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背景下户外运动参与状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3
/ 4

生态文明背景下户外运动 参与状况

阳红林

新乡医学院体育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3

摘 要:本文以户外运动参与者700名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对我国目前在生态文明背景下户外运动参与状况进行分析,以促进户外运动开展,提升人们参与意识与健康意识。结论:1.我国户外运动参与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城市不同、已婚未婚状况、教育程度不同、结伴行为不同、具有休闲时间不同、导致参与户外运动存在差异性。2.参加户外运动的人数逐渐增多、特别是疫情后人们对健康重新认识与重视,可以判断我国的户外运动项目具有很好的发展趋势和潜力。建议:1.利用大数据加大宣传。2.有针对性地根据人群不同制定各个户外运动项目、时间。3.加强户外运动装备的实用性,耐用性,降低户外运动装备太专业及购买成本。4.在我国具有户外运动开展优势下,加强个人培训,完善法律制度、保险制度,构建紧急救援体系。

关键词: 生态文明背景;户外运动;参与人群;开展现状;

一、前言

在现代社会的大环境中,都市生活充满喧嚣之气,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空气污染治理困难重重,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人们逐渐失去了社会中最纯真的部分。在没有任何压力和人工修饰的大自然中,参加户外运动,可以让参与者感受纯真自然带来的独特体验:在清晨日出之时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在徒步探险的过程中,感受到自然的力量。离开厌倦了的都市生活,生活于纯天然的自然环境中,人们会越发有亲近自然回归本性,在这个过程中,户外运动无疑起到了中介作用。

作者简介:阳红林(1974-),男(汉族),韩国岭南大学体育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运动训练。

本文为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题目:生态文明背景下河南省户外体育运动发展研究.编号:2016-zd-093.


户外运动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就其自身来说,一方面可以让参加者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体会合作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增强体质。另外,可以让参与者更好地融入大自然中去。虽然近年来我国的户外运动发展很快,但是在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引起了相关研究者的注意,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治国理政的重要

位置,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先导,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大前提下,还有2020年初春爆发全世界“新冠肺炎”疫情后,人们对健康有一个新认识。通过户外运动参与状况研究,也就是参与户外运动的人群存在什么样的特点,为以后户外运动开展,提高人民健康意识、方法、水平并在此过程中规避风险,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以期户外运动朝着持续健康的方向发展提供借鉴。

1、生态文明的内涵分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理论本质在于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理念作出了科学阐述:“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即发展低碳经济、形成绿色生态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一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从根源上化解生态环境危机的新理念。并且生态系统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含义。

2、我国户外运动起源与发展

我国户外运动起源也和古人登山运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汉刘向《九叹·忧苦》:“登山长望,中心悲兮。”还有重阳登高,唐郑谷 《重阳日访元秀上人》诗:“却嫌今日登山俗,且共高僧对榻眠”等等。现代登山运动最早是国家发起,参与人不多,开始是以科学考察目的进行。例如在1955年5月,应苏联全苏工会中央理事会的邀请,中华全国总工会派许竞、师秀、周正、杨德源4人赴苏外高加索登山营学习登山技术。1957年,我国登山队第一次组织“贡嘎山”登山活动,开辟了新纪元。随后1958年,成立了登山协会,这才真正重视起户外运动。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的一些户外运动资源和理念相继涌入我国,外国人开展的滑雪、登山和攀岩等户外运动通过影视等让国人眼界大开,在1990年左右,我国户外运动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推动了户外运动的发展。

3、户外运动的分类

按照各类分别,基本划分为空域(高空跳伞、滑翔)、大陆(山地、丛林等)、水域(潜水、漂流)和综合项目(户外挑战、野外拓展等)。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以经常参加户外运动的700名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研后筛选与查验共回收68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7.86%。

2、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运用各种方法搜集与研究内容有关资料,筛选、整理,得出相关的结论方法。

