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力量素质训练的影响因素及训练要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30
/ 2

初中生力量素质训练的影响因素及训练要求

王家村

烟台开发区第二初级中学

[摘要]力量素质是人体五大身体素质之一,初中生处在身体发育的黄金期,适当的体育锻炼尤为重要。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力量素质训练是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和迅速提高体育运动成绩的有效方法。初中阶段就开始重视力量素质的发展,既符合体育教学的发展需要,也适应初中生的身体需要。本文将从影响初中生力量素质发展的因素以及力量素质发展的原则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力量素质。

[关键词]力量素质;训练方法;因素;原则

发展力量素质对于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学生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很好的促进学生正常的身体发育,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还能够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与技巧,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坚韧毅力。

一、力量素质概念

力量素质是指人的机体或机体的某一部分肌肉工作(收缩和舒张)时克服内外阻力的能力。外部阻力是指物体的重量、支撑反作用力、摩擦力以及空气或水的阻力等。力量素质是人体进行体育运动的基本素质之一,是获得运动技能和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基础,同时也是其他身体素质发展的重要因素。据统计,一场激烈的羽毛球比赛, 运动员在场上反复快速移动达500次左右,再加上蹬、跳、跨、击球、跳起扣杀等,对下肢力量的要求很高。无论是在前场的搓、推、勾、扑球、放球,还是在后场的挥拍吊球、扣杀都需要一定的手腕、 手背、肩部、 腰背肌群的力量。因而,羽毛球运动对 上肢、 肩部、躯干肌肉群的力量要求也较高。所以,在教学、训练以及自我训练中,应注意科学地、系统地增强上、下肢及躯干肌肉群的力量素质。

二、影响力量素质发展因素

发展力量素质的目的在于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与技巧,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成绩,但是,不合理的力量素质练习,势必回到成一定的运动损伤,从而与提升学生运动技能相违背,初中学生“由于在生理和心理上尚未发育成熟,运动实践中更容易受到伤害”[2]。因而,在训练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及时发现并克服不合理、消极因素,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的基础上,挖掘学生的力量潜能。

(一)学生自身懒惰心理

学生对准备活动存在误区,没有正确的认识准备活动的作用,对准备活动这一环节敷衍了事,并且很多学生认为准备活动会浪费体力,给身体带来不必要的运动量。准备活动做不好,导致身体神经系统和肌肉骨骼等的机能没有被充分动员起来,肌肉伸展能力降低,关节不够灵活,动作不协调,极容易导致练过程中的运动损伤。

(二)与学生身体发育特点相违背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身体发育高峰期,身体器官与组织机能尚未发育成熟,在训练过程中,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是盲目的追求大强度、高负荷,从而导致了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不均衡。

(三)教学方法的枯燥单一

力量素质的练习本身存在一定的枯燥性,长期的练习,会让学生失去兴趣,产生抵制心理,从而降低了课堂的效率,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发展力量素质的意义

力量素质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还需要其他身体素质的协同发展,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多种肌肉增长的敏感期,“儿童青少年时期力量素质的增长主要可分为两个阶段:7~13 岁阶段和14~16 岁阶段。第二阶段随着身体发育高峰期的过去,身高增长速度减慢,以及青春期所带来的身体内分泌变化和外界因素的影响作用,肌肉横断面和肌肉力量开始明显地增加,肌肉力量进入新的快速增长阶段,同时,在外界训练因素的作用下,可使肌肉力量达到大幅度的提高”。[5]因而发展学生的力量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

初中年级的学生, 骨骼正处于骨化过程中, 即长骨的骨髓和骨干之间的能软骨表面不断骨化, 骨的长度不断增加, 身高也迅速增长[3]。合理的安排练习的运动量,促进学生骨骺的生长,使肌纤维增粗,肌肉发达,关节得到加固,促使身体的正常发育。

(二)对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力量素质作为人体身体素质之一,力量素质的发展能够很好的提升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运动技能与技巧的更好、更快地掌握,从而提高了相应的体育成绩。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体育锻炼能够很好磨炼一个人的良好品质,力量素质的练习对于初中学生意志力的培养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激发学生不怕困难、积极进取的坚忍品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中学生进行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

1.区别对待原则:对中学生进行力量训练不同于对优秀运动员的训练,不能采用高密度、高强度的力量训练。因为,盲目高密度、高强度的力量训练违背中学生身体生长发育规律,不利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2.合理安排训练原则:应合理安排各种力量训练的顺序,不能每天或每次都进行同一部位的训练。比如:这次安排上肢力量训练,下次就应安排下肢力量训练或躯干力量训练,使上肢有充分的时间休息。

3.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对中学生进行力量训练要坚持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进行力量训练时,重量应由轻到重,慢慢往上增加,不可盲目追求大重量而引起不必要的伤害。

4.目的性原则:进行力量训练的目的要明确。本次课主要要训练的内容是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必须明确。不要在训练时,这也练练那也练练,最终什么也没练到。

5.注意安全性原则:在进行力量训练时应注意安全,做好保护与帮助工作,注意力要集中,严禁在训练的过程中开玩笑,以免出现伤害事故。

6.训练后放松:进行力量训练后,要让学生注意对肌肉的放松。做一些肌肉的拉伸等柔韧性练习或局部按摩,使肌肉得到放松,疲劳较快恢复。

7.经常性原则:力量训练要做到经常性才能维持和提高肌肉的力量。

五、小结

发展学生的力量素质需要不是一个短期的目标,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性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本着循序渐进、合理顺序等原则,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明确学生练习的目标,同时,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力量素质练习,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董捷.简析力量素质练习[J].运动,2013年5月.

[2]南钰天.浅谈提高中学生力量素质的方法[J].科技信息,2013年第35期.

[3]武俊清.影响青少年弹跳力的因素分析及训练对策.《田径》2009.1

[4] 高志民,茆长胜.中学体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力量素质教学[J].教师,2014年第20期.

[5]刘海.儿童、青少年力量素质训练特点及注意的问题[J].青少年体育,2015(09).

[6]刘晓亚,王利.浅谈影响青少年力量训练的因素[J].经营管理者,2011(1).

[7]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

[8] 中国田径协会.中国田径教学训练大纲[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9]魏安奎.力量训练对专项成绩的影响.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3


[10]秦黎明.短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田径》2008.11