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工程沉降观测技术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5
/ 2

房屋建筑工程沉降观测技术探析

陈廷松

广东省构建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广东省广州市 510610

摘要:在建筑主体施工过程中,施工环境较复杂,沉降标被人为损坏的现象不可避免发生,导致产生较大的观测精度偏差,甚至影响后续观测的正常进行。由于沉降观测周期延续到完工后,同时由于外墙保温材料厚度较厚,沉降观测杆需要伸出建筑物外的尺寸较多,才能不被装饰掩盖。目前,施工现场使用的沉降观测杆无法满足以上要求。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房屋建筑工程沉降观测技术探析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沉降观测;技术策略

引言

伴随当前建筑工程数量与规模不断增大,人们对建设质量要求不断提升。因此,在实际开展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企业应该强化对自身工作的重视,在落实好各个环节工作的同时,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合理地将沉降观测技术融入房屋建筑工程建设当中,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十分有意义。

1、沉降观测技术概念

沉降观测技术主要是按照预先设计的观测点,定期地对各个观测点的高程进行测量,并通过各项数据测量高程的变化情况,计算建筑物结构的沉降值及稳定性等,在沉降值运用的基础上对沉降变形情况进行分析,掌握建筑物结构受到破坏程度,从而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又因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建筑物重点不断提升,对地基施加的压力值也不断增大,所以在实际开展各项工作时受多种因素影响,而且持续增加重量荷载会引发地基周边沉降与变形,再加上地基或基础变形现象较为严重,一旦某一环节工作没有得到落实会限制质量的提升幅度。为了避免超标现象出现,工作人员还应该强化对各个环节工作的重视,做好前期防护工作,防患于未然,避免出现多种因素导致建筑物出现整体或局部沉降的情况,这不仅会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同时会损害建设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总的来讲,无论是整体沉降还是局部沉降,对建筑物的结构质量和稳定性都是不利的,若超过规范允许范围,会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在施工项目开展的过程中,施工作业人员应该做好全面分析,强化对防患于未然的重视,确保对建筑物沉降原因有充足的了解,这样可以采取一定的防范方案,严格落实检测方案,预先布置观测点和基准点,采用先进可靠的观测技术,保证观测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提高观测的效果,避免受多种因素影响,全面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

2、建筑沉降观测技术分析

2.1观测位置选择

根据建筑行业要求,针对沉降观测的一级布网的水准点距离建筑物200m范围内,应至少设计2个观察点。二级网布置中,应涉及观察点3个,距离建筑物50m;三级网观测点4个,距离建筑物20m内。沉降观测点的布置方式应为埋深式,并考虑沉降点永久使用问题。具体观测中,应以三级网为基准,并且定期对三级网观测数据与二级网复核,确保观测结果真实性与可靠性。同时,也需要对二级网与一级网进行复核,提升高层建筑沉降观测的精准度。此外,在建筑物四角、转角和外墙位置应每隔10~15m,设计一个观测点。针对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和纵横墙等结构,应将相关观测点设计在交接位置处,具体设计要求应考虑建筑地质环境、载荷要求和不同建筑类型。值得注意的是,当建筑物本身宽度大于或等于15m或地质条件相对复杂的建筑物,应将观测点位置设计在承重墙内侧,并且在框架、框剪和框筒位置上设计观测点。根据建筑实际情况,对观测点数量选择至关重要。一般多层建筑应布设8~16个沉降观测点,高层建筑则需要布设10~20个沉降观测点,以满足质量控制要求。

2.2具体观测流程

首次观测的高程值是日后观测的基础,因此,需要对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进行严格要求,不仅对工作人员技术能力,而且对观测设备进行规范。本次高层项目沉降点观测,使用了高精准N2、N3级别的精密水准仪,并且对首次观测点高程数据确认应在观测两次后再决定,以此保证数据真实性。高层建筑结构每升高一层,临时观测点应增加一层高度,指导观测点达到规定的最高位置,再进行永久观测点埋设,本次测量中,将永久观测点设计在建筑标高的600mm处,并保证每层施工完成后,对沉降进行复测,直到项目竣工交付。

