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唐宋诗词译注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05
/ 3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唐宋诗词译注探究

王小林

四川省绵阳市安州中学

内容摘要: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唐宋文学作品,诗词包括唐代李白《蜀道难》、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白居易《琵琶行》、李商隐《锦瑟》《马嵬(其二)》,宋代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柳永《望海潮》《雨霖铃》、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等,教学中研究的文章不胜枚举,高中课本注释、教参赏析颇多,但主要在教师的教学层面,而在学生理解层面关注不够。笔者对唐宋诗词译注的探究,从师生层面入手,从“注释”“今译”“群文阅读”“群文链接”四个板块切入。“注释”力求清通简要,增加语境中的词义辨析和注释的文化内涵挖掘;“今译”化诗意境,创作散文,以原诗为载体,在准确理解诗歌内涵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联想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凝练的诗词扩展成优美的散文,在散文化的形式下再现诗歌的意境、韵味和形象。“群文阅读”“群文链接”是多文本的关联阅读,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思辨空间,让学生在深度阅读中互证、建构、磨砺思维能力,它是当今知识增殖环境的必然需求,是新课程标准的外化,也是语文课程建构的内在需要。通过唐宋诗词译注的探究,努力构建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

关键词:唐宋文学、高中语文、人教版、诗词译注

正文:

诗词作为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从人类童年的歌唱《诗经》到文人的愤怒《离骚》,从汉魏晋士人的风骨到唐诗宋词元曲的经典奇葩,这棵诗词大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荫庇滋养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它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追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诗词教学提出了能“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的要求。如何让诗词教学落到实处,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真正的发展呢?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译注唐宋诗词不失为一条好途径。

一、高中语文教材唐宋诗词译注现状及开展唐宋诗词译注的意义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唐宋文学作品,诗词包括唐代李白《蜀道难》、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白居易《琵琶行》、李商隐《锦瑟》《马嵬(其二)》,宋代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柳永《望海潮》《雨霖铃》、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等,教学中研究的文章不胜枚举,高中课本注释、教参赏析颇多,但主要在教师的教学层面,而在学生理解层面关注不够。笔者对唐宋诗词译注的探究,从师生层面入手,从“注释”“今译”“群文阅读”“群文链接”四个板块切入,努力构建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

二、高中唐宋诗词译注对策研究

(一)注释研究,文化内核

其一、保留了原教材注释准确简练的特点。以柳永《雨霖铃》为例:如“楚天”,释义为“战国时期楚国据有南方大片土地,所以古人泛称南方的天空为楚天。”“都门”,释义为“在都城汴京的城外,设帐置酒送别。帐:篷帐。”“经年”,释义为“年复一年。”

其二、力求注释清通简要,删繁就简。如寒蝉:天冷时叫声低微的蝉,又名寒蜩、寒蛩,常用来表达悲戚之情。如《礼记·月令》:“凉风起,白露降,寒蝉鸣。”如“寒蝉”,去掉“蝉的一种”,增加了“天冷时叫声低微”,突出“寒蝉”“寒”的特点,关联“天冷”“叫声低微”“悲戚之情”。

其三、增加语境中的词义辨析。如柳永《望海潮》中的“三秋”,“文中指秋天,孟秋、仲秋、季秋,合称三秋。亦指秋季第三个月,即季秋,农历九月。如王勃《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亦指九个月,一秋三月,三秋九月。孔颖达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如《诗经·郑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亦指三个秋天,即三年。如李白《江夏行》:‘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三秋”在诗境中不同意义的理解,帮助学生在语境中辨析词义,“通过在语境中解读词汇、理解语义的过程”,“树立语言和言语的相关性和差别性的观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其四、增加了注释的文化内涵。如“寒蝉”的诗句援引《礼记·月令》:“凉风起,白露降,寒蝉鸣。”“三秋”不同意义的诗句例引。诗句的拓展丰富了注释的文化内涵,“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在注释的探究中,让学生“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有助于“提升思维品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二)化诗意境,创作散文

