里不停地说着:“小蚯蚓,小蚯蚓,快回家吧,妈妈找不到你要着急了。”

五、活动原则保障幼儿权力体现。

首先,教育的内容要是幼儿熟悉的 。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在开展教育活动前,可以选择一些可以操作的科学社会教育内容。在教学实践中,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幼儿熟悉的东西,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其次,探索的渠道应是丰富多样的。研究某些事物现象的原因或关系时,可利用周围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让幼儿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得探索的乐趣。走进社区,外出参观。社会资源的利用,既可弥补幼儿园科学教育设备和资料的不足,又可以使幼儿在社会大环境中亲自感受体验,获得广泛的感性经验。利用电教,解决难题。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电视机、摄像机、电脑等一些先进的科技产品已越来越生活化,电教资源在幼儿的科学教育中也有着一席重要之地。电教资源具有视听结合直观形象的优点,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它能使抽象的现象具体化,间接的经验直接化。利用家长,丰富材料。 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教师可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借助家长的力量与职业资源配合科学社会教育,家园共同寻找材料,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最后,主题教学的过程要是师幼互动的。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把幼儿放在主动发展的位置上,把“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贯穿到教育活动过程中。变死板计划为灵活计划,以使幼儿在主动学习的同时,获得有益的、高质量的学习经验。

把自主还给孩子,创造条件去激活孩子学习的主动性,捕捉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灵动与飞扬,促进孩子的主体性、自主性、独特性、创造性不断地生成与发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