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学生实际 让思维深度参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31
/ 2

贴近学生实际 让思维深度参与

徐燕

江苏省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213000

摘要:数学既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也是人类社会教育范畴内的基础学科,它不仅研究自然科学提供了语言范式和探索工具,更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小学数学教育角度出发,现有小学数学知识体系已经与生活、生产实践相剥离,仅局限于数学概念、符号、公式等表达框架下,难以和小学生实际内容发生关联,这造成教育效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的数学思维难以深入、全面展开,极大地限制了想象力与创新力。立足这一现象,本文结合苏教版小学数学展开探索,寻求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实践中贴近学生实际、促进思维深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贴近学生;思维训练;苏教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下文简称:《数学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好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客观上,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知识与技能输出”的机制,在教育资源供应、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方法选择上具有更大的主动权,要满足《数学标准》中提出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学校教育主体应积极向学生层面靠拢,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小学生实际生活,由此才能促使思维深度参与;然而,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贴近学生实际、加深思维参与,还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本文认为小学数学整体难度较大,小学生在特殊年龄阶段的心智水平对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等存在认知困难,实际学习过程中严重依赖教师和教材——其中,教师是教育的核心资源、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媒介,可以此为依据展开探索——“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数学课程教育范畴下的“思维”内涵丰富、多元,诸如抽象思维、创新思维、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等,本文整体上以“数学思维”作为研究对象。

一、贴近学生生活场景、以“动画情境”提升思维深度

根据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分析,“生活场景”与校园、课堂、实验室等高度类似,也属于教育空间范畴。但生活场景更贴近现实性,教师依据教材内容对小学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场景”的回归,有利于激活学生数学兴趣和学习欲望,且“生活场景”中所引出的数学问题,也可以很好地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降低理解难度、提升思维深度;这是因为,小学数学教材上的知识内容采用的是数学语言表达(公式、符号等),它本身就与社会层面“自然语系”相脱节,小学生在数学接触之初并不能自行识别“加、减、乘、除”等要素,换而言之,小学数学知识架构的建立是“从零开始”的,一旦彻底脱离了生活场景,那么数学学习也就没有了任何可参照、可借鉴的内容,这势必会造成小学生数学思维僵化,单纯地依据教师讲解、教材案例展开学习积累,所谓“思维深度”是无从谈起的。

“情境创设”是化解小学数学课堂场景与生活场景相脱节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它可以将抽象的、理性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充满生活趣味的教学内容,不仅降低了理解难度,还能够刺激学生根据生活场景体验“触类旁通”,提升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等能力。另一方面,它还可以将生活场景中感性的、具象的要素转化成符号表达形式,有利于学生从中发现规律,从而提升归纳性、概括性思维。其中,在众多生活场景形态中,“动画情境”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它提供了深受小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故事情节、视听享受,也符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改革要求。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部分中,教材提供了一个非常常见的生活场景,即“公交站上下车”,根据教材图例的表达,5路公交车到站后,车上原有34人、到站后下车15人、上车18人,提问“离站时车上有多少人?”——教材这一问题的编排上,呈现出“层层递进”的关系,“上车”、“下车”的生活场景表达方式,需要转化成“加法”、“减法”的计算关系,同时还要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公交车到站后一般是“先下车、后上车”,因此在计算过程中要“先减后加”——一系列的“思维过程”,本质上就是将生活场景中的数量变化转化成数学列式,无疑是一种提升思维深度的方式;进一步,教师可通过PPT课件的方式制作成动画演示效果,将生活场景“搬到”课堂场景中,让学生将生活实践经验转化成数学思维模式。

