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及术后病理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12
/ 2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及术后病理分析

王爽

黑河市第二人民医院 黑龙江黑河 164300

摘要目的:探究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及术后病理分析。方法:将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共58例,所有患者均实施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并对其术后病理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根据术后病理结果显示,有27例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所占比46.55%)、有19例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所占比为32.76%)、2例为早癌(所占比为3.45%)、10例为炎症(所占比为17.24%)。整块切除率为100.0%(58/58)、完全切除率为96.55%(56/58)、治愈性切除率为94.83%(55/58)。结论: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效果十分显著,能够将病灶一次性完整切除,为术后病理提供完整标本,使病理诊断准确性得以提高,值得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价值;术后病理

在临床常见恶性肿瘤疾病中,食管癌十分常见,目前临床对于该类疾病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而随着我国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色素内镜、窄带成像、放大内镜等技术现已广泛用于临床中,而随着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不断提高,内镜下治疗的应用也不断增多[1]。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能够将大于2.0cm的病灶进行一次性完整剥离,且具有诸多优势,比如不会改变人体消化道结构、术后并发症低、术后恢复快、手术时间短,并且能够使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明显减少。通过实施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能够使食管癌的发生进行阻断,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2]。本文目的在于探究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具体内容见下文。

1.资料/方法

1.1基线资料

此次研究的试验对象为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收治时间在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共58例。纳入标准:(1)超声内镜可见病变在黏膜层以及黏膜下层浅层,固有肌层未受到侵犯;(2)此次研究获得患者和家属的知情同意;(3)术前各项检查结果无异常,比如心电图、肺功能、凝血功能和血常规等等。排除标准:(1)排除术前1周服用氯呲格雷及阿司匹林药物者;(2)排除伴有其他恶性肿瘤疾病者。年龄45岁~82岁之间,年龄平均值(63.51±1.03)岁,其中男38例、女20例。

1.2方法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在实施治疗前,需采用卢戈氏液进行碘染色,从而对病变的大小和范围进行判断。采用Dual刀对病变范围进行标记,并在黏膜下注射美兰之甘油果糖注射液和肾上腺素,Dual刀切开部分环周后,采用Dual刀和IT2刀沿患者黏膜下层进行剥离,直至完全分离病变组织。在剥离过程中,应裸露创面,取出切除标本,采用甲醛固定后送病理科接受检查。

术后处理:叮嘱患者保持头高位,并进行常规禁水和禁食,给予其质子泵抑制剂抑酸,并积极预防出血,必要情况下给予其止血药物治疗;同时给予患者营养支持和补液等对症治疗。复查胸腹平片和血常规,从而排除一系列并发症,比如消化道穿孔、胸腔积液、气胸和感染等等。并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在术后48小时-72小时给予其流质饮食,再逐渐过渡至少渣或无渣饮食、流食、半流质饮食、普食。

1.3观察指标

分析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分型特点、术后病理情况以及治疗后并发症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中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用X2检验、t检验,统计学处理选择SPSS24.0软件,P<0.05表示对比数据存在明显差异。

  1. 结果

2.1分型特点

表浅瘤变的巴黎内镜分型:Ⅱa型8例,所占比为13.79%、Ⅱb型27例,所占比为46.55%、Ⅱc型12例,所占比为20.69%、Ⅱa型+Ⅱc型5例,所占比为8.62%、Ⅱb型+Ⅱc型6例,所占比为10.34%。

2.2术后病理

根据术后病理结果显示,有27例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所占比46.55%)、有19例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所占比为32.76%)、2例为早癌(所占比为3.45%)、10例为炎症(所占比为17.24%)。整块切除率为100.0%(58/58)、完全切除率为96.55%(56/58)、治愈性切除率为94.83%(55/58)。

2.3术后并发症情况

患者经治疗后,术后有2例迟发性消化道出血、3例发热、1例为胸腔积液,术后进行为期24个月的随访,上述症状均好转。

  1. 讨论

研究认为,食管早期癌的定义与淋巴结是否出现转移无明显相关性,主要是指出现病理改变的部位局限于黏膜及其黏膜下层。在2010年版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中,提出上皮内瘤变包括了所有浸润性癌的癌前病变,而早发现、早诊断、早期治疗能够有效挽救患者生命安全,同时提高患者生存率。目前临床对于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一般以手术方式治疗,其中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在临床受到广泛应用,该术式能够将较大病变组织进行一次性完整切除,若黏膜下注射后病变抬举良好,还能有效切除溃疡型肿瘤,并且术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病理诊断资料,使疾病复发率得以下降,现已成为治疗消化道黏膜以及黏膜下病变切除的有效方式。

对于内镜下切除疗效的评估,切除整体标本相比切除部分标本更为精确,且能够使整体疗效得以提高。故此,一般将一次性整体切除和组织学切除关系作为确诊食管早癌和癌前病变的条件,无论对于改善疾病预后和提高治疗效果均具有促进作用。内镜活检标本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标本数量、取材部位、取材深度、标本大小等等,导致其应用受到限制。而根据国外研究表明[3],来源于活检标本的病理分化程度并非完全准确,在常规胃镜检查中,其病变的活检结果无法将整个病灶的结果充分反映。而由于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能够为术后病理提供十分完整的病理,故此能够使病情评估的准确性得以提高,为后期诊疗计划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效果十分显著,能够将病灶一次性完整切除,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


【参考文献】:

[1]史磊,刘勇,贺舜, 等.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疗效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2020,42(9):746-751. 

[2]周杨芳.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刊,2020,55(5):555-558. 

[3]竹建强,何远静.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术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刊,2020,55(3):308-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