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梅州市农业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对策建议——以梅州农业学校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27
/ 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梅州市农业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对策建议——以梅州农业学校为例

王康平

梅州农业学校,广东 梅州 514000

梅州农业学校作为粤东北地区唯一一所农业中等职业学校,八十多年来,为我省农业农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农业技术技能人才达4万余人,梅州农业学校的教学质量对本地区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梅州农业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需求存在很大差异,所以本文通过调研深入分析梅州农业学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的经验,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提出梅州农业学校人才培养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以乡村振兴战略指导梅州农业学校教育改革

1、 以培养乡村振兴所需人才为己任

乡村振兴需要各方面人才,如农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才、乡村旅游、乡村文化人才、各种能工巧匠。梅州农业学校的园林技术专业、畜牧兽医专业、农村经济管理专业、财会专业、旅游文秘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烹饪专业等培养出来的正是这些方面的人才。园林技术专业在专业培养上,可以分成两个方向,一个是种植方向,一个是园林规划方向。种植方向上,为乡村振兴培养农村农业所学的栽培、嫁接、病虫害防治方面的人才;园林规划方向上,为乡村振兴培养能够进行美丽乡村规划、对美丽乡村的环境进行养护的人才。畜牧兽医在专业设置上,可以在原来对家禽的畜养技术上,增加渔类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培养。只有专业结合乡村振兴发展的实际需要,农业职业教育才能体现它的社会价值,才能得到发展。

2、 以提供乡村振兴所需技术为目标

乡村振兴需要具有大规模种植的现代农艺生产技术,需要具备懂经营、懂技术的农场经营管理者。梅州农业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设备和师资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上的支持。比如,园林技术专业可以通过学校现代化大棚,培育适合本地种植的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新品种,进而推广给周边村民,从而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同时为农户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提供可行的解决办法。电子商务专业可为农业经营者进行网上自主销售产品提供技术支持和帮助。学校在进行专业和课程设置时,要以能为乡村振兴提供直接的技术服务为出发点,培养学生各种实用技能,进而达到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撑的目的。

二、培养目标与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

1、与社会需求和当地经济特色紧密结合

梅州地处富硒地带,利用富硒资源,组建了12个围绕柚果、茶叶、脐橙、稻米等特色产业的农业产业协会。梅州农业学校要紧随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结合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特点和现代农业科技动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可以借鉴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群对接农业产业链的经验,依托农业产业协会,增设食品加工、水产养殖、茶叶制作、农产品检验检疫专业。

2、 强化为“农”服务,重构课程体系

作为农业学校,根基在农业,特色也在农业。学校所有专业(方向)都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根本目标和任务。电子商务专业定位为农产品电子商务,会计专业面向农资企业,在此基础上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在专业选修课或拓展学习领域中,增设现代农业技术、管理、营销和农产品储藏等方面的课程。从农业生产实际需要出发,将中文写作、化学、英语和计算机等课程改为应用写作、应用化学、情境英语和办公软件应用,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配套改进,并结合专业开展教学。全面推行“互联网+”与专业相融合,所有课程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三、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建议

1、 重视教材内容选取,改变教学方式

农业技术和生产技艺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应该选择介绍新工艺、新技能的教材。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们要先明确这个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哪些行业、哪些岗位;然后,到相关的企业去调查这些岗位必备的素质和专业技能;最后,教师把这些技能点融入到专业课的相关内容上,分解到每一节课进行讲解。

2、 加强创业教育,引导学生创业

梅州农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比较多是自己创业的,原因是畜牧兽医这个专业的学生在一年级时,学校就为他们提供了创业的实践机会。具体模式是:由学生自己自由组织,可以几个同学合作,也可以自己单独负责,向学校申请创业启动资金,学校提供养殖场所,产品由学生自己负责销售。学生可以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及时的用于实际养殖中,在养殖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及时的得到专业教师的帮助解答。学生最后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有收成,既能学到知识,还能赚到一些生活补助,又能为他们以后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梅州农业学校可以借鉴这个成功的案例,把园林技术、畜牧兽医、烹饪、电子商务这些专业结合起来,学校提供场地设备,把这些专业变成学校内部的一条产业链,所有专业出售的产品由电子商务专业的同学负责销售,园林技术、畜牧兽医专业的同学把自己的产品卖给烹饪专业的同学,烹饪专业的同学最后把他制造成美食出售给学生。在这条产业链里,各专业之间的物品是相互流通的,这样模拟生产的形式,能使学生积累丰富的创业经验。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提高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和巩固专业知识。

3、 加强职业农民培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重在补齐农村人力资本短缺和科技支撑乏力的短板。目前,梅州农业学校的职业农民培训从培训人群来看,培训力度不够、培训范围不广;从培训的形式上来看,比较单一,都是集中到学校培训;从培训的内容上看,理论知识较多,实践知识较少,内容涉及的范围不够广。学校可以组织专业教师到现场对农民进行培训。比如:组织种植组的专业教师到沙田柚种植集中的松口,大埔等地,把种植户集中到一个果园,现场进行沙田柚病虫害防治和修剪的培训;烹饪专业的老师可以在乡村农家乐比较集中的地方,对经营者进行厨艺的培训。这种送教上门的方式,时间上比较灵活,教学内容实用,能够吸引更多职业农民参与到培训中来。

4、 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课程相结合

引入职业资格考证制度,详细分析各专业的考证项目,把考证内容与专业课程相结合,让学生明确本专业的社会要求。通过考证,学生对本专业更为了解,同时,可以把时间更多的用于专业学习,不会虚度光阴。

四、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 吸引人才

梅州农业学校现有的教师队伍中急需两种人才,一种是有生产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另一种是具有高学识的研究型人才。对于有企业经验的技能人才,他们往往在学历上达不到学校公开招聘的要求,学校可以通过合作兼职的形式,把他们聘请过来。而对于高学历的研究型人才,学校可以争取更多的政府政策支持来吸引他们到梅州农校工作,带领学校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提升学校的科研能力。

2、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梅州农业学校大部分“双师型”教师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很多专业课的教师并没有取得相关专业的技能证书。学校应该对真正有技能证书的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助,吸引更多的专业教师继续深造考取本专业的相关资格证书。同时,学校应该为专业教师提供更多继续深造的机会,让专业教师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加强对教师到企业实践的要求,涉农专业的专业教师应该每年至少到农村企业实践三个月,了解新农村所需的技能,提高实操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能及时传递乡村振兴的政策和需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现代农业职业学校,必须依靠我国“三农”政策的指示,敢于探索,勇于创新,从思想高度重视“三农”教育,并付诸多项行动,全面提升农业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金萍.我国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2]王平平.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职业教育的机遇、挑战与应对[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20,(02):72-77.

[3]马建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职业教育机会与应对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8):5-11.

[4]张政利. 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质量农业高职教育的推动与发展探究[J]. 南方农业, 2020, v.14(05):147+150.

基金项目:

本文是2019年梅州市第十届教育教学科研项目梅州市教育研究课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梅州市农业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MZ1002—SZ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