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医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及实施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1
/ 3

新时代医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及实施路径研究

汪家擎 高书杰 通讯作者

(锦州医科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0 )

摘要:志愿服务作为一项崇高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推进下,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形式。步入新时代,越来越多的医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本文在详细论述了医学生志愿服务的四项育人功能之后,分析了当前我国医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并从三个维度对医学生志愿服务的实施路径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新时代;医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志愿服务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实现青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广大青年志愿者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立足实际,走进基层,奉献社会,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社会弱势群体带去温暖,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彰显着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医学生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储备人才,肩负着实现“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的重任。医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可以积累医学专业知识,提高临床技能水平,还可以在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实践中锤炼个人品德,提升社会责任感,有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落实。

一、医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

(一)参与志愿服务可以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医学生将来要承担着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重任,不仅应具备精湛的医术,更应形成高尚的医德,实现“仁心”与“仁术”并重。目前,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都是通过开设医学人文课程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目的。这些课程包括伦理学、心理学、法学等文史类跨学科的理论知识,医学生如果没有接触病人的实践经历,很难理解这些课程的深刻含义,人文精神也难以被激发。医学生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可实现与病患的近距离接触,一方面能够准确的了解患者对健康和尊严的渴望,从而设身处地的为患者提供治疗意见、制定康复方案,体现医者的仁爱之心。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患者对医务工作者的理解和信任,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

(二)参与志愿服务可以塑造医学生的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作为一种潜在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动力,它要求医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要始终肩负治病救人、维护健康的重任,坚持将帮助患者解除病痛、恢复健康作为医疗行为的出发点,坚持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为实现全民健康贡献青春力量。塑造医学生的职业精神不仅是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也是构建我国高水平医疗队伍的必然要求。志愿活动所彰显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与我国医务工作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具有相似的精神内核和价值追求,二者都强调要始终怀揣着一颗仁爱之心,通过自己的双手为身处困难的群众无条件的提供帮助。医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能够有效推进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的双重培养,通过特定的交往行为有效增强其对“大医精诚、仁德为先”的理解,自觉继承并发扬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精神,推进医疗队伍的作风建设,为实现“健康中国”发展战略打下坚实的人才根基。

(三)参与志愿服务可以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技能

和其他专业相比,医学专业具有实践特殊性。医学生除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之外,还要具备较强的临床实践操作技能。当前,高校对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三种途径,分别是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实验课、临床实践教学阶段的见习课和实习课以及毕业实习阶段的实践操作。受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师资力量有限、实训基地硬件设备落后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导致学生的参与度和接受度较低,使临床实践教学成果大打折扣。医学生通过参加健康宣讲、医院导诊、社区健康筛查等专业性较强的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将在学校学习的医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不断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

(四)参与志愿服务可以培育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成为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医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项目,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深切感受到自己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作为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后备力量、作为助力祖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一颗螺丝钉的历史责任,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知识水平及思想道德建设,才能担得起医者的使命和患者的信任。同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志愿服务的核心要义也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更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有助于引导医学生树立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坚定信念,确立扎根基层、为民服务、贡献社会、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以奋斗者的姿态书写无悔青春。

二、医学生志愿服务面临的困境

(一)制度体系不完善,缺乏全程监管

我国关于志愿服务的制度建设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针对志愿服务的注册、立项、监督等各方面的条例为医学生志愿服务提供制度保障。但就目前实施现状而言,在志愿服务的前期培训及效果评估等方面仍存在较多的空白点。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在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之前缺乏对志愿者的专业技能及服务精神的综合培训,在志愿服务结束后欠缺对服务质量的评估与反思,这直接导致医学生志愿服务的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因此,我国及各医学高校应建立起完善的制度体系,加强对志愿服务的全程监管。

(二)志愿服务形式陈旧,学生参与积极性低下

调查发现,我国很大一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志愿服务仍以城市环境清洁、养老院慰问、体验式支教为主,医疗类服务项目仅以补充的形式存在,医学生的专业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彰显。高校在组织志愿服务时常常忽略对志愿者的实践能力作出合理划分,无法保证志愿者与服务岗位的精准匹配。同时,医学生参加的志愿服务团队基本局限在院系或学校的框架内,局限于线下志愿服务的开展形式,未能充分整合社会资源与互联网的发展优势,陈旧的活动形式导致医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三)志愿服务项目缺乏长期性与规模性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规定,医学生在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之前不得从事医师职业活动。因此,鉴于法律对医生执业行为的限定,医学院校开展的医疗类志愿服务项目多数是以社区义诊和健康筛查两类为主。但由于特定区域内服务对象及其对健康体检的需求有限,导致各志愿服务团队只能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方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缺乏与其他团队的沟通与合作,无法建立起常态化、规模化的志愿服务机制。

