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疗愈在乡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中干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18
/ 2

陶艺疗愈在乡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中干预研究

刘新惠 1 张林夏 2

1 福安市实验小学龙江校区 2 宁德市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心理健康和能力训练存在许多问题。本文研究主要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我国乡村留守儿童学习心理发展健康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了解陶艺疗愈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治愈方面的主要工作内容,用陶艺疗愈法对留守儿童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进行管理干预,整合了积极心理学、家庭治疗、短程焦点解决等多种因素理论和技术,在被试制作陶艺的过程中,内心想法外化,更加清晰的看到我们自己的问题与不足,促进被试的自愈,从而能够实现有效治疗目的。

关键词:陶艺疗愈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一、乡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问题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9》发布2017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1550.56万人,其中,小学1064.48万人,占小学在校生总数的10.55%,初中有486.08万人,占初中在校生总数的10.94%。2017年11月,我们对农村和小学8所学校的留守学生的心理、学习、生活和个性进行了调查。我们进行了“一对一”的交流、互动和访问,共发放了500份问卷,收集了500份问卷,有效率为100% 。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由于家庭纽带的缺失,儿童缺乏父母的话语、例证、积极有效的价值观引导,以及缺乏情感和心理关怀,部分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向封闭、情感冷漠、自信心不足、注意力不集中等人格特征。这些孩子中近70% 存在一定心理问题,其中46.5%的人存在焦虑的心理,3.5%的人有轻抑郁症状,20%的人有易怒性格。

二、陶艺疗愈在促进乡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

陶艺作为一个中国发展传统的一项艺术,也是一门综合进行创作的艺术。在陶瓷艺术创作过程中,留守儿童可以增强他们的手、眼、脑、协调性、注意力和创造力。第二,课堂使用的材料都是从村里取来的,作为留后人的活动,在生活教育、自然教育等一体化进程中。例如:陶艺发展所需的泥土。我们是带着这些留守问题儿童可以一起去挖,挖回来后进行筛土、调土、揉土、制作,最后到自己烧制。从而加强地球化学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不造成资源浪费。

1.1 教学方式

翻转式教学:它是以“践学与体验”为核心,“玩中学、学中玩、玩中觉”的教学管理方式,弥补经济体制外的一种文化教育发展方式。通过户外对环境的感知和认识、课堂上老师的引导、陪伴、课堂中留守儿童手工陶艺鉴赏能力的提升,留守儿童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联想与认知程度,从而培养留守儿童的探究自主学习能力,探索出一套适合留守儿童的乡土教学模式,既不拘泥于课堂,又不超脱于课堂。范围更广,内容更多,教学方法多,跨领域。它的教学是从室外开始,进入课堂模式,从室外到课堂再到生产,包括一系列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在无意识的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美学鉴赏教学能力。比如这些留守儿童外出时,通过观察路边植物的变化和比较,采摘美丽的花草,捡小石头等方式带到班级。我们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花盆来插花,简称插花艺术。留守儿童从艺术观察、视觉、嗅觉、听觉和触觉的角度直观体验,亲近自然、接触自然、了解自然。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留守儿童教育可以把个人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为和自然进行对话的视觉设计语言,间接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美学鉴赏教学能力。

1.2 混龄陶艺公益课堂

混龄教育是指跨越不同年龄的留守儿童,打破班级与年龄的界限,在陶瓷艺术班进行体验教学,但班级的内容是一样的,所以称之为混龄教育。混龄教育对留守儿童个人发展成长不但有帮助,而且可以有助于学生培养留守儿童的团队合作学习能力与交际教学能力,提高自己个人对事物的认知水平。

以溪潭洪口小学4-7岁不同年龄的孩子为例,比如在这样的教育模式的培养下,在陶艺老师的指导下,共同制作陶艺游戏,共同制作陶器,联合陶艺活动,这种横向平等关系(好朋友)。让留守儿童通过互动和交流改变自我中心,学会相互体谅和耐心,学会相互合作,学会协调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从而进一步引导留守儿童成长,提高个人知识、意识和道德修养。教师会仔细观察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地开展教育,让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发挥潜能,在原有水平上发展。让陶“混”出自信心、让陶“混”出高情商、让陶“混”出好口才。

1.3陶艺教育的观察指标

表现力25%:能对学生自然环境事物发展进行远观近察,强化学习陶艺中的以意取象和概括提炼。陶瓷艺术控制能力强,生活生产生态氛围浓厚,表现力丰富。

思维能力25%:在造型的同时,可以对自然事物进行实地的人文考察,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和历史文脉的对接,融合记忆写生和文字写生的多元文化体验。

