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科学探究中的学习情境创设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28
/ 2

谈科学探究中的学习情境创设策略

凃辉雄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松岗中学 广东 清远 511500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要运用各种合适的教学,创设符合中学生认知特点的情境,能从情境出发,设疑激趣,增强探究欲望,调动课堂积极性,引领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获取新知识.

关键词:新理念;情境;探究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应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物理教学中,要注重以生为本,着眼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教学情景的创设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教学活动的紧密联系,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与生活实验相结合,让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促进学生学习力的的成长与发展.如何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体现这一新课程理念,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1、运用各种合适的教学活动,创设符合中学生认知特点的情境

教师要善于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自然界生动的事例,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情境或设计问题,并用实验现象再现于课堂,给学生于启迪.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设计、进行实验和收集相关信息,并在交流与合作中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提高,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例如:在温度计原理这一内容的教学中,先创设生活中有关热胀冷缩的情境,家里烧开水时,电水壶加太满,水烧开后会溢出,引导学生认识,温度升高与体积变大的关系.通过一步步的引导,将体积的变化用于显示温度的变化,进一步解决了温度显示的量化问题,再讲述温度计的产生历史,学生接受得变自然顺畅.在“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学习中,为了学生对生活经验“因铁块重而下沉”产生怀疑,我首先将不同的大铁块与不同小木块放入水中,并设问引导学生发现,木块总是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放在水中总是下沉,这一现象,然后提问:为什么铁块放在水中总是下沉而木块总是浮在水面上?很多学生会回答:“因为铁重量大,而木块重量小”.我当即用天平量取出质量相等的木块、铁块,并将它们放入水中,接着问:把同时重量的铁块与木块放入水中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同时,我再拿出一个小铁块和一块大木头,并问:“把重小铁块和大木块都放在水里,又将会出现什么情景”?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激起了学生思维的冲突,且围绕物体的浮沉到底和那些因素有关积极地开展探究起来.

2、从情境出发,设疑激趣,增强探究欲望,调动课堂积极性

教师要善于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愉悦的学习情境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良好的学习情绪和精神状态下,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法、谈话法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活动,将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变阻器”一节时,我要学生请找出在课室中控制喇叭音量和风扇快慢的旋钮,通过调节并提问,为什么这些旋钮起到调节风扇快慢的作用,虽然学生对这些现象很熟悉,但要让他们解释却不容易,这样的问题将学生探究的愿望调动起来,然后通过小组活动拆解废旧电器零件,有意识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为学生提供表达自己,质疑、合作探究的机会,然后再进行“变阻器”的教学,在真实生活情景的激发下,学生学习起来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教师创设探究的情境,通过带领学生开展有趣的学习活动,教师更可以在教学中采用体验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方式.先通过设置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进行自主探究.例如在压强的学习中可以播放武警战士“飞针穿玻璃”的绝活,情景中可见这位战士将缝衣针在手中一甩,这只针竟然把玻璃打了一个小洞,整块玻璃不烂面针穿过玻璃.这有趣的情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此同时提问:针为什么穿透玻璃?然后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分析问题,并提供针,铁钉,木板,铁锤等器材,让学生模拟穿针.在教学中通过实验、归纳总结,表达等交流活动,经历探究过程,教师再进行压强相关知识的教学,学生获得知识与提升能力并举,情感的交流与知识的拓宽共得.

3、由情境导向,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有质疑的精神和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

科学探究的第一步就是提出问题,即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具有质疑的精神和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达尔文不受传统欢的束缚,产生了伟大的进化论,卢瑟福没有一味的信奉他的恩师,将人类对原子的研究推进了一大步,对权威学说具有独立批判精神和质疑精神,是伟大科学创造的思想前提.众所周知,在法国著名科学家因受到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未能摆脱绝对时空的束缚,最终只到了相对论的大门前.没有传统思想包袱而有独立批判精神的年轻学者爱因斯坦,抛开了“绝对运动”和“静止以太”的观念,提出了崭新的时间空间理论,解决了光速的不变性与速度合成法则之间的矛盾以及电磁理论中的不对称等难题,才创建了狭义相对论,引起了人类时空观的巨大变革.爱因思坦批判的头脑、怀疑的精神,首先打开现代物理学大门,成为二十世纪末最有影响力的伟大科学家.很多的物理学家,在面对困难和问题时,创造性思维会更活跃,各种思考方式是围绕着解决展开的,学习往往是从发现问题开始,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要保护好学生“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而衡量一个科学家的创造力,关键在于其能否提出有创造力的科学问题.

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适当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巧妙设计问题,利用头脑风暴形式的教学,让学生勇于发言.在物理学史上,伟大的科学的发现离不开合作探究,牛顿在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也是在和胡克、哈雷等著名科学家交流与合作,当有人问牛顿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成就时,他说自己站在了巨人的肩上,也说明在牛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也离不开合作:做“动滑轮省一半力”实验时把此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发挥合作精神.有些学生在测量拉力时,往往会发现课本结论和测量值有不同,从而产生质疑,作为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质疑的精神,同时合适地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注重正确掌握知识,也要鼓励大胆说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激发和带动更多的学生开拓思想,敢于创新. 4、情境中的科学探究学习,要重过程而不是结果,要重会学而不是学会,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延伸到生产生活实际.

物理课堂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阵地,将生活中的探究性实验带回课堂,从生活中来,走入社会,大力拓宽获取知识的空间.教师适时布置一些课外探究活动,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如《在分子间力的作用》的学习中,可以要求学生在家里做小实验,把实验的过程记录下来,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到现实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这样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接近和参与精神.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探索精神和未知欲的提升.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科学地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必将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赖炳福编,趣味物理,知识出版社.

  [2]陈敏编,寻找身边的科学、物理篇,新疆人民出版社.

  [3]何定梁编,生活中的物理,上海远东出版社.

  [4]朱德全编,现代教育理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5]谷祖德编,初中物理趣读,北京师范大学

[6]郭奕玲、沈慧群编,物理学史,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