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符号行为中演唱行为过程的分析——以古诗词艺术歌曲《越人歌》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31
/ 2

音乐符号行为中演唱行为过程的分析——以古诗词艺术歌曲《越人歌》为例

熊婷婷

华南师范大学 广东广州 511436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与他人的精神交往,音乐活动成为了人们精神交流的重要形式,而音乐活动是以音乐符号作为媒介。中国音乐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古诗词艺术歌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辞曲优美,风格典雅,深受听众喜爱。笔者从音乐符号行为的演唱行为过程对歌曲《越人歌》进行分析论述,以便更深刻地体会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古雅韵致。

关键词:音乐符号行为;演唱;音乐活动

1 音乐符号行为之演唱行为过程的解读

音乐活动的发生涉及作曲家、演唱(奏)者、听众之间“物”-“身”-“心”-“音”的关系转化。其中音乐符号行为之演唱行为是指作曲家通过自身经历创作乐谱作品,演唱家则通过对作曲家及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了解,心理和精神上与作曲家产生共鸣,由发声器官表达出作品的音响符号及内涵的行为过程。这一系列行为过程可描述为“音”(音乐作品)-“心”(音乐作品解读的心灵过程)-“身”(演唱的过程)-“音”(听众所听到的音乐)的转化过程。1下文笔者将以歌曲《越人歌》为例对演唱行为过程进行论述。

2 “音”—古诗词艺术歌曲介绍

古诗词艺术歌曲是将古典诗词与音乐结合形成的歌曲体裁,是中国艺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度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将东方之美演绎到了极致,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审美追求。

2.1 鲜明的民族性

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特有的音乐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首先,在创作上多采用民族调式,如《杏花天影》采用了六声雅乐调式,具有丰富的民族韵味。其次,古诗词艺术歌曲集中体现了中国“和”的美学思想,这是其它国家民族没有的音乐特性。

2.2 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其丰厚的文化底蕴推动着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古诗词艺术歌曲多以经典古诗词作为歌词编曲而成,如《关雎》,《阳关三叠》,《花非花》等充分汲取了中国优秀文化的精华,彰显了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


2.3 真挚的情感

古人多以作诗来表达内心感受,古诗词作品载着古人真挚的内心情怀,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如本文分析的歌曲《越人歌》中“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则采用比兴手法,借助“山”,“木”,“枝”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其真挚的情感使古诗词艺术歌曲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3 “心”—古诗词艺术歌曲《越人歌》解读

演唱行为过程“心”即演唱者对作品内容进行分析解读。《越人歌》是春秋时期创作的民歌,又称《榜枻越人歌》或《越人拥楫歌》2。作品出自《说苑•善说篇》,由作曲家刘青谱曲。讲述了先秦时期生处不同阶级的鄂君子晳和榜枻越人之间发生的的爱情故事。

作为中国最早的翻译作品,越人歌高度的文化艺术价值使它流传至今,新译歌词如下:

今晚是何佳节?仪式这般隆重!船中坐的谁人?原来王子驾临。

王子接待赏识,我自感激不尽。何日再与同游?恩德永记在心!3

4 “身’—《越人歌》的演唱实践分析

“身”是演唱行为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在对作品解读的基础上,如何演绎歌曲是演唱行为过程是否成功的关键。以古诗词艺术歌曲《越人歌》为例,笔者将从润腔处理,咬字把握,力度控制三个方面对其演唱实践进行分析。

作为古诗词艺术歌曲,《越人歌》对演唱者的要求不同于一般的艺术歌曲。古诗词艺术歌曲要求做到字正腔圆,依字行腔,准确归韵等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4.1 润腔处理

“润腔“顾名思义就是指对声腔进行润色,使声音更具韵味,是古诗词作品演唱的重要特色之一。润腔处理分为个性化润腔和色彩性润腔;其中个性化润腔有连腔,断腔,速度润腔,力度润腔等方式;色彩性润腔则采用波音,倚音,滑音等润腔技术。4在古诗词艺术歌曲《越人歌》中,“兮”字是润腔处理的关键。“兮”属于文言助词,相当于现代的“啊”和“呀”。在演唱时,“兮”应采用倚音润色,使音乐更具古朴典雅的魅力。“王”,“诟”,“知”均可采用倚音润腔处理。歌曲乐句长拍的“流”,“洲”,“耻”,“子”,“知”采用波音处理,一方面使乐句结尾更饱满,另一方面可以将榜枻越人柔美的人物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

