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输液过程中路径式护理的应用效果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06
/ 2

小儿输液过程中路径式护理的应用效果探析

韩冬梅

台儿庄区人民医院 山东枣庄 277400

【摘要】目的:探讨在小儿输液治疗期间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20.03-2020.10来院接受输液治疗的104例患儿,以不同的护理方式,均分为两组。常规组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予以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实施效果。结果实验组输液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1.9%)显著低于常规组(15.4%),x2值为5.9602(P<0.05)。结论: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行输液治疗患儿护理中,可有效提高整体护理效果,降低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输液治疗;小儿;临床护理路径;应用效果


在临床治疗中,静脉输液属于常见的一种给药方式,然而对于小儿群体而言,因其机体各个系统并未发育完善,静脉血管十分细,易增加穿刺难度,再加上患儿年龄较小,自控力较差、配合度较低,在静脉穿刺期间,易出现一些不良情绪,如烦躁、大哭等,经常会发生静脉穿刺失败等不良事件,故而需积极采取科学、有效护理干预,对提高临床疗效与护理效果起着积极意义[1]。本研究以我院104例行输液治疗患儿为例,探讨对其应用不同护理干预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选取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104例患儿,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将其均分成2组。常规组(n=52):男女占比为28:24,均龄为(3.15±1.08)岁;实验组(n=52):男女比例为25:27,均龄为(3.24±1.12)岁。以统计学软件比较两组资料,P>0.05,满足临床研究要求。

1.2方法

1.2.1常规组

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即对患儿及其家属实施常规健康宣教,将输液相关知识、注意事项、肢体正确摆放位置等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告知其出现异常状况时,需及时告知医护人员等。

1.2.2实验组

予以临床护理路径,主要干预措施如下:(1)根据患儿病情、自身需求与临床情况等,结合主治医师意见,制定出针对性临床护理路径,在开展护理服务期间,不断总结并改进所出现的护理问题;(2)输液前对患儿心理状况实施评估,结合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疏导方式,尽量让患儿处于放松状态;在穿刺过程中,可采取主动与患儿交流等方式来分散其注意力,并找准穿刺部位准确进行穿刺、固定;(3)输液期间每隔15min-20min进行1次巡视,一旦发现患儿出现不良反应,及时进行处理与安抚;(4)在输液完成时,不可用力拔针,叮嘱患儿家属以面前对穿刺位置进行5min按压,直至无出血,并对患儿进行30min的观察,待其无不良反应发生后,方可离开。

1.3指标观察及判定标准

两组输液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包括静脉炎、输液管堵塞、药液外渗等。

1.4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采取SPSS21.0进行处理,不良事件以百分数(%)表示,应用卡方值(x2)校验数据,统计学以P<0.05为判断意义依据,证明差异性大。

2结果

由下表1可知,实验组输液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

1 两组输液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n%

组别

例数

静脉炎

输液管堵塞

药液外渗

总发生率

常规组

52

2(3.8)

3(5.8)

3(5.8)

8(15.4)

实验组

52

0(0.0)

0(0.0)

1(1.9)

1(1.9)

x2

-

-

-

-

5.9602

P值

-

-

-

-

0.0146

3讨论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输液是常见的一种护理操作,然而因儿童群体体质较为特殊,且认知能力和成年人不同,会增加输液难度,故而对于护理工作要求加高,不仅需要护理人员具备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同时,还需具备耐心与细心,方可确保小儿输液护理工作得以有序开展[2-3]。本次研究通过对比常规护理与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输液期间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相较于常规组,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较低,临床护理路径将以人为本作为护理思想,具备规范化、专业化特点,通过结合患儿病情与临床需求,制定出针对性护理服务,可有效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提升整体护理水平,对推动护理工作进行起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接受输液治疗患儿中,具备确切护理效果,值得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珍珍. 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输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18, 013(002):171-173.

[2]肖丽冰. 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提高小儿输液护理效果及满意度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 2018, 022(009):1272,1274.

[3]赵方. 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小儿输液护理的干预效果以及对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 26(10):9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