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国家认同教育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29
/ 2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国家认同教育初探

阴晨曦

陕西省 西安市高新第一学校 710075

摘要:明确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强化国家认同教育的价值,发现国家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探究相应的解决策略。通过加强国家认同教育,培养学生高度的国家认同感,提高道路自信,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国家认同教育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进行国家认同教育的价值

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国家认同素养对学生提出了具有国家意识,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进行文化渗透,部分学生价值观扭曲,国家认同感较低,爱国主义情感淡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每一个中学生息息相关。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学生接受国家认同教育的主阵地,中学生作为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具有高度的国家认同感对于增强学生的国家观念和爱国精神,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具有举足轻重的力量。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国家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

1、忽视历史记忆,不用地方特色。

部分教师认为时效性是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决定因素,因此对教学材料的选择单一追求时政热点,忽视了道德与法治课堂同样强调人文性。时政热点固然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现在的社会与国家,但是历史记忆与地方特色同样有着贴近学生,容易引起共鸣的特点,两者各有优点,不可完全忽视另外一方。

2、教学的形式固化,教材利用不充分。

在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部分道德与法治教师采用单一枯燥的“灌输式”教学形式,课堂教学沦为空洞苍白的说教,学生的参与感和认同感、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强,兴趣也不浓厚,产生认知疲劳,甚至反感于教师的照本宣科,达不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对于教材的利用上,片面重视正文部分,忽视了辅文的补充功能,造成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停留在单一的角度,不能多角度地理解知识点。

3、轻视问题探究,缺乏拓展实践。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道德与法治教师着眼于学生的分数,轻视了学生综合探究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发展是不全面的。而对于课后的拓展实践,部分教师则以题海战术替代或者直接开启下一课,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对于知识点仅仅停留在理解而不能灵活运用,缺乏教学实效性。

三、道德与法治中加强国家认同教育的策略

1、挖掘历史记忆,巧用地方特色

通过对历史记忆的挖掘,让学生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和探索史中感受到建党建国的不易和探索发展的艰辛,唤醒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例如在《守望精神家园》一课中,提到了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来特别是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洪救灾精神等,这些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教师通过对历史记忆的挖掘,以具体的历史案例来讲述中华民族精神显得形象生动,让学生明白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更能够激发学生对党和国家的高度认同和拥护,坚定爱国信念,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终身。

部编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是基于全国的中学生编写的,因此教材案例的选择更倾向于大家都熟知的一些事例。每个地方都有其特色的杰出人物、历史遗迹等,而这些恰恰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文化资源。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挖掘,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国家认同。例如在《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一课中,提到了国家利益是人民利益的集中体现。此部分的知识点较为抽象,结合苏州市相城区本地名人冯梦龙的事例,从讲述其带头领导百姓抗击倭寇等故事出发,彰显其敢为人先,爱国爱民的人物形象,有条件的甚至可以参观冯梦龙纪念馆,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地方特色人物,激发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达到国家认同教育的目的。

2、丰富教学形式,活用教材辅文

不同于单一的教学形式,基于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设计的多样化教学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认同感。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手段,例如在《追求民主价值》一课中,提到了民主是人民自由幸福、国家繁荣发展、生活稳定有序、制度充满活力、社会长治久安的根基。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截取电影《辛亥革命》中以孙中山为首的仁人志士为了建立民主国家流血牺牲,英勇奉献的相关片段来丰富教学内容。以电影片段的形式更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与积极性,让学生在切身体会中明白如今民主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积极主动参与民主生活。

教材中的正文和辅文都是专家学者们严谨编写的,但是辅文内容在日常教学中往往被部分教师忽视,而将全部时间用来讲解教材正文部分。从内容上来讲,正文的确是一课内容的重点,理应着重讲解。但是辅文是对正文的补充,它可以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去理解正文的知识点,同样不能一带而过。例如在《中华一家亲》一课中,辅文相关链接中引申了我国宪法关于民族的阐述,这可以帮助学生从法律层面理解各民族团结是有法律依据的,从而激发学生履行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的义务,增强国家认同感。

结束语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开展中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主阵地。加强国家认同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国家观念和爱国精神,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朱小蔓. 道德与法治教材[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

[2]王志东. 初中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探索[J]. 中学教学参考,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