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加强河道堤防管理的有效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3
/ 2

浅析加强河道堤防管理的有效策略

张冬梅

济宁市水利事业发展中心, 山东 济宁 272100

摘要:河道治理工程中,水土保持技术是其中的关键,其具有良好的连带效应,既可以有效地预防水土流失问题的出现,提高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又可以提高堤防防洪的安全性,稳定施工现场周边的生态环境,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河道治理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引进水土保持技术,强化堤防加固工程的水土保持功能,减少因施工带来的水土流失问题,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堤防加固的整体效益。

关键词:加强;河道;堤防管理;有效策略

1河道治理的必要性

1.1有益于维持生态平衡

有序、有效落实河道治理任务,有助于强化河流自身的自我修复能力,改善前期被污染河流的运转状态,维持水内生物和非生物在数目上的动态平衡关系,以良好生态环境为依托,使水生物种数目快速增长[1]。

1.2 加快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进程河道被有效治理后,当多雨季节来临时,洪水会被及时倾泻出,进而减少或规避了洪水漫布整个农田、村庄等情况的发生。良好的河道治理是增强水利工程浇灌能力的重要基础,能够增强水利项目的蓄水能力,迎合干旱少雨季节农田生产用水的现实需求。在城市内水资源供应量不足时,经河道治理后取得的健康水体能满足城市居民生活用水现实需求。河道治理也有益于改善周遭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提升植被的覆盖率,强化生态环境的服务功能,更具观赏性,优化城市整体环境质量[1]。

2加强河道堤防管理的有效策略

2.1主体工程防治区水土保持措施工程措施

主体工程土地整治包括表土堆土区土地整治和施工道路土地整治。表土堆土区分布于主体工程景观节点范围内,属于永久占地,占地面积为 3.99 hm2,最大堆置高度2.50 m,沿线共设表土临时堆土区4个;土方开挖临时堆土沿线布设在本方案中不再进行土地整治;本项目施工道路占用土地全部为全部在永久占地范围内,用于景观工程用地,恢复前进行土地整治。该部分占地在施工结束后恢复原有地貌类型,恢复原地貌类型前进行土地整治,共需整治面积为7.50 hm2。植物措施:施工临时道路修建后,原有地貌被破坏,需在道路两侧路肩撒草籽,施工临时道路宽3.50 m,路肩宽0.50 m,总长17.65 km。道路两侧路肩草种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草种,草种选择粗生快长、快速覆盖地表的多年生狗牙根草为主要草种,植播采用撒播方式,每亩播种量150~200 g。临时措施:临时防护措施主要是指对主体工程剥离的表土和堆放在河道两侧的用于回填的土方开挖的土进行防护,防治松散堆土造成水土流失;主要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对剥离的表土进行临时拦挡,共设表土临时堆存区 4 个,在单个临时堆土周围设置装土编织袋进行拦挡。二是为了有序排导降雨径流,减少扰动地表水土流失,临时拦挡外侧设置梯形临时排水土沟,排水沟按10 a一遇洪水标准设计。在临时截排水沟末端设置临时沉沙池,沉沙池采用2 m×3 m,深1.50 m,土质结构,共设计4个沉沙池。为了防止临时堆土造成环境污染,应在临时堆土区表面采取覆盖措施,选取防尘网防护,防尘网面积共计为35.60万m2

2.2积极利用平台信息,做好与河道相关单位的沟通

为有效与沿河各街道沟通,提高河道整条线的防汛巡查能力,管理处组建了河道网格化群,沿河各街道负责防汛巡查的联络员可以随时进行互动。整个汛期,积极关注水务调度的水情信息,每天在河道网格化群中向各街道联络员通报长江和秦淮河水位情况,并适时通知流域、区域水情的发展趋势,使街道随时掌握河道水情信息提前部署防汛相关工作。对各个隐患点,及时与所在街道联系,对威胁较大的隐患点,街道安排值守人员 24 h值守,与管理处河道巡查互相补充。积极与各区、街道水务部门共商处置方案,共享工程信息,饮马桥下挡墙渗水,主要由于地铁一号线施工时对原有挡墙扰动所致。管理处第一时间发现渗水,及时与水务局联系,安排专人值守,消除周边居民的疑虑。

