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旧城保护利用现状调查及更新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02
/ 4

济南旧城保护利用现状调查及更新建议

侯蕾 赵坚

青岛新都市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 青岛 266000

青岛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山东 青岛 266000







济南是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泉城”,享有“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本文通过对济南旧城保护与利用现状进行的调查研究,在探寻、挖掘济南固有的景观内涵与特色的同时,对其下一步的风貌保护、延续,旧城的景观更新提出了简要的建议。

济南旧城;保护;利用;更新








1济南旧城概况

“泉城”济南坐落于古济水与泰山之间,以分布在城内的72名泉名扬天下,自古以来就有“济南潇洒似江南”的美誉,保存至今的济南旧城是泉城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

1.1历史沿革

相传舜曾“渔于雷泽,躬耕于历山[1] ;最早出现史册上的名称为“泺”[2];春秋战国时代,济南为齐国之泺邑; 2100多年前的汉代改称济南[3]。明清以来,济南府一直为山东的治所所在地。

明代济南府城面积仅3.26km2[4],属于自然形成的湖沼和河谷湿地,宛如南方水乡之境。

清代济南府城在明代内城城墙基础上,向四周外扩修建外围城墙,形成了内城外郭的城市结构。其范围内覆盖了济南的绝大部分泉水出冒地带,这种山、泉、湖、河、城紧密交织的城市泉水聚落环境形了济南闻名天下的“泉城”景观特色。

民国时期,济南城市向西拓展,于外城之外新建带状新城。而旧城内的原有水系及街巷肌理基本延续清朝时期。

建国后,旧城原有城墙被拆除,城市迅速向四周蔓延生长。快速城市化破坏了旧城原有水系及街巷肌理,大量水面被填平、侵占,泉水停涌,河水淤塞;历史特色民居也正在遭受着私搭乱建、拆迁等威胁。

1.2旧城特色

经历数千年的历史演变,济南的城市空间体现出山、泉、湖、河、城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特色。南部自然山体,中部名泉荟萃、湖光山色,北部是黄河及鹊山、华山等众多平地而起的山头。“一城山色半城湖、四面荷花三面柳”,“家家泉水、户户垂杨”[1],这既是对济南城市风貌高度的艺术概括,也是真实的写照。这种独特的自然景观与济南几千年的文化内涵相互融合,形成了济南独特的城市风貌和空间特色。

济南旧城区的传统街区和民居,宛若江南的建筑风格,轻盈飘逸。商埠区的日耳曼式、英吉利式、日本式及中西合璧的形形色色的近代建筑,反映着济南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文化积淀,东西并列的古城和商埠,一中一洋,一古一新,有着鲜明的特色。

2济南旧城现状调查分析

2.1公园

济南旧城内公园主要包括大明湖、趵突泉、五龙潭三座公园。其中大明湖与趵突泉公园与旧城南部的千佛山自古以来就是济南的三大景观。

2.1.1大明湖公园

大明湖公园位于旧城北部,以大明湖为主体修建。面积81公顷,以湖水为中心,水陆各半。元、明、清各代增建亭台楼,植柳种荷,形成“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1]的秀丽景色。公园内名胜众多,主要景点及名胜有超然楼[2]铁公祠[3]、历下亭[4]、秋柳诗社[6]遐园[7]等。

而今,人们依然可以于大明湖公园内欣赏到人荷相映的景色,公园整体的水陆格局也没有太大改变。然而伴随着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公元四周高楼大厦林立,严重破坏了原本富于美感的天际线,由大明湖啊公园向至千佛山的视景线也不复存在了。

公园内“江北第一楼”——超然楼元楼久已不存,2007年,大明湖扩建工程后,寻其旧址重建。铁公祠、历下亭、秋柳诗社、遐园等景点保护状况较好。

2.1.2趵突泉及五龙潭公园

趵突泉公园占地面积158亩,是以泉为主的特色园林。该泉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也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济南名泉。五龙潭公园南临趵突泉,北接大明湖,潭周名泉众多,形成五龙潭泉群,为济南四大泉群之一,内有泉池二十七处。