创造力25%:充分发挥本体陶艺语言,主题突显,构思独特,形式语言、意境表达完整统一。注重学生个人主义精神意志下的创造力。

主体精神25%:把握自然事物的人文知性,构思立意、动手塑型、全局观念,需环环相扣。在认识自然、自我实践的精神中,创造了中国乡村风格的陶艺化境界。

因此,将陶艺教学引入农村小学教育,符合当前农村儿童成长的特点。儿童可以通过自己亲身体验陶艺的整个设计制作一个过程,将自身的想法和表达都赋予在陶艺作品之上,从而陶冶情操,自我疗愈,促进幼儿亲子之间关系,身心健康教育发展

三、陶艺疗愈在乡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措施

(一)在陶艺创作中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

陶艺疗愈是一种以荣格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心理治疗方法。让参与者的皮肤和土壤紧密接触。创作作品经过反复的鉴赏-操作-再鉴赏-再操作,既能唤醒有创伤经历的自我相关场景,又能宣泄和牵制情绪,达到治疗的目的。比如,团团(化名)因为父亲长期外出打工,爷爷常年瘫痪在床,母亲则背负着家里的重担。我们可以发现,他的第一次的作品开始出现刀、枪、互相进行攻打中国作品,最后一脚踩毁自己的作品,到第二次再重拾,再用力适当敲打陶泥,和妈妈一起捏塑泥块,(碗盘、 沙发、 房子、 爸爸、 妈妈. . . . . . )随着作品的摆放,母子俩脸上慢慢洋溢出的微笑到最后相互拥抱开怀大笑。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从混乱和暴力的场景变成了丰富有趣的场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变得和谐,这也意味着孩子开始重建内心的丰富情感和外在的秩序感,情绪趋于平静。

(二)在陶艺创作中培养孩子树立自信心和成就感

孩子们天生喜欢接近水、土和沙子,这是一种自然的交流和释放。他们可以在对陶泥掐,按,揉,摔打的过程中,内心会产生一个朴素的愉悦感,特别是当他们对内心的想法表现为企业具体的形态,同时我们又得到外界的肯定,他会有这样一种具有莫大的成就感。 例如: 在一次开展心理学主题陶艺制作活动中, 我们把学生作品烧制后展览,林小珊(化名)同学看到自己的作品陈列在展示台上,异常激动地拽着我的衣角说:“ 刘老师,没想到,我的作品也可以这么美,您帮我拍下了发给我爸爸妈妈看,好吗?下次我要花瓶,我妈过年回来,我就插花,给我妈送礼过年。”孩子红扑扑的脸上充满了幸福的味道,然后高昂着头跳回教室。在陶艺创作过程中,我们不仅培养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转化为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既有利于学生丰富自己课余学习生活,学生在进行制作陶艺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这项独特文化艺术的美感,又逐渐的培养儿童通过自身的耐心和细心,自信心和成就感,树立正确的意识与价值观,来帮助他们孩子身心可以得到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三)在陶艺创作中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缺乏家庭教育和家庭照料的留校儿童来说,上学是他们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发挥陶艺教学的独特功能,培养农村儿童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例如,在陶艺课堂上,可分组数据进行教育教学。教师可以提前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选择合适的陶瓷作品进行教学,将学生自己的情感注入到陶瓷作品中,组织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对陶瓷作品的道德。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教师的针对性指导,帮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通过提高教师的关怀与帮助,孩子学习变得主动了,敢于说出自己的心声,日益开朗积极乐观发展起来。在教学中,加大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关怀和培养,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可以用来讲故事,编故事,素描表演等形式,给孩子们展示平台,解放孩子的本性,记录每个学生的心理成长。

(四)在陶艺创作中培养孩子耐性和专注力

德国社会教育小孩从学前到小学数学五年级学生都是我们倡导以玩的方式去学习, 寓教于乐。

在教学中,制陶通过练泥、成型、修坯、烘干、补水、施釉、烧制等充分考验孩子的耐心和专注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想办法解决,就像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一样。面对困难的态度决定了每个人的人生道路,是逃避困难,还是遇到困难,还是解决困难。陶瓷生产中的问题解决很好地培养了孩子们面对困难的良好态度和对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专注力。陶艺疗愈是一种具有特殊的艺术疗愈方法,在乡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社会生活中,引入陶艺疗愈方法是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培养企业自身身心健康产业发展的一个新颖有效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 1 ]谢妮、申健强、陈华聪.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研究[ M] . 2 0 1 0年9月

[ 2 ]范芳、桑标. 亲子教育缺失与“ 留守儿童” 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 心理科学[ J ] .2 0 0 5年第4期

[ 3 ]佘凌. 留守经历与农村留守儿童发展: 家庭和社会化的视角[ M] . 2 0 1 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