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及其与炎性指标的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06
/ 2

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及其与炎性指标的关系

黄宇翔

长沙市第三医院消化内科 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以及患者体内相关炎性指标的关联。方法:将2019年6月至2020年10月作为研究时段,在该时段将我院数据库内收入治疗的160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160名患者中,110名患者为溃疡性结肠炎,其余50名患者为克罗恩病,同时录入同期内我院中接受体检的5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研究对象的新鲜粪便标本进行采集,对菌群进行培养分析对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菌群进行对比,分析患者的炎性指标。结果:在实验结果中显示三组患者的肠道菌群数量有明显的改变,对照组中患者的肠道菌群数量最低,而溃疡性结肠炎以及克罗恩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均有所改变,但葡萄糖道菌群数量虽然有所增长,但并未出现明显的数量变化,增加最多的为为消化球菌,拟杆菌以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最多,其余菌群以克罗恩病患者最多,数据差异显著(P<0.05)。在实验结果中显示,当患者出现炎症性肠病时,患者体内会出现明显的炎症状况,而患者的炎性因子分泌与患者的病情有较为密切的关联,当患者出现克罗恩病时,患者各项炎症指标会出现明显的增长,差异显著(P<0.05)。结论:当患者出现炎症性肠病时,患者会出现明显的肠道菌群紊乱,尤其是患者的炎症指标也会出现明显增加患者的肠道菌群会出现失衡的状况,所以医务人员可根据患者的肠道菌群以及炎症指标基本判断患者的炎症性,肠病状况,对于患者的治疗工作开展来说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肠道菌群失调;变化分析;炎性指标

炎症性肠病在目前临床上的发病率较高,这种病症是一种发病机制,还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1],其中包含溃疡性结肠炎以及克罗恩病这两种疾病在中国的发病率在今年有逐年增加的趋势[2],现有临床研究表明,炎症性肠病的发病与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均有较为密切的关联,尤其是肠道菌群改变是其中一项十分关键的环节[3]。在对患者病情进行研究时,现代医务人员认为需要做好患者的病情分析,并且了解不同病情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变化以及炎性指标,这样能够帮助医务人员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对于患者的康复来说,也有良好的诊断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将2019年6月至2020年10月作为研究时段,在该时段将我院数据库内收入治疗的160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160名患者中,110名患者为溃疡性结肠炎,其余50名患者为克罗恩病,同时录入同期内我院中接受体检的5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54例,年龄处于(52~79)岁之间,平均年龄(58.13±1.26)岁,克罗恩病组内研究对象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处于(56~80)岁之间,平均年龄(59.25±2.26)岁。对照组体检者中男性为25名,女性为25名。
实验数据录入Excel表格,由我院中相关数据分析人员进行患者基本资料统计学分析确认患者的基本资料具有良好可比性,可开展本次实验(P>0.05)。

2方法

在对患者进行检查时,采用日本光冈知足法进行检测,在对患者进行检测时,将0.5克粪便样本放置于含有4.5毫升稀释液的安剖瓶中,将其放置于旋涡混合器中震荡一分钟,随后起7只,含有1.8毫升稀释液的无菌安剖瓶,将其放入不同瓶中进行震荡均匀,随后将稀释后的样本分别接种于不同的培养基上,将其制作为培养平板放置37摄氏度恒温培育箱内进行培养,在培养72小时后对结果进行观察。

在对患者进行炎症指标检查时,患者取静脉血3ml,并且以流式细胞仪对患者的各项炎症指标进行记录,酶联免疫法测定患者的CRP含量。

3 评价指标

  在结果中对患者的肠道菌群进行记录,同时记录患者的炎症指标特点。

4 数据分析

  本次研究实验数据由医务人员应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实验数据中产生计数数据采用(卡方±标准差)形式记录,应用T值检验,产生的计量数据采用(%)形式进行记录,应用X2检验,最终结果与P值对比,确认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 三组患者的肠道菌群数量变化

在实验结果中显示三组患者的肠道菌群数量有明显的改变,对照组中患者的肠道菌群数量最低,而溃疡性结肠炎以及克罗恩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均有所改变,但葡萄糖道菌群数量虽然有所增长,但并未出现明显的数量变化,增加最多的为为消化球菌,拟杆菌以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最多,其余菌群以克罗恩病患者最多,数据差异显著(P<0.05)。

表1:三组患者的肠道菌群数量变化

组别

酵母菌

双歧杆菌

消化球菌

葡萄球菌

拟杆菌

对照组(n=50)

1.25±0.38

3.63±0.52

4.21±0.62

2.72±0.58

2.95±0.46

溃疡性结肠炎(n=110)

2.32±0.35

5.36±0.85

6.31±0.35

2.85±0.52

5.72±0.49

克罗恩病(n=110)

2.95±0.37

4.96±0.78

6.29±0.32

2.91±0.49

4.4±0.57


2.2 三组患者的炎性指标对比

在实验结果中显示,当患者出现炎症性肠病时,患者体内会出现明显的炎症状况,而患者的炎性因子分泌与患者的病情有较为密切的关联,当患者出现克罗恩病时,患者各项炎症指标会出现明显的增长,差异显著(P<0.05)。

表2:三组患者的炎性指标对比

组别

WBC(X109/L)

PLT(X109/L)

ESR(mm/h)

CRP(mg/L)

对照组(n=50)

4.84±1.68

223.84±103.85

16.25±3.85

11.26±7.26

溃疡性结肠炎(n=110)

6.94±2.03

249.85±106.16

18.96±6.52

23.85±8.12

克罗恩病(n=110)

9.36±1.85

309.68±118.74

43.26±8.94

43.95±11.85


三、讨论

目前来我国临床上的炎症性肠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随着近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群[4],对于这种疾病有了较高的重视度,尤其是结肠性溃疡患者在临床上的发病率不断增高[5],在近年来的相关调查中显示,有部分研究人员认为肠道菌群的失调是导致炎症性肠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也有一部分研究认为肠道功能紊乱是导致这种病症发生的原因,所以在临床上进行对比后发现肠道菌群的变化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的炎症性肠病,尤其是当患者出现溃疡性结肠炎后,患者的个体状况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明显的肠道功能紊乱,这种现象会引发患者的炎性因子不断上升,导致患者的肠道菌群发生变化[6]

当患者出现炎症性肠病时,患者会出现明显的肠道菌群紊乱,尤其是患者的炎症指标也会出现明显增加患者的肠道菌群会出现失衡的状况,所以医务人员可根据患者的肠道菌群以及炎症指标基本判断患者的炎症性,肠病状况,对于患者的治疗工作开展来说有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包建玲. 细粒棘球蚴感染对炎症性肠病的免疫调节与肠道菌群影响[D].新疆医科大学,2019.

[2]郝晓娜,刘少莉,赵笑,张敏,罗天淇,郑义,杨贞耐. 植物乳杆菌胞外多糖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及对肠道炎性反应的缓解作用[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2019:2.

[3]王忠伟. 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区域化特征和诊断模型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9.

[4]李陶,刘雁冰. 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及其与炎性指标的关系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28):81-82.

[5]陈香,李兴华. 英夫利西单抗对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J]. 现代仪器与医疗,2016,22(02):39-41.

[6]蔡晨雯. 炎症性肠病相关肠道菌群的生物多样性分析与结构组成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