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与对策 ——“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15
/ 2

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与对策 ——“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黄国容

福建省 莆田市秀屿区埭头温李小学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提高成功的机率,培养合作的意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发展和健康个性的养成。[1]但由于广大一线教师对小组的合作学习的实质、功能、有效策略等缺乏深刻的认识,不能很好地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小组合作学习与班级集体学习的关系,使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本文拟就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功能、有效策略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组合作 问题 策略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 徒有虚名

有些教师虽能根据学生个性差异认真进行分组,但是没有深刻认识合作学习的内涵,把“小组合作学习”等同于“分组学习”,认为只要把整个班级分成若干小组,让小组成员坐在一起学习就是合作学习,教学方法,评价方法仍按旧的一套来进行。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徒有小组的外形而无合作的实质。“小组合作学习”的特征之一是实行“合作目标结构”,因此从目标的制定、实施到目标的评价都与传统的班级授课组织有着本质的不同。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评价方法和实施策略等方面没有作出相应的调整,[4]是无法使小组合作学习取得实质的效果的。

2. 舍本求末

有些教师虽能认真分组,并能以小组合作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但错误地认为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越热闹越好。于是乎,一到小组合作时,群情激愤,吵吵嚷嚷,热闹非凡,小组合作学习成了学生发泄情绪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的确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但小组合作学习追求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是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以及健康个性的养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定位为“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是“舍本求末”的做法,势必使小组合作学习偏离正轨,[5]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3.浅尝辄止

有些教师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计划,没有给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有时学生刚刚接触到问题的实质,准备深入探讨时,教师却匆匆结束了小组合作学习,使得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6]浅尝辄止,收获甚微。

4. 耗时低效

有些教师虽然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合作学习。但由于忽视了学生合作意识和技能的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较差,无法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不能正确处理彼此的分歧和矛盾。小组合作时你一言,我一语,争得面红耳赤,甚至打起架来。这样的合作学习耗时低效,不但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而且不利于健康个性的形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7]

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成效的有效策略

1. 深入研究,掌握规律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组织内,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把整个班级分成若干优势互补的小组,小组成员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完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多样综合的教学组织形式。[1]

2.科学分组,优势互补

组织合作小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要根据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差异科学分组,取长补短,整体优化。每个小组中既要有思维比较敏捷的同学,又要有做事细心的同学;既要有歌唱的好听的,也要有字写得漂亮的,形成一个优质互补的学习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采取“组内合作,组间竞赛”的竞争机制,以“整体攻关”的方式进行学习。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生在优化组合的小组内学习,可以优带差,取长补短。互相借鉴,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并能克服紧张、害燥等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团结协作,合理竞争的优秀品质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3. 分层设计,因材施教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各种能力的获得,都是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的,而知识要靠积累,技能要靠平时潜移默化的训练。因此,要从教材的整体出发,结合本年级,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根据学生文化素质和心理差异,设计各个不同层次的情意目标和能力目标。铁饭碗后以问题带动教学,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动口去说,动手去做,动脑去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进取意识,效益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

4. 正确处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竞争与合作各有优劣,因此要综合运用,不可偏废。要采取“组内合作,组间竞赛”的方式,将合作目标结构和个人目标结构、竞争目标结构相结全,鼓劢、促进学生开展组内合作、组间合作,寻求一种既利于同伴成功又利于自己成功的互利共赢的活动方式,培养学生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团结协作,合理竞争的优秀品质,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和健康个性的养成。[9]

5.把小组合作学习和班级集体学习、个体自主学习相结合

“班级集体学习“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较好地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但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个体自主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充分发展学生个性,但不利于学生合作意识和技能的培养的社会性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但容易“使一些学生产生依赖他人,坐享他人的劳动成果的思想和行为”。

[10]因此,要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具体的学习情境优化组合、综合运用这些组织形式。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最后,让学生通过“班级集体学习”,针对“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比较典型的问题进行集体学习、交流、探讨,“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11]形成相应的能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6. 着力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技能

学生合作意识和技能的培养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要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以下能力:(1)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正确的评价;(2)学会质疑,有疑问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3)乐于陈述自己的想法,修正他人的观点;(4)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5)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


参考文献

[1] 张勇,苏静茹.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索[J]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第12期

[2]章志光,小学教育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版,第87页,第88页。

[3]洪丽丽,谈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中学生英语(教师版).2009年第10期。

[4]周迅,论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J]教育科学.1998年第8期。

[5]李莉萍,合作学习实施中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西江教育论丛.2007年第9期。

[6] 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D].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256页。

[7] 周迅,论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J]教育科学.1998年第8期.第295页。

[8]夏英,新课程呼唤学习方式的变革[J]宁夏教育.2004年第11期。

[9]林惠芳,小学低年级数学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第6期。

[10] 吴明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J]福建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第33页。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