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急救方法对口腔颌面部外伤的治疗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4
/ 3

急诊急救方法对口腔颌面部外伤的治疗效果分析

王舵德

青岛市即墨区人民医院 ,山东 青岛 266200

目的:急诊急救方法对口腔颌面部外伤的治疗效果分析。方法:选取自2016年2月份至2018年2月份我科室收治的170例急诊口腔颌面部外伤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的85例患者采用常规急诊伤口清创缝合急救措施,实验组的85例患者给予无缝隙优化急诊急救:成立急救小组,并进行急救知识培训,改进缝合技术,并进行创伤保护等。观察两组患者在不同措施下的治疗效果及转诊时间、意外事件发生的比较。结果:患者伤口愈合情况对比分析,治疗组愈合率为97.65%;对照组愈合率为87.0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无一例出现并发症,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9%,经对比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平均转诊时间为(9.2±2.3)min,对照组平均转诊时间为(14.2±4.5)min,t=9.121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口腔颌面部施行优化无缝隙急诊急救措施,可以提高抢救质量,优化服务流程和路径,值的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诊急救 口腔颌面部 外伤 治疗 效果

口腔颌面部作为人体暴露部位,非常容易遭受损伤[1],口腔颌面部损伤在全身损伤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急诊发生率占到全身各部位损伤的70%。因为容貌恢复和各功能的恢复都严重关系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影响。急诊急救体系的建立[2]关系到急救水平和治疗效果。因为解剖生理的特殊性与容貌要求[3]、功能的恢复要求,颌面部治疗需要专业的救治[4]。急救措施是否得当,有赖于对病情的准确判断[5-6],最短时间内对病情进行全面、准确评估[7-8],才能给予最准确、有效治疗。为提高急诊急救方法对口腔颌面部外伤的治疗效果,我们特进行本次实验,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6年2月份至2018年2月份我科室收治的170例急诊口腔颌面部外伤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均85例。致伤原因:车祸伤66例,工地伤8例,爆炸伤5例,砍伤1例。其中治疗组男患58例,女患27例,平均年龄(36.5±6.8)岁,出现休克的患者有2例,呼吸道阻塞引起呼吸困难的患者有4例,合并颅脑损伤6例,颈椎损伤3例;对照组男患56例,女患29例,平均年龄(37.2±7.3)岁,其中休克的患者3例,呼吸道阻塞引起呼吸困难的患者5例,合并颅脑损伤7例,颈椎损伤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伤情上对比分析,(P>0.05)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本次实验得到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患者知晓本次实验。

1.2方法

对照组急救原则:首要抢救患者生命;止血、补充水电解质、防止出现休克;建立通畅呼吸道、防窒息[9];然后进行清创、缝合伤口。

治疗组在常规基础上给予无缝隙优化急救方案:①成立急救小组[10],创伤外科医师1人,口腔医师2人,急救护士5人。②进行口腔急救培训,包括口腔颌面部创伤急救流程、颌面部骨折易发部位[11]、手术室配置、救治器材,除了专业救治知识培训还要进行各专业负责的协调配合、负责内容的划分,保证急救工作的顺畅、无缝隙衔接[12]。③与手术室等科室之间建立好交接[13],保证能得到第一时间的治疗准备,以及必要时的外科、口腔科会诊和联合治疗。④创伤缝合技术的改进,创伤处理过程中,缝合较差会留下瘢痕,影响到咬合功能和容貌,应切除不理想瘢痕,给予无损伤缝合技术,对张力过大的伤口采用减张缝合技术,采用可吸收线缝合、对无颌面部骨折的软组织根据情况采用组织胶水粘合伤口[14]。呼吸困难情况紧急时进行环甲膜穿刺给氧;烦躁不安,不能平复的患者根据情况给予一定量镇静剂。对可能存在凝血块导致窒息并存在张口困难、气管严重移位影响呼吸的患者可行气管切开,并建立静脉通道[15],对有颌面部组织缺损的伤患,应予皮瓣移植,骨折进行手术复位及内固定技术。⑤伴有身体其他部位损伤的患者综合救治中专科确定手术时间及适应证,高效救治是以追求救治效率和最佳救治效果为目标。⑥创伤保护,伤口保持干燥、清洁,康复后练习张口、微笑等动作。