2.2 问卷调查法:用问卷调研户外运动状况。

2.3逻辑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推理。

2.4数理统计法:把搜集的调查问卷进行归纳整理,运用SPSS 2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制图。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 参与人群社会学背景

3.1 参与人群的性别特点

本次随机调研男性432人,占63.1%,女性253人,占 36.9%。从性格因素来考虑,男性好动,而女性则喜欢安静,所以在参加户外运动的人群中,男性多于女性是正常现象。

3.2 参与人群的年龄特点

根据调研,在所有参加户外运动的人们当中,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26-35岁的共有282人占41.1%,16-25岁159人占23.2%,36-45岁155人占22.70%。参加户外运动人群主要集中在16-45岁之间。一是年轻人正处于生命力旺盛的阶段,喜欢新鲜事物,勇于探索冒险,身体素质好。二是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们全民健身意识增强,中年人运动和健康的关系意识提高,他们也越来越主动参与到户外运动中。三是处于16岁以下的人群多是中小学学生,学业相对繁忙,升学压力较大,很多忽视了用运动来促进身体成长健康。四是56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身体机能下降,有的甚至受到疾病的折磨,很多人不愿意加入户外运动中去。

3.3 参与人群城市分布

在参加户外运动的所有人中,393人占57.3%的人居住在一线城市。235人占34.3%的人居住在二线城市。因为户外运动的概念和理念是从国外逐渐传入我国,而一线城市接触到比较早,自然最先发展起来。尽管经济不断发展,各个城市的交流日益增多,但二三线城市的户外运动项目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可以看出户外运动的参与程度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

3.4 婚姻及家庭情况

在所有参加户外运动的人群中,占46.3%的317人为已婚,占53.7%的368人为未婚。已婚的户外运动人群中,有子女的265人占83.7%,其他的为没有子女的人。

经常参加户外运动的人,基本上都是没有子女牵绊,自由时间充足,也没有太大的经济压力。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一部分家长会让自己的孩子与他们一同参加户外运动。换句话说,户外运动的种类很多,家长可以在闲暇时间和孩子一起参加一些城市周边风险低的户外运动,如爬高度稍低的山,既培养孩子的坚韧不拔精神,锻炼了身体,还能培养家庭感情,一举三得。

3.5职业状况

参加户外运动的职业类型前4位依次为专业技术人员/教师173人占25.3%,学生146人占21.3%,企业高管127人占18.5%,公务员118人占17.2%。无业人员、务农人员等经济收入水平偏低,缺少文化知识,在户外运动中占比较小,可以看出户外运动和经济收入以及文化水平高低具有密切地联系。

参加户外运动者大多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整体综合素质较高,也比较认可户外运动带来的益处。这些人一般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来,大学生参加户外运动的人数逐渐增多,处于生命力旺盛时期,时间相对充裕,想参与其中,挑战自我,超越极限。这部分人毕业之后,也会成为参加户外运动的主力人群。

2、 参与人群的活动行为分析

3.1 参与人群对户外运动的认知程度

(1)参与户外运动目的。从参加户外运动的主要目的排名前3位依次为欣赏风景、享受自然(51.3%),宣泄激情、疏解压力(56.7%)锻炼身体、增强体质(62.3%)。其次为追逐时尚、跟随潮流(18.6%),挑战极限、完善自我(23.5%),交友(26.4%)。无特殊动机仅为2.7%。

户外运动刚起步阶段,大数据网络信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很多户外运动俱乐部在网上发布消息。二、户外运动爱好者在网上建立朋友圈,发起相关的活动。这些人首先爱好户外运动,具备户外运动的基本常识和技能水平。

  1. 参与者对户外运动内容理解

在调查中,就户外运动自身来讲,它的种类繁多,很多参与其中的人也不十分明确户外运动的定义,略微了解一点内容占74.35%,完全不了解者占7.3%,完全了解占18.4%。

