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杨泗洪的统一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2
/ 3

论杨泗洪的统一观

郑留忠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委党校 224300

杨泗洪(1848­­­—1895),字锡九,江苏宿迁人。出生于拳技世家。有远大志向,乐于救济他人。曾投效湘军,积功保至游记。1884年,刘铭传奉旨赴台治军,杨泗洪以营官身份随行。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杨泗洪任刘永福黑旗军副帅,拒不执行清政府要求守台将士内渡撤回大陆的规定,率领台湾军民一同抵御日寇。在安溪、新竹两地英勇抗敌,击退日寇,被誉为“黑虎将军”。同年8月,在落虹桥追击日军的战争中不幸中弹殉国,时年49岁。刘永福痛失勇将,“于野外招其魂,哭以奠之,并厚恤其妻子”。

杨泗洪作为宿迁名人,在保台战争中,英勇杀敌,带领将士抵御日寇,壮烈牺牲。由于杨泗洪抗旨违命,拒绝内渡,清政府对杨泗洪不予表彰,史籍上也甚少有记载。在民主国总统唐景崧内渡的特殊情况下,台湾爱国群众派代表邀请台湾帮办刘永福将军担任台湾民主国总统,杨泗洪做副总统。杨泗洪坚决不接受这个请求,表示自己是大清国的总兵,要以旧职保护台湾,愿以中国守将的身份坚决抗击日寇,保卫台湾。杨泗洪作为一名为民族独立事业奉献生命的英雄人物,我们不能够忘却他。杨泗洪作为抗日英雄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统一观”值得我们去研究,我们更应该广泛宣传他的抗日事迹,弘扬他代表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杨泗洪“统一观”的研究现状及意义

(一)研究现状

在中国人民反抗外敌侵略的历史上,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爱国民族英雄,这些英雄人物被我们铭记,他们的爱国事迹与精神得到广泛的弘扬。但由于历史上的某些特殊原因,仍有一些为民族独立事业奉献生命的英雄人物没有被大家所熟知,杨泗洪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为保台战争奉献了生命却没有被历史铭记。如今,我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来纪念杨泗洪,主要是缅怀他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英雄气概,我们发掘弘扬杨泗洪的英雄事迹,宣传他的“统一观”,对于传承杨泗洪爱国精神和构建杨泗洪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有关专家、学者纷纷挖掘杨泗洪的英雄事迹,查找相关史籍文献资料,对他进行历史研究,组织相关活动纪念杨泗洪。而台湾人民更没有忘记杨泗洪对保卫台湾所作的贡献,1968年,台湾当局“内政部”曾发布褒扬令,追认杨泗洪为“抗日殉难烈士”,这深刻体现了台湾人民对杨泗洪的感谢与尊敬之情。位于江苏宿迁市的家乡人民更没有忘记杨泗洪,宿迁市政府修建了杨公亭与杨公墓,并迁址于市中心的公园,以供后人凭吊、瞻仰。2010年宿迁市政府成立了宿迁市杨泗洪研究会,寻找和研究杨泗洪英雄事迹、民族精神等。

在江苏宿迁市,杨泗洪和其他宿迁籍英雄豪杰一样,被家乡人民铭记,被宿迁人民怀着崇敬去缅怀、讴歌。他的“统一观”以及以民族利益为首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渊源和时代动力。2015年8月份,由政协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委员会组织区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委与区委台办牵头,开展了”团结杯”纪念民族英雄杨泗洪抗倭卫台殉国120周年征文活动,经专家、学者多次讨论酝酿共评出一批优秀作品,并结集出版文集《两个甲子的思念》;拍摄了纪念杨泗洪专题电视片;邀请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及相关领从那段悲壮的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坚定不移捍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对于杨泗洪的研究,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去完成,无论是发掘他的英雄事迹还是宣传他的爱国精神、统一观都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大力弘扬杨泗洪文化,使人们知晓并铭记这位民族英雄。

