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物流背景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27
/ 2


智慧物流背景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分析

黄梓馨

泉州海洋职业学院 福建省泉州市 362700

摘要:现阶段,我国的现代化教育教学的发展迅速,在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中,为了不断提高教学效率,要重视结合新时期发展。本文通过实践分析,以智慧物流为背景,深入探索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开展教学实践对策。希望结合有效阐述,能够全面提高学生专业水平,从而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智慧物流背景;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分析

引言

物流管理专业属于管理类专业的范畴,也是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新开设的一门专业学科,其目的是培养中高级、复合型、应用型物流管理类的人才。而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学生提供了主动获取知识的渠道,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因此,对实践教学水平进行评价有利于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

1智慧物流时代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信息技术走入物流领域,进而产生了智慧物流时代,结合互联网技术的物流运用了新技术、新模式,能够更好地推动物流行业获得发展。智慧物流时代的到来也为物流管理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熟练掌握企业物流管理的基本内容,能够熟知企业物流管理的流程以及资源组织方式,商务物流信息管理仓储管理、配送优化、实时监测、通报预警、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内容。第二,能够结合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创新企业智慧物流的管理流程,资源配备方式等内容,能够结合信息技术与供应商、分销商、合作商、配送车辆、配送网点、配送客户等各环节进行交接,进而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将存、取、管一体化,智能化。第三,具备管理智慧供应系统的能力,能够满足“互联网+”背景下的大规模定制积成的物流模式,也能针对少量,多种类,快速派送等要求针企业展开服务。

2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特点,本研究从四个方面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涵盖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第一,教学目标评价主要是判断实践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具体考核实践教学目标是否与理论教学目标的协调一致;能否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否满足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第二,教学资源评价是实践教学质量得到保障的前提。主要考核校外实训基地是否安全合理;虚拟仿真实验室能否满足教学要求;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与素质如何;学生掌握实践课程相关基础知识的程度。第三,教学过程评价是核心,通过动态监测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及实施全过程,以甄别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主要考核实践教学大纲是否科学合理;实践教学内容,包括课前准备、知识点讲授及成绩考核等是否规范;场地、仪器设备及线上资源的利用率如何;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是否完善。第四,教学效果评价主要采用“多元化主体”参与形式进行评价。主要有学生的实践成果(实验报告、学科竞赛及取得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等)、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满意度、企业对学生实践表现及教师对学生实践效果的评价。

3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提升建议

3.1构建基于用人需求的课程体系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含专业课程、核心课程、课程设置、学分分配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等方面。各高校应对学科的专业性质、学生的素质培养、应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综合考虑,将理论和实践课程结合,对必修和选修课程进行组合,将高校自有的专业特色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课程体系需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来构建,学生、用人单位都可参与其中。课程体系构建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应用型的社会人才,要综合考虑市场各方面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对人才进行知识水平、实操能力方面的培养,有理有据的对于那些不必要的课程进行删减,对于必须保留的课程进行优化调整,与时俱进的保证自身优势和专业特性。调整或删除与自身专业相关不大的课程,同时也要保证高校就业率,把握社会所需人才方向,思考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能胜任的市场岗位,从用人单位角度思考,根据企业或者用人单位的需求制定相应课程体系,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开阔眼界,丰富社会经验,提升竞争力,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为社会持续输送人才。

3.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队伍的建设在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上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教学情况来看,我国高校中知识素质和实操能力兼备的教师较为缺乏。专业人才培养固然重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也不容忽视,尤其是教师在实践教学方面的能力。对此可在其年终考核中加大实践教学占比,促使教师重视这方面的教学。在高校间建立相关协会,给教师提供学术交流的机会,定期开展教学经验分享活动,帮助教师不断地提高业务素质。其一,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外,重视教师引进管理工作,引进“双师型”或拥有物流企业工作经验的人才。其二,采取政策鼓励手段,让物流管理专业教师获得在企业实践的机会,如若必要,可让其脱产一段时间,积累更多的实际工作经验。还可为教师提供多元化的继续教育或在职培训,通过各方面的协调努力为教师争取与社会、企业、专家的交流机会,不断拓宽知识层面,强化实践教学能力。其三,聘请校外物流企业的业务能手到校授课,通过面对面交流、零距离的沟通,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明确未来就业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见习教师可帮助任职企业提升物流管理水平,同时也能提升自身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另一方面可收集相关案例,将企业真实场景引入课堂,丰富课堂教学,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3.3加强校企联合培养

高职教育模式通常是两年半在校学习理论课程,加上半年的实习课程,学校可与物流企业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更深层次的了解物流管理专业的优势和劣势。实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合作企业可参与到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课堂理论的教学、实践教学的指导、毕业论文的设计等教育活动中来。在实践期间如果工作表现良好,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可直接到企业任职,对双方来说是互惠互利的,学生免去找工作的烦恼,企业节约培养成本,促成双方共赢的局面。校企合作,双方共同建立健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育体系,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按需设置实践教材,推进双方合作,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促进实践教学可持续发展。

结语

总之,在开展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研究过程,要重视迎合新时期发展,在制定更加完善的教学计划过程,要采取科学的教学模式,通过以上分析,提高了教学认识,希望分析能够不断提高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文艳娇,戴昀弟,高小阳.供应链视角下本科高校智慧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9(12):147.

[2]张勤勤.智慧物流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时代经贸,2019(33):49-50.

[3]刘长石,黄福华.智慧物流时代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8,40(12):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