2.3全员落实防汛责任,组建多层次巡查队伍

进入主汛期后,根据河道不同堤段的具体情况和管理处能调用的人员情况,重新进行了河道巡查分工,制定了 3 级巡查制度。组建了河道网格巡查、养护巡查、技术巡查 3 级巡查队伍,不间断无死角地对堤防进行巡查,力争将各类隐患查小查早。网格巡查作为基础巡查,每日上午、下午各 1 次,拉网式排查河道隐患; 养护巡查为补充,全面掌握河道防汛隐患情况; 技术巡查对信息进行把关,重点掌握对堤防威胁较大的隐患,并向市防指上报的相关情况。

2.4土料场防治区水土保持技术

土料场防治区是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关键区域,建设单位需要做好土料场防治区水土保持工作,注重土料场规划工作的细节,并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管理,严格按照各项要求合理地设置、清理土料场。在实际施工中,技术人员需要明确各项参数和规范要求,一般土料场内平台开挖深度应控制在1.00~2.50 m范围内,土料场外平台开挖深度在 0.80~2.60 m 范围内,技术人员需要根据土料场实际情况合理地设置深度。除此之外,在土料场实际开挖过程中,施工单位在设计主体工程时,需要将场内排水沟、场外排水沟进行衔接,在开采准备阶段,做好土料场排水沟的提前设计。除此之外,在主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过程中,技术人员需安排弃渣回填和后期实施土地复对堤外滩地类土料场,以及剥离料回填、土地平整等各项工作。

2.5护岸工程区水土保持措施

为了做好堤岸工程区水土保持工作,技术人员在实际施工中需要注重以下内容:第一,堤防边坡。在堤身加高培厚、压浸台填筑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引进景观效果好的白三叶、结缕草等,做好护坡处理工作,还需要实行满铺方式提高草皮护坡的整体效果;第二,堤内防渗平台。在堤防加固工程施工过程中,防渗平台填筑宽度必须满足实际施工要求,堤内防渗平台顶面防护树种一般选择意杨,还需要合理地设置栽植距离,并在防护林中种植狗牙草;第三,堤顶道路、上堤道路两侧空地。在堤顶道路实际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必须选择混凝土路面,无需对其进行防护,针对道路两侧路肩空地中种植狗牙根,做好各项防护工作。

2.6 落实保障制度,调动一切资源管理

考虑到管理处职工网格化巡查的局限,拓展了巡查队伍,将养护队员纳入巡查人员范围,制定了 3 级巡查制度,充分保障了河道巡查无死角。除了调动人力资源,在整个汛期还充分利用各种智能信息平台,积极通过南京市、江苏省、长江流域等相关网站和水情信息平台搜集水雨情信息,提前预判河道水位可能变化趋势,做到及时有效沉稳应对。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河道治理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是其中的重点内容、难点内容,也是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的关键,为建设生态河道、景观河道提供了支持。目前,建设单位积累了大量有关河道治理工程水土保持工作的经验,但在各项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河道治理工程水土保持问题不断显现出来,严重影响着河道工程治理的整体效果。为了有效应对河道治理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建设单位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水土保持措施进行优化,并注重发挥工程、植物和临时措施的防护效益,为工程建设提供技术保障,实现水利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继坤.河道整治工程对水生态的影响及保护措施探讨[J].人民黄河,2019,41(S2):46-47+56.

[2]张鑫鑫.加强河道整治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J].时代农机,2019,46(12):153-154.

[3]马伟.水利规划中河道整治措施研究[J].吉林农业,2019(24):61.

[4]刘旭.谈河道工程小型项目的建设管理[J].科技风,2019(35):104.

[5]李斌.水利工程河道治理问题及其优化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9(12):19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