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下孩子的“有色眼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27
/ 2

摘下孩子的“有色眼镜”

汪雷钧

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215000

在正常的班级管理当中,如何让学生愿意发自内心和老师交流,是作为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当中一个最基本的功夫,说起来容易,但是要做到却非常困难,在接触的过程中,不光要敞开心扉,更要学会甄别对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如果像田里收割韭菜一样一刀切采用相同的沟通方式,那最后可能反而是适得其反。

一、案例事件

今年年初,伴随着送走上一届的毕业生以后,我迎来了新的一批高年级学生,交接新班的时候,前任班主任告诉我:这个班级的孩子们不好带,之前还赶走了一位上课的老教师,你可要做好心理准备哦!我付出了很多心血才和她们打成一片。面对着她们送别前任班主任那依依不舍、热泪盈眶的一双双眼睛,我从心里告诉自己,既然来到了我的班里,我一定会做好这个“后妈”的角色,让孩子们尽快的接纳我。班主任的工作一直持续,转眼到了圣诞节前夕,我从班长那里了解到往年大家都会参加圣诞节的活动,虽说对高年级的学生可以不举办这类活动,但是我转念一想,这不是一个能够更好的和学生打成一片的机会嘛,让学生自己安排活动,也是体现出班委的能力,高年级的同学相信组织起来不会有问题,然而,在当时面对全班同学期盼的心情,我却怎么也没有想到,这次活动的结果却并没有朝我想象的方向发展。

在圣诞活动结束以后的第二天,我像往常一样在学校展开教学工作,刚下课打开手机,引入眼帘的是一条条短信,我定睛一看:老师,我可以请假吗?我受不了了,我心情很差,我要回家。是一个没有备注自己名字的班级学生发我的,语气让人觉得事情很严重,看来这个学生并不愿意跟我分享她不开心的原因,于是我希望可以找她当面谈谈,顺便安抚一下她的情绪,于是:你现在在哪里?我刚下课,我不放心你,我现在过来找你,可以吗?对方回:我已经回家了。之后便没有任何信息。当时我非常着急,担心学生的情况,一切联系方式都失联,我的心揪紧了,看来只能试试跟家长联系了,还好家长的电话打通了,孩子回家的路上,但是昨天的圣诞节活动孩子被班委欺负了,孩子内向不会说话,一定要来学校讨个公道。看来果然是事情不简单,我承诺等了解清楚事情以后会给家长一个回复,第二天中午我把班长和她的好朋友找来,单独了解事情的经过,这才把这个事情理顺了,原来班长在安排班级活动的时候,她的活动调整了,但是班委却忘记告诉主持人,结果报的还是原来的节目,却没人上来表演节目,她误会班委是故意为难她,加上以前的积怨,几相言语,便回去告诉了家长。在这之后我把家长请来学校,安抚了家长和学生的情绪,第二天,学生就回来学校上课了。但是我觉得陈某对我的“有色眼镜”始终没有摘下,我希望把工作做的更好些。

于是,通过班长的同学,我了解到更多关于她的一些情况。陈某,在学校非常的内向,而且认定的事情别人再解释也不愿意听,甚至会从其他方面极端的去批评一个人,在班级里好朋友很少,而家长的溺爱使得陈某在学校也会做出一些任性的举动。由于她的行为,我看出大家非但没有开心反而都闷闷不乐,班级同学的关系更加疏离,一时没有更好的方法去解决。

几个星期过去了,班级同学之前的一些问题彷佛淡化了,大家也渐渐恢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但是我知道陈某的内心还是没有真正的“接受”我这个班主任。有一次,陈某主动来问我一个线上的作业她不知道怎么做,这是她第一次主动来联系我,我抓住这个机会,把内容详细的告诉了她,还让班级的另一位班委“老好人”来帮她一起学习,有了这样的“中间人” 的榜样,大家开始慢慢恢复了以前的热情,我告诫自己:面对这样一个内向而又敏感的学生,一定要足够的耐心和真心,当她回你笑脸的时候,她的内心便打开了一扇窗户。

而班主任要做的就是从窗户里摘下她的“有色眼镜”,帮她打开那扇早就期待敞开的大门。

二、案例分析

1、陈某的性格属于非常内向的性子,但是她的心理特点存在着偏执、任性,导致她的行为上缺少为他人考虑的同理心,情绪激动的时候缺乏冷静分析事情的能力,不考虑后果。加上独生子女的任性和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因此在学校的四年中,由于杜某的性格,好朋友越来越少,人也越来越孤立。

2、陈某的妈妈由于平时工作繁忙,但是她只认识到女儿内向的一面,却忽略了她性格中的一些存在的缺点,看问题的时候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

3、陈某的班级同学由于清楚她的性格,人际交往中吃了亏以后也就慢慢远离她了。在班里人际关系比较固定、孤独。

4、陈某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没有认识到严重性,觉得自己是受了委屈,不应该受到学校的任何批评和处罚。

5、陈某主动意识不强,不善于寻求别人的帮助,在人际关系上没有想要积极的去改变。很难突破现有的生活学习模式。

三、教育方法

1、通过多次的接触,沟通,了解她的情况,对于她一些性格上不利于个人发展的地方,比如偏执,我鼓励陈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像榜样学习,学会理智的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

2、对于陈某的家长,我经常主动打电话进行沟通,及时的反馈,告知他们子女的情况。

3、在班里,我有意识的给她锻炼的机会,让她参与一些集体的活动,培养发现别人长处的意识,体会赏识他人长处的快乐,使班级同学的人际关系更加融洽。

4、明确学校的规章制度,陈某是学校的学生,必须要遵守学校的规定,由任何问题可以跟老师反映,由学校老师进行处理,在长时间的接触以后,陈某愿意遇到解决不了的事情,先通过老师来处理,而不是一走了之,有任何举动也愿意先跟征求我的意见。

5、几次主动的关心和平时的聊天谈心以后,我发现跟学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有的学生甚至愿意主动跟我分享她们的小秘密,陈某的身上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她变得开朗,爱笑了。

四、教育效果

经过生活和学习中的了解,她从原来的闭口不言,转变为我到班级以后会对我微笑,虽然我们之间的默契也没有那么深到无话不谈,但是看到她恢复了对生活和学习的热情,我相信她可以更好的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也不会再赌气旷课离校了,一切在我的耐心和她的自我认识的过程下,慢慢的,我最终会等到她摘下“有色眼镜”的那一天。

五、教育案例反思

这则案例给我的启示是:陪伴,需要理解和尊重,内向的陈某也正是如此, 她渴望得到班主任老师的理解和尊重,也渴望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同,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她的生活环境,回到家,能够面对的只有白墙,没有父母,没有姐妹,没有同伴,久而久之,不会说话,不想说话,不屑说话,所以,陈某,更需要同伴。

陪伴,适当帮助。跟在身后,坐在旁边,形影不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陪伴,“”还有从旁协助的意义,和她一起上学放学,和她一起做作业,和她一起想问题;进而和她一起看新闻,和她一起参与活动;再和她一起参与班务……这样的陪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务。

所以,有一种教育叫“陪伴”。这样的“陪伴”,内向的孩子们才会打开她们的心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