二、贴近学生游戏心理、以“游戏角色”提升思维深度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学校教育课程“游戏化”是一种有效激活学习动力的手段,尤其对于刚进入学校教育体系时间不长的小学生而言,贴近其游戏心理、塑造其游戏角色,能够有效地促进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效能。相关心理研究表明,小学生(6-12岁阶段)面对同一事物的注意力通常只能维持10-15分钟,如果此后再无相关刺激或引导,同一事物的吸引力会迅速下降,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活动也大多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根据《数学标准》中提出的“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求,贴近游戏心理并提供“游戏场景”,是一种很好的提升思维深度的方式;根据游戏活动的属性,“课程游戏化”一方面要确保正常的教学实效性,知识、方法、技能等要“保质保量”地传授,另一方面要凸显出游戏的趣味性、娱乐性、参与性,整体上保障教学与游戏在“目标”上的一致性。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款“以人代数”的游戏——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两位数、三位数都是以“整十、整百”形式出现的,教师可以让两个学生一组扮演“整十数”、三个学生一组扮演“整百数”,在选择1-9名同学扮演对应的数字,在“导演”(老师)的指挥下,“演员”(学生)根据“乘以一位数”的题目,进行答案计算和“角色扮演”,例如教材“试一试”中的题目“200×3=”,扮演“2”和“3”的学生站在一起后,扮演“6”的学生将他们“挤走”,然后两个扮演“0”的学生迅速站在“6”的身后;这种游戏场景可以采取“小组竞赛”的模式,引入竞争机制进一步提升学生积极性,而在学生“角色扮演”和“游戏互动”的过程中,不仅要“身体力行”,还要快速思考、构建,时刻明确自身、他人及组合形式下代表的“数字关系”,从而提升思维深度。

三、贴近学生文化水平、以“数学文化”提升思维深度

《数学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这一阐述,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可通过贴近学生文化水平的方式,以“数学文化”提升思维深度。现实中,“数学”和常规意义上的“文化”是存在隔阂的,人们更倾向于将文学、艺术等纳入到“文化范畴”,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深度挖掘,将一系列隐含的数学文化及所包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呈现出来,并转化成“故事模式”讲述给学生听,这有助于小学生了解中国数学历史,从中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立足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自“新课改”以来,在栏目设计上增加了“你知道吗”的扩展部分,其中大多以“数学文化”内容呈现。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部分,在“练习六”的“你知道吗”的部分中,提到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划分依据,是以气象部门对温度的统计标准展开的,教师可以根据其中提到的“农历节气”进一步扩展,引入太阳直射角度、地球自转和公转、“季节”和“季度”的差异等知识,启发学生查找资料、展开探讨,这一过程中数学文化的内涵可以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

四、贴近学生社会经验、以“问题启迪”提升思维深度

《数学标准》要求在重要教学环节必须创设问题情境,以此激活小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而这也恰恰是数学知识“迁移性”的表现。结合“情境创设”的价值,它旨在为教育对象提供逼真的感官体验,调动学习对象固有的知识经验,这有利于更好地进行知识内化和意义建构。由此,问题创设本身就要注重启迪性,避免“为回答而提问”的短时性,问题要具有引导质疑、思维辨析的效果。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中,教材提供了一个生活消费场景,提出“上衣的价格是裤子的3倍,买一套衣服要用多少元?”的问题,图示中给出了裤子的价格(48元),提示可用线段代表“上衣价格”,据此学生可以利用“代替思维”的方式,很快对比出上衣需要用“3个线段”表示,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理解“一套衣服”的内涵,直接给出48×3的“最终答案”是不正确的;整个启迪过程可分为四个步骤,首先让学生进行“数形结合”,列出上衣、裤子的对比关系,并以“线段”代表裤子价格,其次观察数量关系,并转化成3倍的几何表达形式。再次将几何图形转化成计算式子,求出一件上衣价格“48×3”,最后进行“一套衣服价格”的汇总。


参考文献

[1]单春侠.挖掘生活素材促进数学教学生活化探析[J].成才之路,2018(22):83.

[2]徐晶晶,佟雪峰.小学数学教材例题编写生活化的现状及思考——以苏教版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4(34):238-242.

[3]徐梦杰.论“生活化数学”的建构[J].成才之路,2016(33):25-26.

[4]练远进.生活77小学数学的实践教学研究[J].成才之路,2014(3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