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教师激励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02
/ 2


中职学校教师激励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李小琴

(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民族职业教育中心,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我国中职学校担负着培养大量技术人才的任务,而中职学校教师是完成这一任务的主体。因此,研究与探索中职学校教师的激励问题对当前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中职学校,教师激励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中职学校教师激励中主要存在三个问题: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愿景激励;教师入企实践机会太少,校本培训没有落到实处;激励难以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展望学校发展愿景,激发教师向心力;加强校企合作、落实校本培训;营造公正、公平、公开的环境,激发教师潜能。本研究针对实际问题,提出具体对策,希望能对中职学校在教师激励方面有借鉴作用。

一 中职学校教师激励问题

(一)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愿景激励

通过对广大中职学校教师的调查及访谈,发现大部分的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大家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女教师成家以后多以家庭和孩子为重,男教师经常在一起喝酒、打游戏,对工作没有上进心,仅把工作当成一个谋生的手段,没有把工作当成事业去对待,人心涣散,缺乏集体主义荣誉感。教师对自己的目标定位不准确,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以升学为主还是以就业为主?以升学为主,学生的成绩不佳,无法和普高相比;以就业为主,学校缺乏实训基地、技师等条件,名义上是职业教育但实质就是理论知识的简单传授,学生学不到真正能拿出手的技能,就业很难保障。

(二)入企实践机会太少,技能水平较低

职业教育的教学是技能知识,主要表现为运用技能、掌握技能的能力。所以职业教育的教师不仅能够承担理论知识、书本知识的教学,而且还得承担技能知识的教学。但是,目前中职教师技能水平较低,进入企业实践的机会较少,一般企业不愿意接收老师和学生们去实践。80%的教师希望能多提供一些进入企业实践学习的机会,加强对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时间应该长一些,出去的人员应该多一些,认为多了解外面的世界才能够让自己的教学更富有创造性。高技能的教师才能教出高技能的学生。

(三)激励难以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调查结果显示,中职学校教师感到不公平的主要为两个方面:一是,职业高中教师和普通高中教师相比,感到不公平;二是,对学校内部的奖惩制度感到不公平、公正、公开。由于职业高中学生的特殊性,就决定了职业高中教师们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与辛苦,但效果却不像普通高中那样显著。社会上的人们多数关注普高的老师培养出多少重点大学的学生,而很少有人关注职高的老师挽救了多少失足青年。笔者认为职业高中的老师和普通高中的老师的主要区别就是地位、待遇、成就感。职业高中的老师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感到欠缺,这严重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 中职学校教师激励对策

(一)展望学校发展愿景,激发教师向心力

针对中职学校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目标的现状,根据目标设置理论,管理者首先,要为教师制定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可通过“小步子”,即细化目标来实现,同时要注意及时反馈,让教师明白目标的完成情况,知道行为与目标的距离;其次,设置的目标要有适当的难度,太难的目标会失去应有的激励力量,过分容易的目标则形同虚设;再次,要使教师对学校组织的目标有高度的认同感,这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目标再好,如果没有被主体内化为自己的追求,同样是不能起到激励作用的。所以,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要让教师共同参与,让教师充分理解和接受学校组织的目标。

愿景可以唤起中职学校教师的希望,激发中职学校教师的梦想,点燃大家的工作热情。“管理者手里不应该拿着鞭子,而应该举着旗子,走在前面。”管理者手中举起的这面旗子,就是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所以,管理者要善于构建学校共同发展的愿景,以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激发大家的积极性。

(二)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技能水平

拥有优秀的教师就等于拥有优秀的学校,反之,没有优秀的教师学校的优秀也就无从谈起。所以要想使学校进步,一是吸纳更优秀的教师;二是提高现有教师素质。要想提高教师的素质就得加强对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对教师实施有效的培养与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满足教师自我发展与社会需求的一种关怀激励,职业教育的重点是职业本领和职业素养的教育,他要求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能够具有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能力,能够承担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能够应对新的职业教育环境。目前旗县中职学校教师多数还是停留在书面上、口头上的知识传授,实际上这已经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这就要求管理者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与培养,学校应该与企业合作,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措施。鼓励教师们到企业当中去学习,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努力成为真正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双师型教师;引进企业中的能工巧匠进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并为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技能培训与指导。加强校企合作还有利于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以及就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学生与教师都是一种有效的激励。例如,学校应该与当地幼儿园建立合作关系,幼师专业的老师和学生可以经常到幼儿园去观摩、实习,在实践的过程中帮幼儿园承担一些工作任务,达到互惠互利的原则。

(三)营造公正、公平、公开的环境,激发教师潜能

公平理论告诉我们,要行之有效地激励教师,就应想方设法地消除教师的种种不公平感。首先,善于体察与研究教师的不公平感。管理者要及时、敏锐地察觉教师的种种不公平感。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良好开端,不能等到教师的不公平感累积到很严重的地步,或在学校中不公平感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时才发现问题,才开始解决问题,那将会积重难返。要认真研究教师的不公平感,分析不公平感产生的原因,诊断问题的严重程度、有无个体差异,进而寻找合理的对策。其次,积极引导,树立正确的公平观念。完善制度,科学考评。再次,分配有据,奖励合理。目前旗县中职学校教师存在不公平感,管理者应该重视、研究这个问题,积极引导,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公平观念。引导教师站在他人和学校组织的角度考虑问题,在与他人进行社会比较时,引导教师以超越自我和实现自我为主导需求,多比贡献,少比报酬。在认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别后,不要怨天尤人,要积极进取。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积极的心态,才能理解相对的公平。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由组织外他比感到的不公平,会有所好转,但这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管理者努力缩小这个差距。事实上,教师的很多不公平感主要是由于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完善的管理制度造成的。所以,目前旗县中职学校建立健全科学的考评机制,加强科学管理,是消除不公平感的重要途径。合理的奖励是建立在对教师公正而科学的考评基础之上的,奖励要与工作绩效紧密挂钩,打破“大锅饭”,不搞平均主义。




参考文献:

[1](美)托德·威特克尔,贝丝·威特克尔,戴勒·兰帕著;田丽,王淑花译.如何调动和激励教师[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4

[2](美)托德·威特克尔著;卜媛媛译.优秀校长一定要做的15件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5

[3]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第1版.

[4]申继亮.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5]周兵.名校激励管理促进力[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

[6]郭扬,王怡,周亚弟.职业教育十论[M].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第1版.


作者简介:李小琴(1982),女,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民族职业教育中心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