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的危害及防疟措施

/ 2

疟疾的危害及防疟措施

梁英凤

资中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四川 内江 641200

疟疾是一种寄生虫传染病。我们都知道,细菌、病毒和寄生虫都喜欢在脏乱潮湿的地方繁殖,所以疟疾大多也发生在这些地方。随着现在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相应提高,疟疾已经越来越少,但依然不容忽视。除了在经济条件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的地方以外,灾区也常出现在疟疾。每当抗灾人员去灾区赈灾时,一般都需要提前做好抗疟措施。

一、疟疾的传播途径

疟疾作为传染性疾病却并不会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当然也不排除在输血过程中被传染,或者患有疟疾的母体传染给婴儿的可能。一般得过疟疾的人,三年内,医院是不会接受他的输血的。

那么疟疾究竟是如何传播的呢?

疟疾的传播主要靠蚊虫,而蚊虫一般出现在夏天,所以夏天是疟疾的高发季。

雌蚊需要靠吸食人血来培育它的下一代。当雌蚊吸食患有疟疾的人的血液后,疟疾的原虫就会随着血液通过蚊虫的唇部进入蚊虫体内,当它再次吸食健康人的血液时就会把体内的病原虫带入健康者体内,经十日左右,病原虫就会进入血液开始繁殖。

随着病原虫的不断繁殖,患者开始出现一系列症状,如高烧、咳嗽、呕吐、身体虚弱无力等。但最让人受不了的就是它的冷热交替发病现象,一会儿让人觉得很冷,一会儿又感到很热,让人难受异常。如果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治疗会发展成脑型疟,出现抽搐、意识错乱,甚至是失去知觉。在古代,因医疗水平低下,疟疾几乎成了绝症。凡得疟疾的人大多都难逃一死,只有少部分人因自身抵抗力顽强才得以战胜病魔活下来。

二、如何预防疟疾

疟疾主要分为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这四种,其中以恶性疟原虫最为厉害,严重时会导致患者死亡,且对大多数的抗疟药都具有耐药性,治疗起来也比较棘手。而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虽不会导致人的死亡,但是潜伏周期长,前期很难察觉。

疟疾的预防主要从环境卫生、灭蚊和药物防疟三个方面入手。

(一)环境卫生

前面已经提到过,疟疾的病原虫是寄生虫,传播主要靠蚊虫,脏乱的环境有利于寄生虫和蚊虫的繁殖。所以,预防疟疾,环境卫生很重要。

对于家里要经常打扫,尤其注意卫生间和厨房的卫生,垃圾要及时清理干净,尤其是湿垃圾,避免腐烂发出臭味滋生细菌。

对于周围环境要做到不乱扔果皮纸屑,垃圾要分类扔进垃圾箱。对于废水要及时合理的处理,不能乱倒乱排放,以免形成臭水沟。臭水沟是最容易滋生细菌病毒和蚊虫的地方。

大部分人很注重个人卫生和家庭卫生,但对周围环境卫生却不够重视,认为只要自己家里干净就好了,外面的事自己管不着。

但是外面的环境是大家共有的,是属于每一个人的,是我们生存地的一部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存空间都不仅仅局限于“家”这一个小空间。

当你走在垃圾遍地都是的马路上同样会影响我们的心情;周围发臭的垃圾味和臭水沟味同样会被吸入每个人的鼻子;滋生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威胁着每一个人的健康;产生的蚊蝇也会飞进每一个人的家里。所以爱护环境卫生是大家的责任,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随着近几年环保意识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环保的行列中,不但严格要求自己,而且还会积极主动的维护自然环境,一起保护“大家”和“小家”,共同营造美好家园。

(二)灭蚊

夏季是蚊虫的高发季,也是最容易感染疟疾的季节,所以夏季尤其要注意灭蚊。家里可以使用蚊香、电蚊香液等,如果家里有小孩,可以买儿童专用配方的,有害物质较少,对身体没什么影响。除此之外,夜间尽量减少外出,毕竟蚊子大多夜间出没。如果确实需要外出,可随身携带花露水、驱蚊手环或者驱蚊液进行驱蚊以便有效避免被蚊虫叮咬。

(三)药物防疟

对于居住环境确实不大卫生的,或者居住地、前往地常有疟疾发生的,那么就需要使用药物来进行防护了。

吞服类的药物大多伴有一定的副作用,比如脱发、腹泻、影响睡眠、引起人的抑郁和焦虑情绪等。这类药物经常被旅行者或者前往灾区的人使用。虽然服用过药物,但是回到居住地后仍然需要做血液涂片检查,看血液中是否含有疟原虫。

由于疟疾的反应大多与感冒相似,所以容易被当成感冒进行误诊从而耽误治疗。当身处疟疾高发区或者从疟疾高发区回到居住地一个月内都应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一旦发现发烧等症状,应立刻前往医院做血液涂片检查。

三、得了疟疾怎么办

得了疟疾要注意卧床休息,注意保暖不要感冒,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在发热时,可采取物理降温的方式,比如通风、降低室内温度、用毛巾擦拭身体等。如果胃口不好,可以喝粥、米糊、汤等,给身体补充营养。如果有呕吐现象,可采取打点滴的方式给身体补充能量。

再此期间还要遵照医生的治疗按时服药,并按时复查复治。

结语:

虽然现在的医疗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大提高,无论是医疗设备还是药物都有了显著发展,但因疟疾导致的死亡病例依然存在,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除了因为贫穷没办法接受治疗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将疟疾当成感冒误诊耽误了病情。这类病例大多发生在疟疾相对较少的地方和从疟疾高发区回到居住地一段时间后,均是因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导致了不可挽回的悲惨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