趵突泉公园及五龙潭公园位于济南旧城护城河外西南角。公园内植物葱郁、景色优美,保护状况良好。其通过小桥流水、叠石飞瀑、绿植青葱、鱼翔鸟鸣等景象,营造出有形或无形的空间性格。公园内或模仿自然景观,以密林、曲溪、石桥塑造林中漫步的静谧空间;或以开敞水面控制空间,垂钓、赏鱼、观鸟、嬉水等活动被合理安排,人们在各类活动中体验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趣。

2.1.3环城公园

环城公园沿济南旧城护城河沿岸修建,全长6.26公里。其将趵突泉群、黑虎泉群、五龙潭泉群大明湖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以泉水为特色的园林绿化中心。

公园将现代滨水空间塑造思想与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塑造手法相结合。在疏浚原有护城河的基础之上,根据客观的自然地理条件因势利导,将全园分为若干景区,每区各有特点,但又互相贯通,联为整体,使其满足不同区域、人群的使用要求。从而使得曾经用于防御的护城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了新活力。

2.2历史街区

2.2.1芙蓉街——曲水亭街历史文化街区

芙蓉街——曲水亭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旧城中心区,是“大明湖——芙蓉街——千佛山”南北纵向轴线的重要节点。该区集文化、教育、商贸、名泉于一身,是济南古城区的精华所在,区域内保留了众多的历史建筑,如府学文庙[1]、大成永鞋帽店[2]等。同时该区水系发达,名泉众多,有芙蓉泉[3]、王府池子[4]、腾蛟泉[5]等众多名泉,是济南“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特色风貌的集中体现。目前该片区虽然已经得到了重视与保护,但仍存在着如下两个个主要问题:

(1)重“物质躯壳”,轻“文化内涵”

目前该片区的的保护与更新仅停留在物质层面,大部分只是简单地保存了建筑本身,对建筑进行整修,而历史文化街区所蕴含的深层次的历史文化价值没有被真正挖掘出来,如其中的儒学文化、名士文化、老字号、泉文化等等。

(3)表面复苏,缺乏管理

除了街区的外边界,内部大量建筑、街巷等没有得到整治,使得其复苏仅停留在表面。芙蓉街两侧整治后缺乏管理,总体环境较差。餐饮档次不高,多为小吃,卫生条件较差,摊贩侵占道路。街道两侧招牌杂乱,旗幡林立,造成视觉污染。

2.2.2其他未经整治街区

济南旧城内其他未经整治的街区,居民的生活条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

(1)房屋破败,急待修缮、改造

由于建筑材料主要是砖、瓦、土坯、木材,强度低、耐久性差、年代久远,多数木构件(梁、柱、楼板)腐蚀严重,屋面渗漏又导致砖、土质墙体受浸蚀,出现局部坍塌,岌岌可危,每到雨季节更为严重,居民要求拆迁改造的呼声日高。住户为争取使用面积,对原有建筑分隔改造,并且在天井内搭建临时用房,严重破坏了建筑的原有格局和风貌。由于缺乏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街区的保护意识,新建筑的色彩、体量与历史街区风貌不协调。

(2)市政及公共设施功能不全,陈旧老化

厨卫设施严重不足,绝大多数人家还在用煤炉,刷马桶,在天井里洗涤,做饭。公用设施的严重不足,使院落内部的卫生状况较差,阴暗潮湿。由于人口密度的居高不下,各家在天井中乱搭乱建,又使各户住家的通风采光较差。

2.3小结

根据以上的调研分析,济南旧城保护状况可分为以下三大类。趵突泉公园、五龙潭公园、环城公园保护状况良好,泉水叮咚,植物葱郁,已成为济南市民休闲游憩及外来游客欣赏济南泉文化的代表性场所。大明湖公园岁保留原有水陆格局,但由于视景线及天际线的破坏,昔日美景已无法重现;芙蓉街——曲水亭街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济南城市发展的历史遗存,历经千百年风雨,既保存了某个历史阶段的生活区域格局,又保存着济南发展的历史信息,其建筑、景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与梳理,但仍存在文化内涵缺失,保护流于表面的不足。另有诸多未得到重视与保护的街巷、民居、泉眼,如沧海遗珠散落于济南旧城之中,其房屋破败,亟待修缮、改造,市政及公共设施功能不全,陈旧老化,居民生活水平亟待提高。