3.2 参与户外运动的方式及类型

(1)获取参与户外运动信息方式。人们参与户外运动信息普遍由亲朋好友的介绍占62.3%,网络搜索占40.2%,旅行社或俱乐部组织者占35.0%。需要注意的是,媒体广告并没有对户外运动的参与者产生很大的影响。

  1. 项目选择。大部分户外运动的参与者选择登山、穿越等项目,野外生存等项目占比都在20%多。相比来说,冲浪等项目参与的人不多,因为这些项目极具冒险性,在专业技术水平方面,对参与运动的人有很高的要求。由此得出结论,参加户外运动的人大多倾向于相对安全又不具挑战性的项目。

  2. 组织参与方式。

在参与户外运动的人群中,最多290人愿意选择朋友们自己组织的活动,占42.3%,其次通过俱乐部180人占26.50%和单位组织者162人占23.70%,参加户外运动的占比也不小。

户外运动是一个能够很好地培养团队意识的体育运动项目。户外运动刚起步阶段,大数据网络信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很多户外运动俱乐部在网上发布消息。二、户外运动爱好者在网上建立朋友圈,发起相关的活动。这些人首先爱好户外运动,具备户外运动的基本常识和技能水平。

3.3 参与户外运动的时间

在时间花费方面,绝大多数人会安排1-2天的时间参与其中,占比为78.9%。不过也有例外的情况,有一少部分人安排户外运动的时间稍长,这和他们参加的户外运动类型以及个人的工作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大部分人参与一次户外运动花费的时间稍短。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较大,生活节奏加快,不可能有更长的时间投入到户外运动中去。

3.2.4 参与户外运动的地点选择

依图10,绝大多数人会把户外运动的地点选择在陌生而又具有危险性的地方,占比为87.6%。这些地方充满挑战性,激发人们挑战自我的欲望。也有一部分人把户外运动的地点选择在相对熟悉和安全舒服的地方,这些地方可以让人们从平时的快节奏生活中逃离出来,放松身心,驱走疲倦。不同的户外运动参与者有不同的喜好和目的,这就决定了他们选择的户外运动环境和地方以及参与运动的方式。

3.2.5 参与人群的装备情况

在参与户外运动的过程中,参与者需要准备一些户外装备,当然最基本的就是服装以及简单的户外生活用品。户外活动的类型很多,对应的也就需要不同的户外装备。参与者对户外运动的热爱程度和参与程度不同,拥有的户外装备数量也就不同。结果表明,503人占73.4%的人只有必备的或一些简单户外装备。32人占4.7%的人没有专业运动装备。150人占21.9%的人具有比较专业的户外装备。

在户外装备方面,因为户外运动参与者可能参加各种各样不同的户外体育项目,需要不同的装备,因此,一个户外运动参与者如果不打算长期参加某一项活动时,一般会采用向朋友借或者去俱乐部租用的方式来解决装备问题,而不是一次性购买齐全。

4.结论与对策研究

四、结论

4.1参与户外运动确实存在性别差异。

4.2参与户外运动以16-45岁之间为主,25-36岁人数最多。

4.3城市不同对户外运动参与度不同。一线城市居住者户外运动者高于二、三线城市。但二、三线城市居住者户外运动参与度呈上升趋势

4.4已婚与未婚及有子女的户外运动参与者存在差异。

4.5教育程度不同对参与户外运动是有影响的。教育度高、收入高参与户外运动积极性高。

4.6户外运动爱好者大多喜欢结伴出行,很少有独自外出的行为。

4.7 1-2天时间户外运动最受欢迎。并且户外运动装备仍存在较大挖掘市场。

2、对策研究

4.1我国发展户外运动的优势

(1)国家层面对休假制度调整。随着经济发展与对外交流,随着国家层面调整与改革,客观上使我国的节假日休息时间更加合理。比如,对每年的清明节、端午节、春节等各种假期时间安排尽可能合理。这就让平时上班很忙的人能够有更多时间去旅游,参加户外活动。再加上2003年“SARS”病毒与2020年“新冠肺炎”流行病爆发,让人们更加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