李广田认为“诗必须是圆的,……诗必须像一颗珍珠那么圆满,那么完整。它以光泽为其生命,然而它的光泽却是含蓄的、深厚的,这正因为它像一颗珍珠,是久经岁月,经过无数次凝炼磨洗而形成的;……”②诗歌文字密度高,运用大量的比喻、想象、联想,抽象的意象等描写含蓄隐晦的人事景物。古诗由于古人的语言习惯和时空的距离,学生更不易读懂,化诗意境,创作散文让学生穿越时空的迷雾,与古人对话,让古诗生动起来、亲切起来。

化诗歌为散文,“它以原诗为载体,在准确理解诗歌内涵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联想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凝练的诗词扩展成优美的散文,在散文化的形式下再现诗歌的意境、韵味和形象。”汉学界唐诗研究和翻译大家宇文所安认为,在阅读中,读者必须内化阅读规则,通过语言来理解诗歌;但同时又不局限语言,要通过自己的思索和推测建立一个基于历史又跨越的阅读空间,并进而读出诗歌语言背后的“真实”,揭开诗意的面纱。④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诗歌跳跃处寻找艺术空白,进而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

我们看李商隐《马嵬(其二)》化诗歌为散文《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⑤:残阳,摇曳在飞沙朦胧的深处,天地间最后的一丝光亮撒在重重檐甍的长安城。顺着皇城东北望去,是红墙碧瓦的大明宫。此刻,他如一位老人,风烛残年,披着满身的流光溢彩,守护着这个时代的最后辉煌,也见证着“安史之乱”带给这个国家的无休止的斗争。从玄宗到肃宗,从肃宗到岱宗,肃代之际的国家现实便是为这斗争所带来的恶果而疲于奔命。

此刻,在百里之外的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正忧心忡忡。他深知太平武备皆无用的道理,可他也不愿因着那营州杂胡挑起的战尘而显示出自己的“有用”。作为战士,他愿战死疆场,也不愿仓皇逃跑。然而受恩于君的他却不得不扛起护驾的重任,带着这行狼狈的人西行。看着那冷冷清清的半张銮驾颠簸在这残阳里,他苦笑。隐隐天涯,剩水残山五六塔;萧萧林下,坏垣破屋两三家。秦川远树雾昏花,灞桥柳风潇洒。

经过几天几夜的颠簸,他已苦不堪言,身居九重,哪里尝过这般幸苦!暂驻马嵬,再不见皇宫中报时的卫士,只有那夜间报更的刁斗,让人胆战心惊。宫室的繁华,何时复可见?可若不是自己的眼不识人,又怎会致狂胡作乱!而眼下最让他头疼的事却是另一桩。他的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请求诛杀杨国忠父子。四军不散,高喊“贼本尚在”。国有奸邪,以致乘舆播迁;君侧之祸不除,不能敛戢众志。杨国忠合该万剐,便依了他,诛之以谢天下。数层刀枪,密密匝匝,声声呐喊,山摧地踏。

奸邪既诛,他以为这一切便结束了。可不曾想,六军仍停鞭立马,披袍贯甲,掣剑离匣,喧哗不行。即便他贵为天子,也深知此刻乃主弱臣强,只得恭敬地问一句“众军不进,却为甚的”。回答他的只一句“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她不似周褒姒举火取笑,也不似纣妲己敲胫觑人,又岂可让她受罚?可如若不杀她,将士如何安,将士如若不安,他又如何安?妃子,六军心变,与你即便骨肉相牵挂,他自不能保又如何能保你?龙泉三尺手中拿,不刺死他,也吓死他。罢了,罢了,数年恩爱,便就此割舍了吧!

她本是娇滴滴一朵海棠花,亦是他捧在手心里的解语花,怎么就成了那倾覆邦国的祸根芽?遥想当年七夕,她告诉他,世人虽年年相见,却不似一年只得见一遭的牛郎织女长久。她怕春老花残生龙阳泣鱼之悲,她怕恩移宠衰致班姬题扇之怨。他嗤笑,牛郎织女一年只能见一回,怎比得上他们这地久天长,时时相见?他坚信,他们定能鸳鸯比并,连理枝生,尽今生偕老,世世永为夫妇。

那长生殿里当时话终是没了指望!她这朵御苑名花偏就被那无情狂风吹落。想那明妃远嫁,也不过是哭西风,泪胡笳。谁曾见这六军铁蹄践踏,尸首掩埋黄沙。马嵬坡下的泥土,成了她今生的归宿。从此,再不见她把那弯弯曲曲的远山眉儿画。大家闺秀也罢,蓬门淑女也好,若有他生,还是做一个莫愁女儿,把那卢家嫁!世人都道,她有倾国倾城貌。笑话!笑话!

