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呼吸机辅助通气及加强气道湿化环节护理效果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6
/ 2

ICU呼吸机辅助通气及加强气道湿化环节护理效果探讨

韩晓艳

北京北亚骨科医院 北京 102445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ICU呼吸机辅助通气及加强气道湿化环节护理效果探讨。方法:将我院接收的ICU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患者当中抽选出42例列为观察对象,以收治先后奇偶顺序分成常规组以及研究组,每组的样本容量均等分成21例。常规组获得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强气道湿化环节力度。就两组临床指标以及并发症出现率施以观察比较。结果:研究组临床指标优于常规组且具有较大差异(P<0.05);研究组并发症出现率低于常规组且具有较大差异(P<0.05)。结论:针对接受ICU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患者加强气道湿化环节力度,可为优化临床指标以及降低并发症风险奠定基础,故可积极提倡并应用。

关键词:ICU呼吸机辅助通气;气道湿化环节;护理效果;并发症


ICU中收治的患者基本为危重症型,绝大多数患者需要经呼吸机辅助进行通气疗法,患者辅助通气期间护理操作不当,则可能导致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等严重并发症,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整体治疗效果,更是给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1]。基于此,本文将我院接收的ICU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患者当中抽选出42例列为观察对象,现作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段处于2019年2月至2020年12月间,将我院接收的ICU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患者当中抽选出42例列为观察对象,以收治先后奇偶顺序分成常规组以及研究组,每组的样本容量均等分成21例。常规组男13例,女8例;年龄28~73岁,均值(50.53±5.87)岁。研究组男12例,女9例;年龄29~72岁,均值(50.58±5.82)岁。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可比。

1.2方法

常规组获得常规护理模式:对患者生命体征施以动态化监测,做好患者吸痰处理以及导管护理等工作。需通过支架将呼吸机螺纹管路予以妥善固定,继而防止气道管道出现移位以及牵拉等问题,同时也可确保管路保持在较佳的通畅以及密闭状态内,预防呼吸机发生漏气、阻塞、松脱以及扭曲等状况[2]。另外,需要在管路的最低点处放置收集瓶,当协助患者进行翻身或是扣背时,需要避免呼吸回路脱落以及收集品倒转等问题出现。护理人员需要加大对患者的监控以及管理力度,以此尽量减少意外事件风险并确保患者生命健康及安全。

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强气道湿化环节力度:①体位护理。协助患者合理调整体位,将床头予以抬高30~45°处理,帮助患者行平卧位姿势,同时最大限度确保患者舒适感,防止由于体位不当继而引发呼吸机相关肺炎等风险。治疗室的温湿度予以适宜调节,防止感染现象发生,由此加剧患者病情严重度。②仪器干预。检查湿化装置可否正常工作,并且对湿化器中的灭菌注射水量以及湿度予以密切观察和合理控制,若液面处于水位线之下,则需即刻打开开关并且加入适宜水量,进而确保患者获得最为理想的痰液湿化效果[3]。③无菌操作。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标准展开相关处理,比如每天需要定时更换输液器以及灭菌注射用水,同时对呼吸机的螺纹管以及收集瓶中的冷凝水予以及时的清除,防止冷凝水流至患者气道致使反流等不良现象出现。此外,每周还需要更换呼吸机螺纹管以及湿化器,同时做好消毒处理工作,若湿化器中存在较多分泌物则应立即更换[4]

1.3观察指标

就两组临床指标以及并发症出现率施以观察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26.0软件完成数据的分析,若数据之间存在组间差异性,则以P<0.05展开。


2结果

2.1就两组脱机成功率及脱机时间施以观察比较

研究组临床指标优于常规组且具有较大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就两组脱机成功率及脱机时间施以观察比较(x±s)

组别

n

呼吸机使用时间(h)

ICU住院时间(d)

总住院时间

(d)

研究组

21

102.21±9.68

4.31±1.15

8.62±1.34

常规组

21

164.28±9.59

7.96±1.07

13.67±1.40

t

--

20.8747

10.6484

11.9416

P

--

0.0000

0.0000

0.0000

2.2就两组并发症出现率施以观察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出现率低于常规组且具有较大差异(P<0.05),详见表2。

表2就两组并发症出现率施以观察比较[n(%)]

组别

n

肺部感染

血压降低

胃肠胀气

并发症出现率

研究组

21

0(0.00)

0(0.00)

0(0.00)

0(0.00)

常规组

21

1(4.76)

1(4.76)

2(9.52)

4(19.05)

--

--

--

--

4.4211

P

--

--

--

--

0.0355


3讨论

机械通气将对患者正常呼吸道生理屏障构成一定破坏,继而降低其气道湿化功能,如果未加强患者气道湿化环节力度,则会造成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出现结痂或干燥等问题存在[5]。此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脱机成功率以及脱机时间优于常规组且具有较大差异(P<0.05);研究组并发症出现率低于常规组且具有较大差异(P<0.05)。由此可证明,加强气道湿化管理力度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风险的同时,显著缩短呼吸机的应用时长以及住院时间。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协助患者合理变换体位,进而大幅度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风险,同时做好无菌处理以及仪器护理工作,预防仪器被污染以及交叉感染等问题,以此降低疾病感染风险的同时为患者预后质量的提高给予帮助。

综上所述,针对接受ICU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患者加强气道湿化环节力度,可为提升脱机成功率、减少脱机时间以及降低并发症风险奠定基础,故可积极提倡并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国珺.气道湿化管理在ICU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医疗装备,2020,33(12):157-158.

[2]谢树芸.ICU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加强气道湿化环节的护理效果[J].医疗装备,2019,32(24):168-169.

[3]刘燕.ICU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气道湿化管理环节的护理对策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32):125.

[4]谢文文,刘颖.气道湿化管理在ICU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9,32(11):189-190.

[5]居加爱.ICU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气道湿化管理环节的护理干预体会[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15):16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