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30
/ 2

浅谈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

王传斌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孙武街道中心小学

摘 要:音乐本身是体现美的一种载体,学生的音乐学习也是自觉的感受美、欣赏美的过程。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老师应当重视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美、体验美,从而促使学生去追求音乐中美的意境。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 欣赏能力 培养 兴趣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课的一个主要内容,它让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在音乐课教学中,教师应做好音乐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尽自己所能为学生创设一切条件,尽可能让学生全方位置身于课堂教学,参加到教学活动中,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

  音乐欣赏课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音乐的能力,发展想象力,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因此,上好音乐欣赏课是音乐教学中重要的一环,然而,小学音乐课上,单纯靠听觉与过多的讲解就显得平淡、单调,音乐也就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使学生更好的上好音乐欣赏课,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首先,要把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作为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理念。兴趣是人对事物或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的态度,并由此产生参与、认识和探索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对感兴趣的事物,人们总会愉快的去探究它,使活动过程或认识过程不是一种负担。爱因斯坦“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即是一句至理名言。音乐兴趣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使学生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自身音乐能力的动力催化剂。例如教学《洗衣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时,老师可以跳上一段藏族的舞蹈,教学生几个简单的藏族舞蹈动作,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感情体验的培养。音乐欣赏是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专家来说,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因素。对于音乐的专家来说,假如在欣赏音乐时只注意技巧、技术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而在感情上无动于衷,他对音乐的欣赏也只是“只见其文未见其心,见其表未见其里”,并不能完整的感受与领会音乐的美。一位有经验的英国音乐家曾告诫说“不要允许你的批评性的敏捷聪明窒息你的情绪反映,那些专家们经常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技巧上”。

  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因此,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体验,比如,我们在听一首乐曲的时候,对这首乐曲所表达的感情(它或是快乐的,或是悲哀的,或是慷慨激昂的等等),凭借自己的感情经验,自然地产生的感情体验,就是我们所说的感情上的直接体验。然而,它毕竟是对音乐作品的一种初步体验。如果欣赏者仅凭直感去进行体验,虽然可能体验到乐曲的基本感情,但往往会局限于喜怒哀乐的感情类型的体验上面,而不能更深入的体验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因此,对音乐欣赏中感情的进一步要求就是要有理解认识的参与,即欣赏者要从各个方面研究和了解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小学设置的各门学科中,“音乐”是最富有情感艺术的。这就要小学音乐教师按照新的课程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感受音乐,唤醒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的音乐感觉。从教学实践中,情感体验是可以培养的,在小学的音乐欣赏课中,学生可通过平时的音乐实践得到情感体验的了解,来产生一定层次的认识、评价、鉴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小学音乐课在目前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情感体验教学就更为重要了,只有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了,学生的心灵才能融入到音乐中来,体验音乐的旋律。

  改单一听觉欣赏为视听结合的欣赏方式。有关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中使用视觉注意力集中比例为81.8%,使用听觉则为54.6%。故利用先进的电教设备通过视听手段创设音乐情景,可使欣赏者感受乐曲深层次的内容,加深对乐曲的理解。改以“唱”为主的教学为“唱、动”结合的课堂教学。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应采取丰富多彩的“动”包括律动、游戏、绘画、演唱、演奏、创作想象等。活动形式也可多样化:集体、绘画、指定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动中展现自己的创造,置身于音乐的美好情境中,不仅提高了兴趣,稳定了注意力,而且培养了创造性思维及分析和想象力。

  马克思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实践告诉我们,音乐欣赏能力需要后天培养。任何一个听力健全的人都可以不受任何训练而感受16赫兹至20000赫兹高度范围内的音,但远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对音乐进行审美的感知与体悟。相反,正如费尔巴哈所言:“如果你对音乐没有欣赏力,没有感情,那么你听到最美的音乐,也像是听到耳边吹过的风,或者脚下流过的水一样。”因此,对音响的感觉是人类的共有本能,而对音乐美的感悟因人而易,取决于审美力的高下,依托于人的感觉力、知觉力、想象力、理解力、情感能力等心理功能的综合,同时也是审美意识的体现,是社会的理智的因素在感觉中德沉淀。

要认识到“感悟音乐的能力并非天生”,它的意义在于,音乐教师可以明确自己的责任:不能将学生领入艺术殿堂后就放任他们自行审美体验了事,而应当选择最优秀的作品作为范本加以分析、解释、评价,有意识的指导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评价,让学生在“操千曲”的审美实践中,由浅入深地知晓音乐艺术特有的审美性质、手段和方法,提高审美敏感性,从而达到培养音乐审美力的教育目的。上好一堂小学音乐欣赏课不容易,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的过程。想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自觉主动地走进音乐,喜爱音乐,我们教师就应该知道如何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学生更快地融入体验音乐的情绪。如何培养学生热爱音乐,发挥想象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专长,培养学生音乐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欣赏课的小主人,如果我们从事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师尽到了培育“音乐之耳”的职责,便是我们每位音乐老师都值得努力去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郎素静 如何引导小学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欣赏[J].新课程(教研),2011,(05)。

  [2]陈梅 音乐欣赏教学中欣赏能力的培养[J].网络科技时代,20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