化诗歌为散文,用当下散文的语言,“运用想象和联想”,将诗的意境散文化,打破诗歌翻译时形式、节奏、韵律的限制,有别于以字词为基本内容,以逐层推捱为主要特色的语言阐释,是对古典诗歌的再创造,它深入挖掘诗歌内在意义,“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有助于“增强形象思维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提高他们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受到美的熏陶,达到“乐学”的目的。

化诗歌为散文,是鉴赏古典诗歌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法,它给学生一个实实在在的文本对象,给他们提供一个进入唐诗宋词的渠道,引导他们走进诗歌殿堂,并且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理解、评说诗歌,让唐诗宋词既保持传统的美,又保持它鲜活的生命力。它是对诗歌文本的另一种解读与阐释。对于阐释者而言,首先要积极聆听诗歌文本中的“声音”,建立一个与诗人紧密相连的历史阐释语境;其次要超越历史局限,通过想象和联

想,沟通历史与现实,阐释诗歌文本更深层的意蕴。

(三)群文阅读,群文链接

群文阅读,就是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针对一个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18个学习任务群,新教材体现任务群体例。“群文阅读是大阅读和深阅读的高效路径”⑥,交给学生阅读策略和方法,养成一种终生受用的阅读思维。

如《苏轼词两首》“群文阅读”:朱增泉《文赤壁》,“群文链接”:余秋雨《东坡突围》、林语堂《苏东坡传》、纪录片《苏东坡》。《杜甫诗三首》“群文阅读”:《草堂·诗魂》,“群文链接”:冯至《杜甫传》、林贤治《品读杜甫》。

可以感受:朱增泉笔下苏轼在大起大落的仕途人生中艰难玉成的意志品质与豪放超拔的旷达风骨,“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⑦余秋雨以他冷静、沉着的笔调走进“乌台诗案”,还原了一个真实的东坡,在突围挣扎中浸透难言的孤独与悲怆,令人潸然泪下。林语堂用仰望的姿态,穿越政治漩涡,用旷世奇才乐天派的光风霁月,温暖我们的心房。

可以品味:杜工部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清瘦苦寒的杜工部用他的天下之志、用世之心,《草堂·诗魂》诉说着杜工部对生灵忧患与仁慈;杜甫食不果腹、骨瘦如柴在近于乞讨的艰难日子里,一边受苦、逃亡,一边忧患天下,还要苦苦锻造诗歌,像收养孤儿一样收养和安顿每一个文字,这是诗人冯至对诗人杜甫的遥思和凭吊;得不到王者的恩宠,一生远离权力,直至沦为平民,不堪贫病的折磨的诗人杜甫,饱蘸生命浓厚的墨汁,深情而激越地书写历史浓黑的悲凉,这是林贤治品读的杜甫。

群文阅读和群文链接是多文本的关联阅读,“寻找多文本之间的关联,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思辨空间,让学生在深度阅读中互证、建构、磨砺思维能力,是群文阅读教学成功的关键。”⑧是当今知识增殖环境的必然需求,是新课程标准的外化,也是语文课程建构的内在需要。我们努力向群文阅读的更深处漫溯,必将采撷星光一片,迎来朝霞满天。

唐宋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它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用诗词译注的形式去彰显文本精华,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真实的学习情境,为师生共同探究学习锦上添花,真正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让我们在诗词的河流中快乐旅行,倾听鸟儿们哲思般的预言,采撷两岸智慧的花朵,编织诗意人生。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2. 李广田《谈散文》

  3. 曾冬《在最美的汉字里浅唱低吟》

  4. 宇文所安《传统中国诗歌与诗学:世界的征兆》

  5.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唐宋文学译注》

  6. 段增勇《群文阅读是大阅读和深阅读的高效路径》

⑦ 朱增泉《文赤壁》

⑧《语文学习》(201905“编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