3 济南旧城的保护与更新建议

3.1对于济南旧城景观完整性的保护

文化遗产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依托一定的自然、社会环境,处于一定规模的区域范围之内的。这些自然、社会、文化等因素结合在一起,共同形成了以文化遗产为主体的特定区域。如果脱离了原来的环境,文化遗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因此,济南旧城保护应使其形成一种环境,使人从中感受到历史的气氛,不仅要保护建筑物,还包括道路、街巷、古树、小桥、院墙、河溪、驳岸等构成环境风貌的各个因素以及扎根于其中的社区文化,在实施保护改造前对其进行一个个细致分析,尊重它们的历史痕迹,统一整体风貌。

3.1.1 街巷格局的完整性保护与更新

街区内保留原有街巷的布局,基本维持原有街巷的空间比例尺度、面积和走向不变,以符合人们对于体验传统街区空间环境及生活方式的心理需要。延用原有地名,在街头巷口树立石碑,详细介绍街巷的名称由来和历史故事使人们在游历古街的同时感怀历史变迁,增强游览的趣味性。

在对济南旧城地方传统建筑的基本元素:檐口、山墙、线条、窗、门、墙面、勒脚、墙角柱、铺地、构件等进行分类整理的基础上,从中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符号。空间组织汲取传统城市街巷、院落的肌理,归纳出若干院落、街巷的空间类型,采用单元复制、化整为零的手法,建筑体量穿插组合,形成紧致密集、自由交错、开合有序的街区肌理,不同的业态有机分散开来,真正实现步移景异的空间序列和亲切近人的空间尺度,再现传统街巷的神韵。

3.1.2 旧城水系的完整性保护与更新

根据济南市现有水源地及河道水系情况,在保留街区的历史文化遗存和空间形态,保留传统院落空间和建筑形态的前提下,将市区河流、水库连通,构筑水网格局。唤醒泉与城市和人的传承,逐步恢复“家家泉水“、”户户垂柳”、“清泉石上流”的历史风貌。

此外,在分析济南旧城水系现状基础上,整理其水系结构,梳理水景观脉络。通过多样水空间的展示,使济南旧城在承续其“泉”文化的基础上,提升人们对文化遗迹的认知与了解,从而使水系结构更加系统化,城市文脉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人们生活品质得以更广泛与深入的提高。

3.2对于济南地域文化的保护与弘扬

地域文化是由特定区域的地理环境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逐步孕育和形成的,是在特定区域内源远流长独具特色,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1]

济南的地域文化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文化,如济南独有的泉水文化,秉承孔孟之道的齐鲁文化,渊源传承的名士文化等。保护济南的地域文化,加强对地域文化的宣传与普及力度,同时将无形的文化融于有形的旧城保护之中,使公园、街巷、水系、建筑浸润于济南独特的地域文化之中。

3.3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

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遗产不仅包括各级文保点,还包括现存各类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与构筑物。这些建筑遗产是历史文化街区各种传统功能、活动及文化的空间实体,也是历史文化街区活力的物质表现形式,历史文化街区活力的复兴离不开对建筑遗产的保护。

济南旧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保留了许多优秀建筑遗产,如府学文庙大成殿、大成门、胶东宾馆、关帝庙、后宰门田家公馆[1]等。对目前这些保留下来的建筑遗产进行严格保护,并加以维修和日常保养,严禁任何形式的破坏。

建筑、院落的更新要坚持步行尺度的原则, 对于环境破败的院落, 可适当进行插入式更新, 将少量院落进行合并, 既提高住宅成套率, 又改善了院落空间环境。核心空间内新建居住建筑不应超过两层, 外围区域则结合城市道路空间可适当突破。

对那些被毁坏的并且对该街区的活力复兴起着重要作用的建筑,在资料充足、考察研究完备的条件下可考虑复建。

3.4对于济南旧城公共活动空间的整合梳理

控制人口与建筑容量, 适当增加绿地和开敞空间,使其符合现代多数人的使用要求。

对济南旧城内一院落及其周围环境进行适当改造设计。建筑围合的庭院空间内部基本以泉池为每个院落的景观中心,泉水或动或静,或深或浅,形成了每个院落各不相同而又整体和谐统一的氛围。院落外东侧地块,以不同高差地块组合,结合多变的水景节点,为居民及游人提供适宜的休闲空间、活动空间及亲水空间。

