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商业银行个人信贷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4
/ 3

我国商业商业银行个人信贷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曲术田

正大汉鼎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银行是以信用为基础而存在的高风险行业,如何控制信用风险是银行风险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课题。当前商业银行在信用、市场、操作风险领域面临各种风险,但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产是信贷资产、收入来源也主要是利息收入。所以信用风险是银行所面临各种风险中的最主要的风险,信贷风险管理也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来说意义重大。

关键词:个人信贷;问题;策略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人民的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随之而来的消费观念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信用消费从被小部分人所接受,直至当前成为消费的重要形式之一。个人信贷业务是随着信用消费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信用消费的发展而发展,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拉动作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住房和汽车按揭等个人信贷业务迅速发展,成为商业银行贷款投放的重要方面。

一.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存在问题

(1)不良率不断攀升

近年来,个人贷款不良信用记录在我国有上升趋势。据统计,2009年6月,个人住房贷款的不良率目前已经达到了15%,有的银行的助学贷款的不良率高达40%,一些银行的个人汽车消费贷款的不良率更是达到了60%。不少银行为防范风险而关闭了某些个人贷款的大门。

(2)住房贷款潜在风险不可小视

住房按揭贷款这几年来一直被银行业视为风险低、收益稳定的优质业务。从目前商业银行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的表现看,截至2009年国内大多数银行的房贷坏账大都控制在0.8%-0.8%之间。2009年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按五级分类贷款不良率为约为 1.8%,均达到了国际银行业同类业务的先进水平。从短期来看,住房贷款似乎是当前商业银行资产类别中质量最高的贷款种类。但住房贷款风险具有滞后性,个人住房贷款违约率和不良率一般在贷款发放3至8年后逐渐显露与攀升,这使得住房贷款潜在风险不可低估。

(3)汽车贷款的风险呈现最高

当前汽车贷款风险的日益增高,成为银行推动车贷业务发展的瓶颈。调查显示,兴业、浦发、招行、民生、上海银行等多家商业银行,他们对汽车个人信贷的态度趋于一致:风险太高,不准备介入。深发展银行汽车信贷不良率有着高于房贷的几倍的表现,大约为3%-5%,个别银行分支行的汽车个人信贷不良率高达10%-20%;一直有车老大之称的农行2004年上半年汽车不良率己达到了3.5%,高于业内认可警戒线2%,该行己对车贷紧急刹车,谨慎放贷。

二.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1)业务管理的组织架构不合理

国内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管理的组织架构大多为总行信贷审查委员会是个人资产业务风险控制的最高机构,分行信贷审批部“个人资产审批中心”是个人资产业务的主要审批机构,分/支行零售业务部是个人信贷业务主要操作部门。授权审批根据风险程度由高到低,逐级向总行信贷审查委员会、分行信贷审批部、分行分管个人资产审批的信贷审批部总经理或总经理室成员、个人资产审批中心等审批机构进行授权,形成风险控制委员会下分层授权的全行个人资产业务审批授权体系。不难看出,以上组织架构与业务的快速发展不相匹配,不能适应未来个人资产规模扩张的需要。个人信贷业务具有金额小、笔数多、风险小等显著特点,按照对公业务模式进行信贷审批,难免会受对公贷款思维的影响。

(2)缺乏专业化的风险研究团队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存在对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缺乏专业化的研究,银行在个人资产业务方面的分析除了进行简单的个人资产五级分类外,很少有定期发布不良监测报告。缺乏在组织构和岗位职责上对个人资产业务的专业化研究团队的设置,还不能对以下风险管理的内容进行专业分析与研究:如各类消费贷款所涉及的产业、行业风险的发展趋势;消费贷款结构的现状与演变;客户违约率和不良率在不同个人信贷产品之间的分布规律;客户消费者行为等。同时,由于没有建立个人资产业务发展的历史数据资料库,包括各种个人信贷产品的规模,比重结构,总客户数分布、违约客户数分布、不良资产数额分布等,使得相关风险研究变得更为艰难。

(3)信贷自动化审批程度不高

个人资产业务的电子化审批是解决银行目前集中审批低效率的关键。就现状而言目前几乎所有的银行仍采取的人工书面审批,虽然有一些银行实行了纸质审批和电子化审批并行的方式,但只是一小部分功能实行了电子化,还不能达到对业务的全部电脑自动化审批的程度。根据调研情况,现有计算机评分模型存在的问题有:(1)评分模型使用范围受限,只有房贷与车贷两大品种;(2)由于个人情况千差万别,模型评分效果不是很理想,最终还需要人工判断,评级结果多数只能作为参考,还不能有效发挥审批决策作用;(3)个人贷款评分系统与现有审批流程有一定矛盾。如个贷申请的第一步是将贷款申请信息录入系统中以便评分,但由于市场激烈竞争,贷款审批者为了提高效率,常常将数据录入工作放到后续步骤;(4)贷款审批人员对评分模型在思想上存有疑虑,评分模型的应用推广还不是很顺畅。

(4)信贷产品创新需要加强

从表面上看,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有个人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个人消费贷款、教育学资贷款、凭证式国债质押贷款等,但真正因为风险问题可以开展的业务还主要是住房贷款,其它类贷款由于风险较大,所占的份额非常小。因此,现在面临着品种不足的困难,新的业务品种很难开发,开发时间太长,品种创新主要在服务方面变动产品,还没有在利率本身变动上做文章,随着利率市场化,该充分利用利率定价来弥补个人信贷业务带来的风险;未来的发展的趋势可以在品种创新上考虑,因为新的产品业务也可以大大降低风险。