(二)研究意义

在百年前的反侵略战争中,涌现出许多誓死抗敌的爱国将士,为祖国统一事业血染疆场,表现了崇高凛然的民族节操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特别是杨泗洪这种为国家民族事业英勇献身却由于历史原因没有被大家熟知的英雄,杨泗洪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为了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不受侵犯,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毅然奔赴杀敌战场,这种保卫国家统一的伟大爱国精神和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需要我们进行广泛全面的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民族英雄的事迹,弘扬民族英雄的爱国精神。今天我们研究杨泗洪、纪念杨泗洪,正是要彰显其不甘屈辱的民族精神与浩然长存的民族正气,他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统一观”是我们继承弘扬爱国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也是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百多年前的战争,已成过往云烟,在这个经济迅速发展的新时代,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忘记那些为民族事业奉献生命的的英雄。我们要将他们留下来的精神财富转化为强大的动力,结合时代价值取向,脚踏实地团结一致的苦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如今,我们研究杨泗洪的“统一观”,发掘他的爱国事迹,弘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要与时代相结合,融入时代新元素,通过发展与创新最大限度的开发杨泗洪文化,真实展现杨泗洪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概,多种方式推广杨泗洪文化,让人们铭记这位为祖国统一事业奉献生命的民族英雄 。

二、台湾民主国的成立及作用

(一)台湾民主国的成立

早在甲午战败和谈时期,台湾人民就已经深感台湾地位的危险。《马关条约》中的第二款内容规定清政府将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割让与日本。条约签订的当天,割让台湾岛的消息便传到了台湾。清政府将台湾割让与日本的举动,不仅激起了台湾广大群众的无比愤慨,也引起了台湾官绅的极度不满,他们纷纷表达出内心的愤怒与失望,一致向清政府提出了抗议,于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割台运动迅速在整个台湾岛展开。面对全国人民特别是台湾人民的强烈抗议反对,清政府却毫无动摇。台湾百姓拥入巡抚衙门抗议,表示自己坚决不当亡国奴的决心,台湾军民只能拿起武器,奋起自卫,通过团结来解决问题,守住家园。

此时,台湾群众都已心知肚明,知道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日本的事实已无可挽回,只能靠自己找到出路。于是以丘逢甲为首的台湾绅民连日商议办法,希望能够找到自保的对策。于是“台湾民主国”在这种条件下应运而生。1895年5月21日,台湾在籍官员工部主事丘逢甲等人,再次商议之前讨论的成立民主国事宜。丘逢甲等人共同商议,选举唐景崧为台湾民主国总统。唐景崧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所以成立民主之国,呼吁全体人民万众一心、抗击日寇,保卫家园。发布命令以巡抚署为总统府,同时,重新组建新的军队进行防卫,刘永福也发布告示,号召全台民众“誓与土地共存亡”。 宣告了台湾民主国成立,在这种条件下台湾民主国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二)台湾民主国的历史作用

台湾民主国建立后,主要做了三件事情:其一,将成立民主国的事情布告中外,晓谕全台。其二,民主国成立后设置了新的机构,并重新任命新的官员来填补内渡官员的缺失。其三,建立清军与义军联合抗日的新体制。在当时来说,为后来台湾的反割台武装斗争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就在台湾民众自卫浪潮高涨之际,日本方面也认识到,“台湾民主国”逐渐的发展壮大对他们殖民台湾会非常不利,所以日本政府也加紧了武力侵占台湾的部署。日军登陆台北后,在台湾军民的顽强抵抗下发动了猛烈的进攻,但由于实力过于悬殊。最终台北的外围险要全部丧失,台北危在旦夕。此时的唐景崧,见一败再败携带巡抚印信乘船逃回厦门。民主国总统一走,城内义军群龙无首,人心惶惶。台北城内,局势大乱。6月17日,桦山资纪主持了在台北的“始政典礼”,设总督府于台北。此举表明日本帝国主义在台湾殖民统治的开始,宣告了台湾民主国正式的败亡。

