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率指标在小学体育课堂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5
/ 2

心率指标在小学体育课堂的应用

伍黎攀 曹亮 邓辉

四川省 德阳市岷山路小学 6180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利用各种学科资源,将医学知识,现代科学技术,心理卫生知识等运用到小学体育教学中,可以让小学体育教学变得更加智能化、科学化、现代化,为体育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带来了一定的便利。苏联学者提出中小学体育课上学生的平均心率达到140——159次/分为宜,而日本学者则从体育心理学上角度提出平均心理在120——140次/分为宜。运动手环和互联网+教育走进小学体育课堂便于体育教师检测学生心率变化。


关键词:心率指标;小学体育;运动密度;强度;


前言:在以往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普遍采用教师肉眼观察,学生们自我感觉,对学生进行生理测量的方式来了解某项运动对学生身体的刺激程度及运动负荷程度。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各项身体指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运动手表能够随时测定学生的心率变化,让教师根据数据来评定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提升了体育课堂教学效果。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考虑练习的强度,学生体质水平,运动具体内容,学习运动设备条件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考量,才能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心率指标引入小学体育课堂的价值

(一)体育课堂变得“可视化”

随着互联网智慧的发展,体育课堂在悄然发生变化。体育教师引入信息化技术,利用学生的心率指标开展体育教学,可以加速体育课堂教学的信息化进程。信息化教学驱使下,体育教师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借助信息技术的展示功能,分析功能,交互功能等,将学生们运动情况实时呈现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直播活动,学生、教师、家长都可以观摩学生的运动情况。学生们通过观看监测数据和运动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让学生们在可视化的运动体验中感受到自己的运动程度,清晰的了解自己的身体运动情况。

  1. 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

体育教师通过无线网络链接学生的运动手环,实时监测学生在运动时的心率变化,可以根据运动内容和运动强度进行适当调整,促进体育教师优化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体育教师在教学场地上做出常规的动作示范,根据学生们呈现在大屏幕上的心率变化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能有效对学生做出科学的判断,实时监测学生的运动状态,以便对学生开展个性化的教学,促进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

二、心率指标在小学体育中的运用方法

(一)利用心率变化值科学规划运动时间

在以往,体育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球类运动或者田径类运动、体育专项训练中主要根据体育教师对学生的“望闻问切”来判断运动的强度和运动量,而运动手环引入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率变化数据判断学生的运动负荷。例如,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进行篮球的投篮训练中,一队学生在训练场地中进行投篮练习,当学生的手环上显示学生的心率指标达到一定的数据时,体育教师让学生们进行适当休息,下一队轮换进行练习,当学生们休息时间过长是心率就开始下降,体育教师可以适当的安排其他运动项目来进行适当调节。心率指标引入小学体育课堂中有利于体育教师合理安排训练节奏和运动时间。

  1. 利用心率变化提升学生自主锻炼意识

学生科学运用心率指标参与日常运动活动已经逐渐发展为体育运动的常态。学生们在大课间活动时跟同学玩游戏,以及在课间做体操会观察心率指标;在放学后,参与社会性的体育运动项目也会了解相应的心率变化情况;早上跑步晨练,利用小区内的运动器材进行体育活动也会佩戴手环;课上参与练武术、打篮球、田径等课内运动过程中也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心率变化调整自身的运动负荷,提升自主锻炼意识。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大数据功能对学生开展有关心率指标的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家庭自主锻炼和体质健康管理,以及学生运动过程中的心率变化分析等制定科学的锻炼方案,指导学生逐步的提升身体素质,较快的完成教学目标。

(三)利用心率指标提高教学针对性

学生们身高、体重、肌群力量、弹跳力、协调性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性,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根据心率指标对学生的个性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形成可视化的数据,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体育教师给学生们播放了斗志昂扬的音乐旋律带学生们进行热身准备活动,学生经过深蹲、弓步交换跳、附身跨步等基本的运动后心率水平能呈现不同的状态,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率变化将学生进行分组在进行不同强度的训练,可以提高教学的科学性。



结语:体育课堂是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教育载体。体育教师借助各种教学资源对学生心率进行监测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运动的积极性,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适当调整学生的运动强度和练习密度,科学安排运动负荷和运动量,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体育课运动负荷的认识和策略之我见[J]. 郭秀艳.  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 2010(08)

[2]对跳远比赛前准备活动最佳运动负荷的初步研究[J]. 徐开飞.  山西体育科技. 2001(01)

[3]体育教学与训练合理运动负荷研究[J]. 崔长军.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0(03)

[4]体育课不同运动负荷对初中生肌肉适能和心肺功能的影响[J]. 武海潭,季浏.  中国学校卫生.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