(5)信贷管理体系不健全,银行内部组织结构不合理。

一方面,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仍然是我国传统的“金字塔”式人员组织模式,实行自上而下的任务分配和命令下达,自下而上的信息回馈,在这种模式下,商业银行上级与下级之间信息传递的可靠性、及时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就会降低,银行在作出重大决策的时候就会出现失误,为银行带来重大风险。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内部在组织结构上还没有实现政企分离,银行信贷业务与信贷管理上,管理部门提出的实质性意见往往得不到采纳,导致银行管理上不能起到真正的约束力。

(6)商业银行监督机制不完善。

在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中,监督机制的弊端日显突出,一是商业银行内部的权力分配不合理,一些实质性的权力权责倾向于银行的基层管理者,导致银行高层管理者不能很好地对其进行监督管理,使得这些基层人员滥用职责进行乱投放,乱批信贷款,导致企业在长远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对以后的战略策略的制定和发展造成了障碍。二是对信贷人员的监督监管力度不够,忽视了信贷人员在信贷风险和道德信贷上的监督和管理,对于其银行内实行的奖励惩罚措施,不能公平、公正、公开地实行,导致奖惩不明,措施不合理。

(7)资产负债问题日益突出。

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政策的影响,在资产负债管理上还没有取得突出性的成果。一是我国银行的资产结构不合理。我国银行资产在结构上比较单一,主要以银行信贷业务为主,这也是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而在信贷业务中,大量的不良贷款又占有重要的比例。银行信贷业务主要以居民的储蓄和单位的存款为主,而自身通过债券和其他方式进行的业务较少,使得银行在资金流通和使用率上就降低了,导致银行实行业务调节的能力较弱,而更加依赖于主要的信贷业务来维持经营。二是我国现今商业银行众多,而真正实力强大、资产充足的商业银行还比较少,大多数的商业银行面临着资产充足率低的现状,这就导致了许多的商业银行发展受到了制约,没有强大的资金后援为银行的负债作保证,同时在银行实行重大调控决策时,也十分依赖强大的资金储备,而资金的严重不足影响和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和经营。

三.中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策略

(1)增强影响个人信贷业务的政策研究。

信贷政策必须要适应货币政策的要求。货币政策的调整意味着信贷政策也将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国家宏观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跟踪研究,密切关注国家对金融业务的指示信号和监管力度等宏观政策形势,努力避免由于错误执行信贷政策的偏差所造成的市场风险。

(2)提升个人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理念。

风险贯穿于信贷业务的整个过程之中,风险管理要成为商业银行员工的重要意识,要成为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商业银行的决策管理层,还是工作一线的基层员工,都必须要树立风险防范第一的风险管理理念,每一位银行员工都要树立起正确有效的风险管理理念。

(3)提高银行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及能力

风险防范是由人来做的,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是做好风险防范工作的关键。商业银行要定期、长期对从业人员的从业道德教育和业务人员的业务综合能力进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教育、道德素养、业务水平以及风险管理理念,打造出一支高素质、业务强、能胜任的个人信贷业务专业经理人队伍。

(4)建设社会信用体制,加强个人征信管理

个人信用数据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信息,个人信用报告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发放个人信贷的重要依据。但是个人信用体系却不是商业银行独自所能完成的,需要由政府主管部门推动的信用记录和采集部门共同完成,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个人信用体系就成为了银行管理个人信贷风险的客观前提。

(6)强化个人信款业务的担保管理。

在个人信贷业务中,借款人还款能力大幅下降无法按期还本付息并不是偶然事件而且此种情况也是商业银行事先无法预料。商业银行为了挽回个人信贷的损失,就需要作为第二还款来源的贷款抵押和担保资产进行有效管理,使之成为防范风险的重要保证。

(7)建立有效的个人信贷风险预警机制

个人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就是利用现代化的工具和技术手段,按照设定的方式,通过收集借款人的各类情况资料,针对个人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发出贷款预警信号。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较为重视贷前调查,通过贷、审分离及尽职调查等制度保障来控制信贷风险。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机制的实施是建立在对风险作出准确评估的基础上的,因而这就需要银行通过广泛收集借款人历史信用记录和各期收入的情况,建立信贷风险预警系统所需的数据库,并分别针对个人贷款发放后的不同实际用途,借款期间个人收入变化情况等进行全过程的动态监测,以此作为个人信贷风险的预警及决策依据。在组织架构上应遵循前后台分离、分层次监测和预警的原则,分别由个人信贷经营部门和信贷管理部门来作为运作主体。其中信贷经营部门负责预警信息的收集,然后由预警系统对各项数据进行处理,最终生成与贷款相关的各项指标报告。信贷管理部门在收到报告后与个人贷款模型计算得到的安全值进行比较,作出风险判断,并将预警信息反馈给个人信贷经营部门,以便采取必要的保全措施。

参考文献

[1] 王丽丽.个人金融业务与法律风险控制[M],法律出版社 2014,219-236

[2] 李小安.信用规制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51-59

[3] 邹浩.美国消费信用体系初探[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5,90-97

曲术田,1982.8.9出生,男,2005年本科毕业于燕山大学,籍贯: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现居北京,在职研究生专业是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