台湾民主国在历史的舞台上昙花一现,但是它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是不可抹煞的,台湾民主国是日本侵略台湾时出现的第一个有组织有影响的组织,《马关条约》规定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人民对此强烈不满并开展了抗议活动,同时大批清政府的官员奉旨内渡,这些不仅造成了台湾局势的混乱动荡,也使得地方政权空虚,而台湾民主国的成立及时缓解了这些问题,稳定了当时的局势。可见台湾民主国对集结抗日力量、抵抗日本侵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台湾民主国具有进步性的同时,也带有极大的缺陷性,这也导致了它的迅速失败,它是甲午战争后被割让的惨痛境地下,台湾人民一次悲壮的回应。虽然这次回应以失败告终,但台湾民主国的成立给了台湾军民极大的激励,在之后日本统治台湾半个世纪中,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在近代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史上写下了璀璨夺目的篇章。

三、杨泗洪的爱国精神及统一观

(一)杨泗洪的爱国思想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杨泗洪和台湾帮办刘永福驻守在台南,在日军登陆台湾进行入侵时,杨泗洪担任刘永福黑旗军的协统,他率领准军同黑旗军、新楚军,并且联合义军、民军共同抗日。1895年农历七月二十,在合湾省云林县大常林落虹桥收复失地、追击敌军途中,不幸壮烈殉国。当时他只有四十九岁。据《甲午中日战争人物传》记载:“杨泗洪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著名爱国将领,他作战勇敢,每战必身先士卒冲杀在前,被誉为‘黑虎将军’。”又据《台湾乙未战纪》作者、广西省史学会副会长、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陈伟芳说:“杨泗洪在台湾乙未战役中,不仅是重整军威的虎将,而且是各军团结抗日的代表人物。”

在残酷的战争中,在与日军巨大的实力差距前,杨泗洪“每战必先”,可见他多么渴望赶走日寇,让宝岛台湾重新回到清政府的怀抱,让台湾人民回归正常的生活状态。杨泗洪大无畏的抗战精神和爱国思想感染了众多将士,军民们在他的带领下,每次都勇敢地抗战。这便是杨泗洪爱国精神最好的体现。正是杨泗洪心中的这股爱国思想和大无畏的抗战精神,使得他带领黑旗军和义军奋勇抗敌,抵御日军的进攻,在保台抗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杨泗洪与台湾民主国

台湾民主国垮台后,台湾人民还想继续打出“台湾民主国”的招牌,想在不受清政府约束的情况下坚持抗战,各路义军、爱国绅士于是派出代表捧着台湾民主国总统的大印,请台湾帮办刘永福担任总统,请杨泗洪做副总统。在这种情况下,杨泗洪一切从维护中国的统一着想,坚决反对成立台湾民主国,坚持主张以中国守将的身份抗敌,反对台湾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脱离祖国独立成国,他说:“我乃大清国的总兵,要是要我们保护台湾,还称旧职,我们必尽职尽责,所以,实在难以领受。”这充分表明了杨泗洪既要维护祖国的统一,又要保卫台湾人民的复杂感情,可见他爱国之深、爱民之切。后来各路义军和爱国绅士便请刘永福担任军统,请杨泗洪为分统。当时,杨泗洪怀着满腔热血和驱仇复土的悲壮情怀,带着抗战决心和大家提议说:“现在大敌在前,刘永福将军希望我们能够击败敌军,我们要同心协力杀死敌人、保卫我们的台湾”。杨泗洪拒绝担任台湾民主国副总统职务展示了他的“统一观”思想,杨泗洪一心要保护台湾人民,维护祖国统一。从此,台湾人和大陆官军并肩抗战,展示了杨泗洪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热爱祖国、反抗侵略的优良传统。

(三)杨泗洪的“统一观”

