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怎样保持呼吸道通畅 

/ 2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怎样保持呼吸道通畅 

付聪

九寨沟县人民医院 四川阿坝州 623400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在临床具高发性,尤其在老年群体中更为多见。其为感染、空气污染及化学物质等诸多因素影响下,所诱发的较为严重的肺部疾病,呈缓慢发病,且具漫长病程。该类患者,其肺部多呈过度膨胀以及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道弹性降低、气道壁破坏等病理改变,使得管腔狭窄,在吸气时气体易进入肺泡,然而呼气时却因胸膜腔压力增加造成气管的堵塞,致使患者出现咳痰、气短、气急以及呼吸困难、哮喘音等症,尤在劳累或自身抵抗力下降、气候骤变等情况下加剧,严重情况下,痰液难以咳出而堵塞气道,甚至可造成呼吸功能衰竭或是死亡。因此,如何使其呼吸道保持通畅,以促使机体维持肺泡通气功能及气体交换功能,对于患者的机体健康及安危具重要意义。

606562e62eb9e_html_b583c68a8cb1a402.jpg

一、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病因与机理

对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而言,吸烟为其最为重要的病因,其次为空气污染以及职业因素与遗传因素。其发病机理则主要为炎症反应、蛋白分解酶增加以及肺泡壁毛细血管受压等,而且炎症可使患者支气管壁软骨遭到破坏。在肺泡的过度充气及膨胀下,结构产生破坏,且其弹性及回缩力因之下降,导致肺容积增大,肺气肿形成。

二、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症状及危害

在疾病早期,患者症状或不明显。但伴随病情的持续进展,可有呼吸困难逐渐加重征象。在劳动、上楼梯时会有气促,严重时即便为静息状态亦表现为气促症状。对于肺气肿患者而言,持续性的气促表征为其病情加重的重要表现。此外,在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发生感染后,其通气及换气功能可因之出现严重故障,肺顺应性、最大呼气中期流量等均降低,通气/血流分布不均匀等,诱发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等,后期可发展为肺心病,引起右心改变,严重时可致呼吸衰竭,威胁生命安全。除此之外,还可造成自发性气胸、胃溃疡以及继发性红细胞综合征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机体健康。

  1.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诊断

首先从体征方面,可见患者有肋间隙增宽、桶状胸,并有呼吸运动的减弱状态,行触诊可感知其语颤减弱,行听诊可闻其呼吸音减弱,叩诊则为肺下界下降、过清音。影像学检查为该病的主要辅助手段,其中X线检查,结果可见肺野透光度有所增强,同时膈下降,观察膈顶呈平坦状,膈及胸廓运动可观察到呈减弱状态。以肺功能检测仪行间,可得知其用力呼气流速持续降低,且FEV1与FVC比值在60%以下,同时RV与TLC的比值在40%以上,最大通气量予以测定,小于80%。血气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动脉血氧分压呈下降趋势,二氧化碳分压则上升。PH值在失代偿性呼吸性酸中毒时呈下降态势。除以上之外,在临床诊断时,还需问询患者原发病史,比如慢性支气管炎的存在等,并对其有无持续加重的呼吸困难等予以咨询和明确,结合各方面综合因素予以疾病诊断。

四、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治疗原则

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以改善患者呼吸功能以促使其生活能力提高为目的,故以积极控制原发病为首要原则,并强调以体育锻炼、呼吸肌训练及家庭氧疗等予以改善其呼吸功能,同时从饮食、运动等方面促使患者营养状态得以改善,继而为机体综合素养提升奠定基础。

五、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呼吸道保持通畅的方法

在气道阻塞性疾病中,保持呼吸道的通畅以使机体获得充足的氧气供给机体所需为重要举措。对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病患而言,其存在着低效性呼吸形态、清理呼吸道无效等问题,而使呼吸道的通畅性受到影响。为此,临床需做好以下几点,以达到保持呼吸道通畅的目的。

  1. 促进有效咳痰

首先应谨遵医嘱给予其有效抗炎治疗,以对呼吸道感染症状进行积极控制,同时对于神志清醒的患者,可交予其有效咳痰方法:患者取坐位,身体稍前倾,可辅助于环抱枕头于胸前的方式助益膈肌上升,指导腹式呼吸数次,在深吸气末保持屏气,缩唇,随后缓慢呼气,再次深吸气后予以3~5s屏气,自胸腔用力行2~3次咳嗽,随后张口将痰液咳出,在咳嗽时可收缩腹肌,确保其短促其有力。

(二)胸部叩击

对于体弱久病者,因其排痰无力,可为其进行胸部叩击或胸壁震荡,但应注意,对于存在病理性骨折史、肋骨骨折或是未经引流的气胸、咳血、肺水肿等,勿用该方法。操作方法为:病人取侧卧位,叩击者手指并拢,掌侧呈杯状,以手腕力量带动,由患者肺底部,采用自下而上、自外而内方向进行节律性胸部叩击,使呼吸道震动,每一肺叶予以120~180次/min叩击,共1~3min。胸壁震荡法则为操作者双手掌重叠,置于于引流胸廓部位,在患者吸气时随胸廓扩张,将手掌慢慢抬起,从吸气最高点开始紧贴胸壁,于一定压力下收缩、松弛手臂及肩膀,向下轻柔抖动,震荡病人胸壁,每一部位重复6~7个呼吸周期。该方法仅于呼气期进行,且在叩击后紧跟实施。对于操作的力度以患者不感到疼痛为宜,时间应控制在5~15min,实施时机为餐后2h或餐前30min,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及生命体征,及时询问其感受,在叩击时应尽量避开心脏、乳房及骨突部位。

(三)雾化疗法

雾化的实施目的是为保持呼吸道湿润,进而稀释痰液,利于咳出。较常用的为生理盐水、低渗盐水等,多于其中加入激素、支气管扩张剂等,通过雾化方式吸入,以止咳、平喘、消炎并祛痰。过程中应注意若患者干结分泌物在湿化后膨胀,有可能会阻塞支气管,故应给予密切关注,及时实施翻身、拍背,以促进及时排痰。其次,应避免过度湿化,为细菌生长提供有利环境,加重呼吸道感染,或诱发呼吸道黏膜水肿,造成阻力进一步增加。此外,对于湿化时间应控制在10~20min以内。而且,对于装置及其室内环境,应给予定时的消毒,避免交叉感染;指导患者在激素类药物吸入后漱口,以规避真菌性口腔炎的发生。

  1. 机械吸痰

对于无力将黏稠痰液咳出,存在意识不清的患者,应借助负压吸痰方法及时予以排痰。每次的吸痰时间在15s以内,抽吸间隔在3min以上,在吸痰操作的过程中,应对吸入氧浓度予以提升,以规避吸痰诱发低氧血症。

  1. 合理用氧

针对于病情较为稳定的该类患者,其出院后的长期家庭输氧疗法对于其呼吸困难症状可有良好改善。其氧流量应控制在1~2L/min,每天所行氧疗时间不得低于15h,在睡眠期间应坚持进行,以避免熟睡时呼吸中枢神经兴奋性降低,导致缺氧程度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