3.5对于济南旧城基础设施的改善

基础设施的改善对旧城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缺乏必要完备的基础设施,势必导致旧城失去活力,原有居民大量流失,原有的社会生活得不到延续。因此,在旧城历史街区内,禁止汽车进入,不对街道进行拓宽的前提下,对街巷进行整饰,增加必要的水、电、网、公厕等。在不改变外观的情况下,尽量让人们生活得更舒适。

4济南旧城的利用与更新建议

济南旧城在做到合理科学保护与合理更新的基础上,还应赋予旧城新时期的新职能,通过再利用使其在现代生活系统中占据一席之地。这样,历史文化遗产就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来,而不是被动地等待人们去保护,从而成为现代生活中具有生命活力的实体,同时也可以经常受到人们的关心、照顾。

例如,一些商业历史建筑,可重新开辟为沿街商号,引导济南特色手工艺品、老字号店铺等在此开设,吸引游人、促进特色旅游与经济发展。此外,可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民居建筑开辟为书店、博物馆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介绍老济南历史文化。

与此同时,政府科组织开展赏泉、品茗、对诗、作画、听书、摄影、环保等活动,充分发掘民俗文化,鼓励艺术创作,是的旧城成为滋养济南艺术文化的核心场所。

4结语

对于济南旧城而言,保护、更新与利用此三者需要很好地结合起来,保护是中心和首要原则,利用是长久保护的基础和源泉,更新是为今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而寻求旧城历史街区、建筑等的再利用、赋予其新的功能既是保护更新的目标,也是其动力和支持。只有立足于城市整体,辨证、系统地认识其保护、更新与再利用的关系,将旧城保护、更新、利用置于城市整体的发展过程中,整体规划、统筹安排、综合开发,才能最终推动济南城市整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曹新,张凡,韩梅,康丽芳. 圆明园遗址公园保护利用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园林,2008(11):34-41.

[2]徐艳芳,王志远,付飞营. 济南地域文化与景观特色塑造的途径与方法[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1(5):467.

[3]金俊,于传国. 城市传统社区的文化景观——以济南府城历史街区为例[J].建筑与文化,2009:102-104.

[4]贾进,田洁. 城市形象的塑造——以济南古城区为例[J].规划师,2007:70-7


[1] 历山即济南市区南部的千佛山

[2] 《春秋左传》记载,济南诸泉汇为泺水,故名。

[3]史记》记载,因地济水之南,故名。

[4] 数据来源:1997年版《济南市志》。

[1] 出自刘鹗《老残游记》记载。

[1] 乾隆年间江西才子刘凤诰形容济南风光的对联。

[2] 据《历城县志》记载,元代学士李泂修建,共7层。

[3] 位于大明湖北岸西端,始建于清乾隆57年,为纪念明兵部尚书铁铉而建。

[4] 又称古历亭,位于大明湖中最大湖心岛上。

[5] 清著名诗人曾于此读书赋诗,创作了著名的《秋柳四首》。

[6] 位于大明湖西南,始建于1909年,是当时的山东省图书馆,也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图书馆,被誉为“济南第一庭院”。

[1] 始建于宋熙宁(公元1068-1077年)年间,元末倾塌,明洪武二年重建。清代也多次对文庙进行修整,但基本保持了明朝文庙的规模和建筑布局

[2] 始建于清末,位于芙蓉巷平泉胡同南口,共三进院落,沿街为五开间铺面。

[3] 位于芙蓉街69号居民院前,长方池,长10米,宽5米,深3米,

[4] 又名濯缨,属于珍珠泉泉群

[5] 属珍珠泉泉系,位于旧城王府池子街北端路东,邻近与起凤桥街的交叉路口。泉池呈长方形,长1米,宽0.5米,深1.5米,以青石围砌。

[1] 引自吴良镛《人居环境导论》。

[1] 位于后宰门街4号,始建于清末。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