杨泗洪的爱国“统一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甲午战争败给日本后,清政府屈辱求和,在彻底决定放弃台湾后,光绪皇帝还专门下了一道圣旨,要“台省大小文武官员陆续内渡。”当时,日本政府派桦山资纪为台湾总督,率兵强占了台湾省的基隆。台湾省巡抚唐景崧和官员,陆续从合湾逃回大陆。日军由台北向台湾南部长驱直进,所到之处,焚掠屠杀,道路无人,风云惨淡。杨泗洪看到他经营十年的祖国宝岛台湾,已经毁于一纸契约,怒不可遏,他甘当所谓叛臣逆将,暂守疆土,为国杀敌。在钦命大小官员一律内渡的圣旨下,他放弃了荣华富贵,丢下了家小,坚决地和台湾人民站在一起,不要官,不要钱,不要家,不内渡,他义无反顾的选择留了下来。要的就是祖国领土完整,要的是国家主权,要的是维护中国的统一。杨泗洪坚信台湾军民齐心协力可以共同击退日军,使得宝岛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人民可以重新过上安稳平常的生活。他放弃了可以内渡回大陆的机会,带领黑旗军和义军义无反顾的抵御日军。

第二,《马关条约》签订后,面对全国人民特别是台湾人民的强烈反对,清政府仍旧一意孤行,放弃台湾割让与日本。台湾群众对于清政府已经感到无比的绝望,而杨泗洪作为从大陆派来的清朝官员,没有回到大陆偷安苟活于世,而选择与台湾军民齐心协力进行抗战。他不忍心看到宝岛台湾沦陷于日寇的铁蹄之下,不忍心看到身边的台湾人民受到日军的侵害,带领黑旗军与义军一同抗击日军的进攻,最终英勇就义。在清政府抛弃台湾的这种情况下,杨泗洪却对于台湾人民一视同仁,依旧将他们作为清政府的子民来对待。他对待台湾人民的态度可以看出他无私的精神,正是这样的态度使得杨泗洪受到台湾军民的大力支持与赞扬,将士们也被杨泗洪将军的大无畏的精神感染,每次抗战御敌都勇敢前行,英勇杀敌保卫家园。对待台湾人民的态度我们更可以看出杨泗洪的“统一观”。

杨泗洪的“统一观”是他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为首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他将“统一观”融入到行动中,从拒绝内渡回大陆到拒绝担任台湾民主国副总统一职再到英勇杀敌每战必先都可以看出杨泗洪强烈的爱国精神,中华民族正是拥有了像杨泗洪这样一切为了民族为了国家利益的民族英雄,中华民族才会在受到外敌侵略时团结一致抵御外敌。我们不能忘却这些民族英雄,我们应该铭记杨泗洪对于台湾的贡献,宣传他的爱国事迹,弘扬他的“统一观”以及爱国精神。

结 论

杨泗洪作为宿迁文化名人,是一位我们不能忘却的民族英雄。百年前甲午战败,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日本,他义无反顾的留在台湾,拒绝内渡,拒绝担任“台湾民主国”副总统的职务,与台湾军民一起拿起武器,团结一致,奋勇抗敌,抵御日军的进攻,最后不幸中弹壮烈牺牲。由于实力差距过大,台湾最终被日本殖民,保台运动以失败告终,但是杨泗洪的大无畏的爱国精神以及维护祖国统一的“统一观”思想值得我们去传承发扬。杨泗洪的爱国事迹充分表明大陆人民与台湾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以及台湾与中国大陆血肉相连的关系。我们缅怀杨泗洪将军,宣传其爱国事迹,弘扬他的爱国精神就是要重视大陆与台湾的团结,积极扩大与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的交往,增进友谊,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应有的贡献。

回首往事,距离那场轰轰烈烈的保台抗日战争已有百年,我们回顾历史,缅怀英雄人物,弘扬民族精神,就是要让我们的每一个人不能忘却那段惨痛的历史,让子孙后代都铭记那些英雄人物。我们现在安稳幸福的生活,都是无数像杨泗洪一样具有不甘屈辱的民族精神的英雄们前赴后继英勇抗敌带来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辅想成,二者统一于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品格之中,中华民族能够砥砺前行,取得一系列成果靠的就是这样的精神。我们应继续发掘杨泗洪的爱国事迹,通过图书、纪录片、电影等形式向人们展示这位民族英雄,开发推广杨泗洪文化,弘扬他的“统一观”以及大无畏的爱国精神,传承他不甘屈辱的民族精神与浩然长存的民族风气。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