4.2 咬字把握

中国作品的咬字总是值得琢磨和推敲,耐人寻味。正确的咬字是歌唱语言情感表达的重要支撑。中国歌曲演唱在咬字上特别强调“字正腔圆“,即咬字准确,唱腔圆润。《越人歌》第一句中的”搴“(qian)字头如果咬不正确,观众就会听成(jian),因此在演唱前需要对言前辙的咬字要进行练习。高潮部分的”山’(shan)也是本曲演唱的一大难点,因为它位于最高音又是起音,如果咬字不到位很容易出现音准和挤卡等问题。在演唱时,字头咬准“sh”后要快速过渡到字腹”a”上;尾音的“n”要归韵到位。掌握正确的歌唱咬字非一日之功,需要在平时的练习中“慢”,“准”,“细”地对每一个字做到正确的把握。

4.3 力度控制

演唱一首作品时对力度的把握是检验演唱水平的试金石。音量越大,情绪越激动并不一定能真正“声入人心”,相反,对作品中某些字的弱音处理更能达到“此时弱声胜大声”的艺术效果。《越人歌》中的“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的“烦’,通过作品的解读我们知道作品的情感基调是惆怅,伤感的,因此”烦“字应做弱声处理,表现出榜枻越人心烦意乱的情绪。副歌部分的“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是全曲的高潮句,声音力度相对前半部分更强,用饱满有力的声音将榜枻越人的内心情感完全抒发出来。


5 “音“—歌曲的呈现及情感传递

演唱行为过程的最后一步“音”是“音”—“心”—“身”过程的结果。对歌唱过程的展开论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出来的音响效果悦耳动听,让观众产生共鸣。“音”的呈现可表现为音响效果的呈现与情感的传递。

5.1 歌曲的音响呈现

演唱者在演唱一首作品前应想好出来的声音应该达到怎样的音响效果,做到心中有数。作为古诗词艺术歌曲,《越人歌》的音响呈现应该是具有古风古韵的,风格的把握是作品演绎成功的重要前提。在演唱时,应完全置身于作品的意境中,只有将自己比作意境中人才能真正唱出作品的真谛,达到作曲家所要的音响效果。

5.2 歌曲的情感传递

声乐艺术是情感表达的艺术,情感是声乐演唱的灵魂。5《越人歌》中“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在那个阶级分明的封建社会,身份悬殊的鄂君子晳和榜枻越人是不可能在一起的,身份卑微的榜枻越人认为能和王子泛舟漫游已是最大的荣幸,所以她开始内心是无比欢喜的,但是现实注定不能让他们在一起,所以心中极度惆怅失落,因此在演唱时,要将内心从欢喜到惆怅的情感变化表现出来。

6 结语

音乐符号行为的演唱行为过程是作为声乐学习者学习演唱新作品必经的过程,只有踏实地做好每一个过程,才能在声乐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同时,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越人歌》作为古诗词的经典之作,其丰富的文化艺术价值使之具有成为千古绝唱的传承价值。作为新时代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者,我们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将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永远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 音乐符号意义生成之行为模式及互文性研究/黄汉华著,—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7.6;13-14.

[2] 傅雪漪.中国古典诗词的吟与唱[J].音乐研究,1994(3)

[3] 梁庭望.《越人歌》研究辨正[J].民族文学研究,2019,37(06):141-146.

[4] 曹蕤.浅谈民歌润腔——以古诗词艺术歌曲《声声慢》为例[J].北方音乐,2019,39(23):30-31+49

[5] 唐博.注重声乐演唱教学中学生歌唱情感的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5(09):104.


作者简介:熊婷婷(1996—),女,汉族,湖南益阳,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学位,专业:音乐表演,研究方向:声乐表演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