(2)具有独特的地理资源优势。开展户外运动,需要陆地资源和水上资源,我国土地和领海宽阔,为人们参与户外运动提供了充分的资源条件。

(3)户外运动开发的多样性可能性。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的大力提倡,促进健康方法手段不断提高,根据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城市不同,已婚未婚状况,教育程度不同,结伴行为不同,具有户外运动时间不同等等,利用网络信息加大宣传等有针对性的根据人群不同制定各种户外运动项目、时间,吸引更多人参与户外运动。加强户外运动装备的实用性,耐用性,降低户外运动装备太专业及购买成本等努力是可行的。

4.2 法律制度完善

(1)建立和完善户外运动消费者及其权益保护法律制度。

(2)建立户外运动纠纷及纠纷解决机制。

4.3 保险完善及安全体系建立

(1)户外保险系统。卖方的保险公司,应依据不同的户外运动,适时地开发出不同的保险产品,来保障户外运动参加者的利益。而户外运动的参与人,也应该增强保险意识,认识到保险的功能和意义,积极购买保险。

(2)自救与互救。户外运动参与者在参加户外运动之前,一定要接受相关培训,在出行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在遇到危险的时候,积极开展自救和互救。

(3)户外安全救援机构。在整个户外安全救援系统中,这个机构是具体的行动执行机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由多家部门共同组成,比如医院、消防等等。它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指派专门的救援队伍和人员,确保户外运动中遇险的人伤害受到最低。

4.4 紧急救援措施

(1)建立紧急事件反应体系。建立这个体系的主要目的是,在紧急事件发生的时候,能够快速与外界取得联系,让户外运动参加者尽快脱离危险。(2)应急预案的构建。一旦发生户外运动紧急情况的时候,应在整体规划的情况之下,有条理地进行施救。如2020年“新冠肺炎”。所以,在事件处理中,应该做到以下三点:一是由专员负责,稳定遇险人员的情绪,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抓住重点,分批解决。二是参与救援的人员一定要有专业的救援水平,以免给伤员造成二次伤害,贻误救援时机。三是按照应急救援方案,积极联系协调各个相关部门,共同给予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陈载讴.河南省普通高校户外运动开展现状与人才培养研究--以成都市普通高校为例[D].硕士毕业论文,四川: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8.

[2]董范,国伟,董利.户外运动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

[3]董官清,边万忠,赵波.2009 国际山地户外运动竞技实力格局--以百色国际户外运动挑战赛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4):140- 142.

[4]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韩冰,路紫.户外运动网站论坛功能评估及其互动作用对个人出行行为的导引[J].人文地理, 2007,22(1):58-62.

[6]冯淑凤 韩鲁安,和平,崔继安,韩丁.我国体育旅游消费市场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2,16(1):21-24.

[7]李红艳.户外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博士毕业论文,北京: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2006.

[8]李久全,高捷.河南省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2):1625-1627.

[9]李克强.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五年规划的建议[R]. 新华社,2010.

[10]李萍,李艳翎,李弊.中国户外运动公共政策现状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 2007,6:13- 15.

[11]李香君,王爱丰.南京户外运动产业营销策略因素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21(1):45- 50.

[12] 李致新,等.2007、2008、2009 中国登山户外运动事故报告[J].中国登山协会.

[13] 梁强,罗永泰,赵伟.户外运动产业的需求挖掘与价值创新策略[J].体育社会科学,2007,28(3):34-36.

[14] 刘凤香.户外运动与体育旅游的概念和辩证关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2):74-78.

[15] 栾开封.走向户外--漫议户外时尚运动的兴起与河南省的社会进步[J].体育文化导刊,2002(5):17-18.

[16] 马德明,户外运动:一不小心流行起来[J].知识经济,2002(9):68-7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