1.3观察指标

①伤口一期愈合情况;②有无出现并发症;③转诊。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组间比较用χ2检验,用(n,%)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患者伤口愈合情况对比分析,治疗组一期愈合83例,愈合率为97.65%;对照组一期愈合74例,愈合率为87.06%,χ2=6.74687,P=0.009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治疗无一例出现感染、张口闭合困难,对照组有3例出现伤口感染,2例出现张口困难症状,并发症发生率为5.9%,经对比分析χ2=5.1515,P=0.023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治疗组平均转诊时间为(9.2±2.3)min,对照组平均转诊时间为(14.2±4.5)min,t=9.121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头面部血管及血运丰富,发生外伤,血肿及水肿会非常严重,容易出现堵塞呼吸道引发窒息,若处理不及时很有可能因窒息而死亡。因此在急救时需要第一时间观察病情,必要时让患者采取俯卧位[16],防止舌后坠[17],或分泌物、血凝血堆积在口腔。对出血量大的患者要及时输血,防止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手术室安排是急诊手术治疗中重要环节之一,颌面部急诊手术在口腔科手术中占有很大比例。在本次实验中,我们成立了急救小组,并配备了需要的手术器械和颌面部骨折所需的修复材料。在人员配备上保证急救工作无缝隙进行,在本次实验中,提供了优化服务流程,无一例因窒息或呼吸困难导致死亡。治疗组无一例出现并发症,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9%(P<0.05)。在一期愈合中治疗组愈合率为97.65%,对照组愈合率为87.0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证实了优化口腔和面部外伤的急诊急救流程,具有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对口腔颌面部施行优化无缝隙急诊急救措施,可以提高抢救质量,优化服务流程和路径,值的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付小兵总主编,中华战创伤学第3卷 口腔颌面部战创伤,郑州大学出版社,2016.05.

[2]管桃林.口腔颌面部外伤急诊治疗200例分析[J].南通医学院学报,2003,23(4):501.

[3]赵玲.颌面部急诊手术的特点与护理管理对策[J].中国美容医学,2014,7(23):1111-1114.

[4]YANG CW,YEN ZS,MCGOWAN JE,et al.A systematic review of retention of adult advanced life support knowledge and skills in healthcare providers[J].Resuscitation,2012,83(9):1055-1060.

[5]邵红玉,汤磊雯,叶志弘.急诊手术安全管理的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3):235-237.

[6]胡友珍,陈丽,等.优化无缝隙急救护理在口腔颌面部损伤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2,4(27):31-32.

[7]周国娟,周婴英.提高口腔门诊急救综合能力的做法与体会[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5,1(35):39-40.

[8]朱建平,陈奕雯.手术室人力资源的优化管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9:171-172.

[9]钟航.口腔颌面部外伤临床分析及急救处理[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4):3305-3306.

[10]苏鹏程,金武龙.口腔颌面部创伤的发展现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16):111-113.

[11]郑军.我院460例口腔颌面部创伤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1):139.

[12]胡建平.108例口腔颌面部外伤的急救治疗分析和体会[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9:79-80.

[13]Charles Anyanechi,Felix Chukwuneke.Trends in mandibular fractures:A comparison of two cohorts of patients in the same institution 10 years aparts[J].Journal of Medicine in the Tropics,2017,19(1).

[14]徐新华.严重颌面部创伤窒息原因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8):3.

[15]魏良富,李健,严美芳.口腔颌面部严重创伤救治的策略[J].哈尔滨医药,2016,12(36):655-656.

[16]Zibung E,Riddez L,Nordenvall C.Helmet use in bicycle trauma patients:a population-based study[J].European journal of trauma and emergency surgery: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European Trauma Society,2015,41(5):517-521.

[17]Rallis G,Stathopoulos P,Igoumenakis D,et al.Treating maxillofacial trauma for over half a century:how can we interpret the changing patterns in etiology and manayement[J].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 Oral Radiol,2015,119(6):614-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