三、医学生志愿服务的实施路径

(一)加强医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建设,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为实现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长足发展,国家及社会应从健全政策制度、完善法律保障、加强宣传推广三个方面出发,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建设。第一,应逐步完善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及管理体系,加强对志愿服务前期培训及后期评估的监管,以充足的经费保障、有力的安全保障以及完备的后勤保障来推动志愿服务项目的有序开展。为此,我国各级政府应坚持立足实际、改革创新,不断健全志愿服务的政策制度。第二,随着越来越多的医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来,如何有效规避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法律纠纷成为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尚未颁布针对医学生志愿服务的法律法规,对于在志愿服务中各方的法律关系及相应的法律责任也缺乏清晰的界定。因此,有关部门应从顶层设计入手,逐步完善医学生志愿服务的法律保障体系,切实维护志愿者的合法权益。第三,志愿服务作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对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构建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深远的意义。我国应充分发挥“融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地位,扩大对医学生志愿服务的宣传和报道,增强民众对医学生参与医疗服务活动的信任度,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传递社会正能量。

(二)完善医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形式和激励机制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应将志愿服务建设作为学生培养的重点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抓手并贯穿到医学教育的始终。为此,各高校首先要不断丰富志愿服务的组织形式,结合各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和实践优势,打造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和专业化的志愿者队伍。同时,志愿服务还应顺应“互联网+”的发展大潮积极开展线上志愿服务项目,突破地域、空间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扩大服务范围,促进志愿服务的多渠道发展。其次,为进一步弘扬志愿服务精神,肯定志愿者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各医学高校需建立起科学、公平的志愿服务奖励机制。高校可将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数量及效果作为德育学分加分、奖学金评定、团组织推优等评选活动的考核标准,也可通过开展“优秀志愿者”、“优秀志愿服务团队”、“优秀志愿服务项目”等表彰活动来表彰先进、树立典型,进一步提高医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推动医学生志愿服务的长足发展。

(三)创建医学生志愿服务基地,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

志愿服务基地的建立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积极响应,是解决医学生志愿服务缺乏专业性、规模性、长期性等问题的有效途径。医学院校可与当地的大型医院、疗养院、卫生所等医疗卫生机构秉承“共建、共享、共同发展”的合作理念,协同推进志愿服务基地的建设。学校定期组织志愿团队到医疗机构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协助机构及患者完成导诊陪检、临终关怀、运动康复指导、术前心理疏导等基础性的医疗服务,医疗机构为志愿团队提供必要的服务场地、医疗设备以及专业的医护人员。除此之外,医学高校也应积极探索“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健康扶贫新模式,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志愿者与周边的村卫生室联合开展“送医下乡”志愿服务活动,有效提高村民的健康与保健意识,推动乡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志愿服务基地的建立,不仅减轻了医务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拉近医生与患者之间的距离,更为医学生有序参与志愿服务搭建一个规范化的实践平台,有效推动志愿服务向着常态化的方向发展。

医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能够有效促进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筑牢“大医精诚、服务人民”的理想信念之基,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特别是在我国今年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医疗背景下,需要吸纳更多的具备医学教育背景的青年志愿者参与到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来,助力疫情“大考”的圆满完成。同时,为更好地发挥志愿服务在医学生育人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构建起“三位一体”的志愿服务育人体系,为我国尽早实现“健康中国”发展战略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培养高水平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拥军.新时代高校志愿服务育人功能及实现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9(06):114-117.

[2]林锦秀,林楠.志愿服务与医学生人文素养的融合之道[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8,31(02):244-247+259.

[3]张红霞.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1):152-156.

[4]郝学武.高校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体系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6):81-82+96.

[5]谢玮,李锦红,曹军强.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大学生社会责任培养机制研究——基于上海4所高校的实证调查[J].思想教育研究,2016(07):121-125.

[6]赵少华,王华琳.新时期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7(12):38-44.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medical students' voluntary service in the new era

Wang Jiaqing,Gao Shujie

( J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Jinzhou Liaoning 121000, China )


Abstract: Voluntary service, as a lofty social public welfare cause,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an important way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basic 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high attention and vigorous promotion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In the new era, more and more medical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voluntary service, which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and health undertakings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After discussing the four educational functions of medical students' voluntary service in detai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medical students' voluntary service in China, and puts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medical students' voluntary service from three dimensions.

Key words: new era , medical students , voluntary service , educational function , implementation path

CLC numberG641 Document codeA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汪家擎(1996,11-)男,汉族,锦州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通讯作者:高书杰(1969,7-)女,汉族,锦州医科大学教授,锦州医科大学公共基础学院党委书记,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与管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