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警示标识运用于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02
/ 2

护理风险警示标识运用于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探析

温鑫

邛崃市中医医院 四川 成都 611530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风险警示标识运用于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间我院儿科接收的6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n=300)以及对照组(n=300)。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安全管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护理风险警示标识,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安全风险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3.33%)较对照组(8.33%)更低,两组患儿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827,P=0.009)。结论: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通过应用护理风险警示标识可降低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率,为患儿治疗提供安全保障。

关键词:护理风险警示标识护理安全管理

引言:儿科普遍存在患者过多医务人员较少且人员流动繁杂的情况,又由于患儿无法准确表达自身感受,因疾病所扰常不配合护理人员,多种因素之下儿科护理人员大都精神压力较大。此种情况之下护理风险事件时有发生,且因患儿不能及时表述自身不适,极易造成危险。由此,儿科护理工作更加需要慎重小心,如何将儿科的护理工作变得更加有序降低风险发生率成了众多儿科医务人员思考的问题。我院特为探讨分析将护理风险警示标识运用于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意义而进行了本研究,现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通过选自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00例患儿护理不良事件发生资料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患者中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为1-12岁,平均年龄为(6.84±1.71)岁。其中出现管道滑脱不良事件为8例,给药错误有24例,患者识别错误有8例。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安全管理,安排专人对患儿基本情况、生命体征等进行监测,定时进行巡查,结合科室相关制度,排除安全风险因素。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应用护理风险警示标识:(1)护理风险警示标识制作。以整体协调性原则对护理风险警示标识进行设计,在字体、颜色以及图案上需要结合儿科护理特点,精心进行选择,保持统一性。标识应当清晰、醒目,在满足实用性前提下,保持美观。文字、图案能够自然衔接,且直观,可对护理人员以及患儿家长产生提醒作用。根据具体用途不同以及位置的不同,合理选择警示标识形式,包括标签、标牌、警示语等。(2)具体标识设置。(1)人员标识。患儿入院后,护理人员及时为其佩戴腕带标识,标识上附有患儿基本信息。在手术、输液等治疗前,护理人员对腕带信息进行核对,预防出现差错事件。(2)药物警示标识。输液药物贴上药物警示标识,标识上注有药物相关信息,便于护理人员快速了解药物用途、用药时间以及用药方式,避免出现用药错误。(3)手术室警示标识。对手术室区域通过不同颜色警示标识进行区分,保持手术室整体环境良好,预防手术室感染出现。无菌区设置绿色标识牌;污染区设置红色标识牌。手术器械及相关设备贴上防水、防潮、防燃标识,便于手术器械维护。(4)引导标识。在病房以及走廊、过道张贴文字警示标识,如“小心跌倒”、“注意台阶”、“注意烫伤”、“小心坠床”、“注意管道脱落”等,字体以红色警示色为主,以此来引导患儿及患儿家属。

1.3.评定指标

1.3.1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

记录比较两组患儿包括坠床跌倒、脱管或药物外渗等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1.3.2护理风险处理能力:

院方通过理论考试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综合比较负责两组患者的护理人员在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时的管理能力。

1.3.3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满意度:

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各项指标作满意度评分并予以比较,各项指标采取十分制。

1.4统计方法

使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用例数及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所有不良事件中,主要的不良事件构造类型,包括了24%的给药错误,23%的液体外渗。同时还有8%的患者识别错误事件和7%压疮事件。医护工作人员工作经验低于2年的有59%,其次工作经验为3年至5年的医护工作人员为27%,再者就是6年至10年的有9%,11年至20年的医护工作人员有5%。当发生某种不良情况时,发生的事件段主要在上午八点至十点之间,占据了总数的55%,其次发生时间点为晚上八点至十点,占据了总数的24%,最后就是下午三点至四点期间和其他时间阶段占据了总数的21%(如表1所示)。

6019118da2c79_html_a3a27d7f0a760863.png

3讨论

对本组患者中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分析,护理资料填写不完整与风险告知不及时所占的几率相对较高,分别占55.56%、38.09%。本组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时,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1)工作内容繁复:由于儿科患者的年龄相对较小,而治疗期间可能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容易出现哭闹、不配合临床治疗的现象,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护理人员的工作量。(2)沟通技巧有待提高:由于护理人员工作量较大,用药治疗期间,未及时告知患者家属治疗期间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不仅增加患者的临床不适感,还可能造成医患纠纷[1]。(3)专业技术有待提高:医院护理人员流动性较大,新入职的人员由于经验不足,进行临床护理期间,往往存在操作不熟练的现象。(4)护理记录不全面:护理记录是记录护理人员日常工作的重要资料,不仅能够让其了解日常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还便于日后查阅,对减少医院纠纷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很多护理人员仍未认识到护理记录的重要性,存在抄袭、涂改、字迹不清晰、记录数据失真的现象,同时,在护理资料中,往往没有体现个性化的护理措施,严重影响着临床护理质量[2]。

4预防措施

(1)完善儿科病房的工作制度

工作制度是护理人员的工作准则,能够规范其日常工作。因此,儿科应根据日常工作的护理内容,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如输液安全管理、坠床跌倒安全管理、危重患者安全转运管理等,有利于护理人员了解工作内容、护理标准,能够提高其危险防范意识。

(2)严格核对制度

儿科患者较多,且病情具有复杂、变化较快特点,若出现用药错误的现象,很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护理人员进行临床护理期间,应认真核对用药清单、患者名字等,若要单上存在字迹不清晰的现象,应及时向医生核对,避免出现用药错误的现象。

(3)重视护理记录

护理人员应意识到护理记录在日常工作中的重要性,并根据日常工作中的实际内容,按照要求进行填写,及时记录患者病情的变化,为医生的治疗提供给依据。提高记录的质量,即记录护理资料期间,首先应保证记录资料的真实性,再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填写,保证字迹清晰,无涂改[3]。

(4)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护理人员是开展临床护理的主体,其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临床护理质量。对此,护理人员必须重视对护理人员专业素质的培训。

结论:综上来看,护理风险警示标识运用于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护理人员工作更加有序出错率更低,患者家属满意度高,有助于融洽医患关系,大大方便了护理人员及患者,可更好的治疗患者,应用前景明朗,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陶玉香.护理风险警示标识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03):151-152.

[2]吕德英.护理风险警示标识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7,11(11):951-952.

[3]葛璐.护理风险警示标识对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警示作用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2016(2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