2.3工艺操作要点

1.划定位线。(1)剔除混凝土表层,露出原有钢筋。(2)划定位线,标明钻孔位置、孔径及孔深。2.钻孔、清孔、孔径、孔深验证及干孔。(1)钻孔。梁上采用静力抽芯钻进行钻孔,其他部位可采用电动冲击钻。孔径应大于钢筋直径4~6mm。孔壁外径与原有筋混凝土构件边缘间的宽度(最小孔壁厚度)应不小于5cm,对于16钢筋,孔深(植筋深度)为160mm。(2)成孔。主体施工时在成孔位置处用红油漆进行标记,以确保后期成孔位置准确,孔壁完整。(3)清孔。成孔后及时用钢丝刷及棉纱清除孔壁灰尘,干燥后及时进行植筋操作。若植筋操作不及时,须临时将孔口封堵,避免尘土、砂粒等掉入孔内。(4)孔径、孔深验证。对清孔后的径和孔深进行检查。(5)干孔:自然风干。3.钢筋表面处理。去除钢筋表面浮锈,并用丙酮去除油污等。4.配胶、注胶并植筋。(1)配胶。将粘合剂严格按比例配制。(2)注胶。以钢筋蘸胶的形式进行植筋操作,相应的注胶量为孔深的1/2~2/3。对于水平筋的灌注胶,应将胶送入孔的最底部,由里向外逐渐将空气排出,确保胶层饱满。5.养护固化。常温下养护24h以上,方可进行后续施工操作。6.安装保护盒并固定。同电工安装线盒,焊接钢筋进行预埋固定。采用后植筋时,套丝的钢筋外露较少,涂防锈油后套上相应的塑料保护帽即可7.沉降观测。观测时,应将连接在套筒上的膨胀螺栓紧固件与套丝的钢筋头紧固,将塔尺立于镀锌观测杆上,即可进行沉降观测。8.成品保护。观测完毕后,将沉降观测杆拆下,拧上与线盒配套的盖板,即可达到保护目的。

3地基加固措施

我们可以针对桩基承载力采取相应补强措施进行地基加固,主要采用上部结构加固、微型钢管的方式治理,基础补强则主要利用微型钢管桩增加到原有桩基周围的方法。

3.1加固建筑物上部结构

上部结构由于地基发生地基不均匀沉降会导致其梁、柱、墙的受力状况会发生明显变化,进而使部分构件形成变形开裂,因此需要严格把控上部结构受力构件中的主要受力构件,要是楼梯沉降现象发生而导致产生裂缝,在进行裂缝处理时主要是通过采取环氧树脂封闭处理宽度超过规定的裂缝,使用外包碳纤维布的方式对影响建筑物正常使用的梁中间开裂部位进行加固处理。上部结构抹灰层发生开裂变形,应根据具体情况井形补或铲除局部重做。

3.2微型钢管桩

在补强时,现场工作人员可以通过选取190微型钢管桩加强建筑物的桩基承载力。冲孔的深度需进入中风化岩层2m,布设6m长螺旋式溢浆孔在中风化岩层以上的钢管桩壁,将浆体水灰比为1:0.75的水泥浆在1MPa压力下间歇性的注入桩内。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基基础设计应重视概念设计,特别重视变形与承载力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采用建筑工程沉降观测技术和地基加固措施十分有必要。

参考文献

[1]马朗.某安置小区既有建筑物沉降分析与加固[D].湘潭大学,2019.

[2]阳博.岩溶地区软土地基不均匀沉降机理及高层建筑基础托换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9.

[3]万鹏,李晓兵,金雷.沉降观测技术在长江中游航道房建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水运.航道科技,2018(06):75-79.

[4]虞晓威.温州框架结构加层房屋实例的沉降分析[D].浙江工业大学,2018.

[5]王静.房屋建筑工程的沉降测量监理[J].安徽建筑,2018,24(03):283-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